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人總是被詬病,原本應(yīng)當(dāng)“撒野”的年齡,無論是孩童還是青年,多了老成、少了意氣,多了規(guī)訓(xùn)、少了野性。究竟什么才是真的“野”?或許野性,有著更廣闊的外延。
看一個人有沒有野性,很大程度上就是看這個人是不是具備真性情。所謂“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真性情同樣需要“發(fā)乎情,止乎禮”。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一個人可以做真實的自己而無須有愧疚之心,這絕對是一種令人羨慕的活法。這樣的人,既可以活得大開大合,也可以活得謹(jǐn)小慎微,但唯獨不會活成“別人眼里的我”。
“野孩子”鮮有不愛出門的,他們熱愛的生活總在房門之外。雖然不見得是戶外達人,但他們總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論在世界另一頭的尼羅河畔,還是咫尺之遙的村頭水溝,“野孩子”總能找到心安之處。
這句話的全句是:不需要安全感,才是自由。對于野性難馴的人來說,他們的安全感并非全然沒有,而是存于心中。他們的內(nèi)心強大而牢固,很難隨著他人的言語、環(huán)境的變化而有所起伏。在這些人眼中,世界是一個巨大的游樂場,是他們能得到快樂的地方?!耙昂⒆印笔墙Y(jié)結(jié)實實的樂觀主義者,靠自己提供多巴胺。
野性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看作一種不妥協(xié)、不追隨的美。它可以是出格的,但絕不是被規(guī)訓(xùn)出來的美。所以,一個“野孩子”很難對潮流頂禮膜拜,Ta不會認(rèn)為一定要住在大平層才算得上功成名就,更不會“假裝在戶外”——其實是在距離小區(qū)1.5公里的口袋公園里——大言不慚地稱自己是“自然之子”。在“野孩子”的眼中,無腦地追隨潮流是缺乏自信的有力證明,讓自己舒服才是上乘之選。
很多人年紀(jì)輕輕便聲稱自己對愛情了無興致,由于受了一些愛情的苦,便再也不想踏入愛河。“野孩子”可不會這樣。他們身上總懷有赤子之心,哪怕在情海里沉浮多年,甚至遭人背叛,“野孩子”也不會輕易擺出一副看破世事的樣子,他們永遠(yuǎn)是愛情里的樂天派。
“野孩子”具備一種適應(yīng)環(huán)境的能力。他們不懼怕周遭世界的變化,也不會因為轉(zhuǎn)學(xué)、換工作、去外地生活而苦惱、自卑,深信自己走到哪兒都能闖出一片天。這類人天生對自己有一種奇特的篤定感,他們總是相信,面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野孩子”一定是充滿童心的。他們不會因為年齡增長而變得油膩世俗,而是始終對那些在成年人眼中沒用的事情有著旺盛的好奇心。他們可以在一群螞蟻的身上找到心靈的慰藉,也可以在60歲的年齡和孫子一起看《貓和老鼠》,但這并不妨礙他們是有擔(dān)當(dāng)?shù)某赡耆恕K麄冸m然軀體爬滿皺紋,但心靈仍如嬰兒般稚嫩。
說到底,“野孩子”是一群有著強大心臟的人。這樣的人并不多見,但一旦見過,就讓人過目不忘。他們經(jīng)歷過的挫折并不少,甚至經(jīng)常要為自己的野性買單,但總的來說,他們很難被生活打倒在地。畢竟,內(nèi)心的強大無論是先天就有還是后天習(xí)得,都難能可貴,而這種品質(zhì)總能讓“野孩子”們走得更遠(yuǎn)。
(摘自《新周刊》2024年第9期,稻荷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