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美國人均GDP是我們的好幾倍,中國是不是成為世界第一沒有意義,包括醫(yī)療、教育、脫貧等關于老百姓過得好不好的問題,這才重要。這種觀點有一定代表性,但它對不對呢?
中國成為世界第一的意義在哪?容后再說。這里先談中美人均GDP和生活水平比較應避免的誤區(qū)。
無論哪個國家,GDP數(shù)字都不等于實際生活水平。悖論在于,有人強調美國人均GDP是中國五六倍時,難道他們不知道美國人均GDP并非代表美國人民的真實生活水平嗎?
首先,計算方式要避免匯率法的誤區(qū),忽略物價水平因素。
今年5月,世界銀行公布了2021年(節(jié)奏真慢)各國GDP,以購買力平價法(PPP)計算,中國GDP為28.82萬億美元,比美國多5.23萬億美元。中美人均GDP差距幾乎減半。何況,美國GDP統(tǒng)計方法和中國不同,其中水分之多寡,一直存在質疑。
要比較中美人民生活水平,就應當用購買力平價法衡量。其次,物價比較要避免結構性誤區(qū),低估人民幣的真實購買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李兆辰等人今年初在《貴州財經大學學報》刊發(fā)的論文,用匯率法、購買力平價法以及替代法比較中美GDP,文章指出:一方面,與美國相比,中國國內各類商品的價格水平與國際價格水平差異較大,匯率并不能準確反映中國的經濟發(fā)展狀況;另一方面,中國生產的非國際貿易品成本更低,遠低于國際價格水平,由于建筑品、服務業(yè)商品等非貿易品投入國際市場的程度較低,中國國內的實際購買能力相對較高。
也就是說,一邊用人均GDP比國外少得多懷疑中國成就,另一邊無視中國老百姓的真實購買力,這種做法會扭曲結論。
再次,研究要避免人均GDP和生活水平必然是正向關系的誤區(qū),避免高估美國中低階層生活水平。
很多研究者感到困惑,為什么中國人均GDP比西方發(fā)達國家少得多,但生活水平不比它們差?看看事實吧,中國消除絕對貧困而美國沒有,中國大學貸款幫助學生擺脫貧困而美國貸款讓學生陷入貧困,中國脫貧人口“一收入兩不愁三保障”高于美國對應標準。
最后,評價方法要避免單一經濟指標誤區(qū),忽略包括分配正義、政治制度等在內的評價體系。
20世紀頭十年,被認為是美國勞資關系史上最黑暗的一頁。100年之后,美國底層老百姓的痛苦確實相對減輕,但是,仍有1/5家庭交不起電費,長期有1/6兒童吃不飽,有2000萬左右赤貧者。
中國醫(yī)保覆蓋率在95%以上,最高達到98%,而美國沒有醫(yī)保的人口超過10%!更何況,論質優(yōu)價廉的公立醫(yī)療體系,中國完勝美國。
因此,我們不得不感嘆,中國人均GDP雖然和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存在明顯的差距,但是老百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卻更強,這到底說明什么?如果不是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話,還有什么更合理的解釋呢?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本來就是黨和國家一直在努力的事情。別忘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黨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