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本草綱目》記載“艾葉能灸百病”。艾草具有多種藥理作用,包括抑菌、抗病毒、抗蟲、抗炎等。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艾草的應用也逐漸從食用、藥用擴展到保健食品、日用品、化妝品、紡織等多個領域。
洛河艾,因生長在洛河流域而得名,洛河流域資源豐富、氣候溫潤,具有發(fā)展艾草產(chǎn)業(yè)的良好條件。洛河艾為菊科蒿屬,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0.8~2.0 m;莖具明顯棱條,上部分枝,葉厚、掌狀,缺裂淺,香氣濃,葉背多具灰白色或白色絨毛,單葉互生;花期為9—10 月,果熟期為11—12 月;洛河艾干葉燃燒能力極強,煙呈灰白色,煙味友好無刺激。洛河艾生長適應性強,耐瘠薄,較耐寒,適宜在向陽、排水順暢、濕潤肥沃的土壤生長。近年,艾草產(chǎn)業(yè)發(fā)展勢頭強勁,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大。因此,規(guī)范洛河艾種植技術標準,能夠提升洛河艾產(chǎn)品質量,滿足艾產(chǎn)業(yè)發(fā)展需求,促進優(yōu)質洛河艾高質量發(fā)展。
一、產(chǎn)地環(huán)境
洛河艾適宜生長在春季多風、夏季炎熱、秋季日照充足、冬季干冷、雨雪稀少的氣候條件下,年均日照時數(shù)為2 141.6 h,海拔1000 m以下的向陽丘陵、緩坡山地、溝坎和平地。
適宜洛河艾生長的土壤類型以弱酸偏堿的壤土或棕壤為主,土層厚度大于30 cm,pH為 6.3~7.8。洛河艾在荒坡、田邊、地頭等地均可種植,最適宜在附近無生活廢水和工業(yè)污水排放的洛河灘涂地和兩岸丘陵地栽培。
二、品種選擇
種植洛河艾要選擇適宜洛河流域土壤和生態(tài)氣候特點,耐熱、耐旱、抗病性強的艾品種。挑選成熟飽滿的種子,剔除霉變、有病斑的種子,保留無病害無損傷的種子,最好是發(fā)芽率高的當年新種。
三、繁殖
(一)種子直播
洛河艾種子適宜在3—4月直播,播種可以采用條播的方式,行距在40~50 cm,要將種子均勻地撒在土壤中,播種后覆土不宜太厚,否則不利于出芽。
(二)根莖繁殖
洛河艾根莖繁殖適宜在9—10月,最后一茬艾草收獲后把2—3年根莖挖出切成段,作為繁殖根莖,每段長5~8 cm。
(三)根蘗苗繁殖
在兩年生艾田中,當根蘗苗生長高度為15~20 cm時,在雨后或澆灌后,挖取艾草幼苗,一般每墩挖出2~3株,自帶根莖長度大于8 cm,3—9月均可進行根蘗苗繁殖。
(四)分株繁殖
洛河艾幼苗生長高度為20~30 cm時,適宜在雨后或澆灌后,挖出整株,再分成數(shù)株進行繁殖。
四、栽培
(一)整地
種植洛河艾的土地要在冬前深翻,凍伐熟化,旋耕2~3次。結合犁耙每667 m2地塊一次性施足腐熟有機肥500~1000 kg,或復合肥(N:P:K=15:15:15)40~80 kg,翻入土層。根據(jù)地勢情況,按適宜行距開溝、塌墑,作栽植畦,畦寬約2 m,種植田四周開好排水溝,做到內外溝相通,雨停水干,防止積水爛根。
(二)栽種
3—9月,選擇壯苗,在土壤墑情好時進行栽種??刹捎萌斯せ驒C械挖栽培溝,按株行距20 cm×30 cm,每穴栽種1~2株。移栽時根系要平放且舒展,挖出的土分層搗碎,撿出磚頭、石塊等硬物,然后覆土壓實,栽后及時澆水,2 d后再次澆水保苗。
