龍生九子,各有不同。
中國神話傳說中,龍的第四個(gè)兒子是蒲牢,是龍和蛤蟆所生,嗓門極大;動不動就大喊大叫,一聲大喝響徹天際,穿云破石。別看這么個(gè)大嗓門,膽子卻很小。
班固在《東都賦》中寫道:“于是發(fā)鯨魚,鏗華鐘”。是說蒲牢雖為龍子,卻害怕鯨魚。
中國神話傳說中,龍的第四個(gè)兒子是蒲牢,是龍和蛤蟆所生,嗓門極大;動不動就大喊大叫,一聲大喝響徹天際,穿云破石。別看這么個(gè)大嗓門,膽子卻很小。與蒲牢有關(guān)的文字,最早出現(xiàn)在東漢,班固在《東都賦》中寫道:“于是發(fā)鯨魚,鏗華鐘”。是說蒲牢雖為龍子,卻害怕鯨魚。三國時(shí)期薛淙在《西京賦·注》記載更為詳細(xì):“海中有大魚曰鯨,海邊又有獸名蒲牢,蒲牢素畏鯨,鯨魚擊蒲牢,輒大鳴。凡鐘欲令聲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之為鯨魚?!焙笕吮阌纱艘云牙螢殓姷膭e名。《全唐詩》中,皮日休有首《寺鐘暝》:“重?fù)羝牙螁i山日,冥冥煙樹睹棲禽。”到了明代,文人陳仁錫在《潛確類書》中,又將蒲牢明確為龍子:“龍生九子,(皆)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鈕是其遺像?!?/p>
大海里,鯨魚的叫聲也不小,但是它們也怕蒲牢的叫聲,實(shí)在沒辦法,就成群結(jié)隊(duì)地去捕殺蒲牢,蒲牢嚇壞了,一路逃到了海邊,它能上岸,鯨魚不能,它就站在岸上沖著鯨魚大喊,等鯨魚走了,它再回到海里,只是不敢離岸太遠(yuǎn)。
有一次,蒲牢正在海里玩得正起勁,突然看到巨浪翻涌——不用說,是鯨魚群來了。自己肯定不是它們的對手,想到這兒,蒲牢就趕緊往岸邊逃,由于太害怕了,它借著風(fēng)力攀上浪尖,居高臨下對著鯨群發(fā)出一聲大吼。果然有用,巨大的喊聲把鯨魚群震散了。鯨魚不死心,奮力游向蒲牢,蒲牢害怕極了,只好一聲接一聲地大喊,這一連串喊聲震耳欲聾,石破天驚。終于,它一邊用喊聲呵退了鯨魚,一邊成功逃到了岸上。
鯨魚見蒲牢上了岸,氣極了,一直不肯離去。這么多鯨魚一起游動,海水翻滾,巨浪滔天,眼看海水就向岸上漫去,巨浪一下一下拍過去。見此情景,蒲牢扭頭看看岸上住的百姓們,知道再這樣下去,他們都會被卷入大海,沒了性命。情急之下,蒲牢便站在岸邊沖著百姓們大喊,提醒他們趕緊跑。人們在它的提醒下,逃過了一劫。
后來,人們?yōu)榱算懹浧牙蔚墓冢瑢⑵涞男蜗笾糜阽娚?,人們根?jù)其“性好鳴”的特點(diǎn),“凡鐘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做成鯨的形狀。敲鐘時(shí),讓鯨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云霄”且“專聲獨(dú)遠(yuǎn)”。
從這個(gè)故事中不難看出,蒲牢作為傳說中的一種神獸,有著某種特別的意義。它的喊聲雖大,讓它的父親龍王備受其擾,卻也能保護(hù)它免受鯨魚的攻擊;同時(shí),它的喊聲還能救人。
就這樣,千百年來,工匠們利用蒲牢的這種傳說中的神奇能力,用它的形象來制成大鐘,讓人們能夠聽到洪亮的鐘聲。蒲牢的形象不局限于傳說和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中,蒲牢也在游戲、動漫、漫畫等文化形式中出現(xiàn)。
蒲牢寓意著守護(hù)、勇敢、威嚴(yán),為人們提供了寶貴的文化啟示和精神力量。它不僅是我國神話中的一種神獸,更是一種文化符號和民族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