10—11月,挑選長5~8 cm根莖,埋根種植。土壤含水量為50%~60%時可用拖拉機開溝,一般溝寬約30 cm、深約12 cm,將根段均勻撒入溝底,耙平保墑。
五、田間管理
(一)除草
栽植第一年使用人工拔除大草。第一年移栽后,幼苗生長40 cm以上時,人工拔除幼苗中混入的艾蒿,確保洛河艾純度。2—4月,根據(jù)苗情和草情,結合中耕除掉幼嫩雜草。防治一年生禾本科雜草,要在3~5葉期,每667 m2地塊用5 %精喹禾靈乳油40~60 mL,兌水40~50 kg進行噴霧。防治多年生禾本科雜草,要在4~6葉期,每667m2地塊用5%精喹禾靈乳油130~200 mL,兌水40~50 kg進行噴霧,防止重噴、漏噴。
(二)翻茬重栽
艾草栽培3年后,根系盤錯,生長變弱,宿根多,需要重新翻地栽種,深翻或旋耕深度15~20 cm。一般在最后一茬收割后挖出根莖,撿拾較長根莖用于再次繁殖,剩余的可以通過旋耕機粉碎留在土壤中。
(三)施肥
1.苗期追肥。移栽當年,苗高40 cm左右時,進行1次施肥,施肥量可視地力、苗情等情況而定,一般情況下每667 m2地塊施入尿素6 kg作提苗肥,在陰雨天采用撒施為宜。尿素催苗僅適合當年栽種地塊,以后各生長期不得再次使用,否則影響艾草內揮發(fā)油的積累。
2.割后施肥。每茬艾草收割后,均要撒施1次肥料。當苗高30~40 cm時,趁陰雨天每667 m2撒施復合肥(N:P:K=15:15:15)15~20 kg,以促使艾草健壯生長,葉厚稈壯。
3.秋季施基肥。采收后的秋冬季,結合田間翻曬,要施用一遍肥料。施肥一般在10~11月進行,整理清除枯枝殘葉后,每667 m2地塊撒施或溝施腐熟有機肥1000~1500 kg,促使艾根生長肥壯。
肥料使用應符合《肥料合理使用準則》(NY/T 496—2002)的規(guī)定。
(四)灌溉排水
每茬艾草收割后,如遇干旱需要灌水,采取畦面漫灌、噴灌均可,澆水時間以早晚為宜。如遇連續(xù)高溫干旱天氣,需要澆水調節(jié)地溫;如遇多雨季節(jié)要注意清溝排漬,防止艾草因田間長時間積水產(chǎn)生根部腐爛。農(nóng)田灌溉水質應符合《農(nóng)田灌溉水質標準》(GB 5084—2021)規(guī)定。
六、蟲草害防治
(一)農(nóng)業(yè)防治
每次收割艾草后要及時清地,挖除殘枝敗葉,清除田間病株殘體,帶出田間集中深埋或無害化處理,減輕病蟲害的基數(shù);每年冬前進行深耕,結合人工中耕除草,深翻土壤,防止土壤板結,控制雜草為害,阻止蟲卵在土中越冬;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控制好施肥量、澆水量;也可采用疏苗或補施肥料,增加艾草營養(yǎng),增強免疫力。
(二)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應在專業(yè)技術人員指導下進行,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如必須施用農(nóng)藥時,按《綠色食品" 農(nóng)藥使用準則》(NY/T 393—2020)執(zhí)行。主要蟲草害防治措施應選擇符合農(nóng)藥管理規(guī)定的農(nóng)業(yè)防治方法,或選擇對主要防治對象效果明顯的低風險農(nóng)藥劑型。所用農(nóng)藥應嚴格遵循農(nóng)藥產(chǎn)品標簽要求,注意輪換用藥,合理混用,不宜采用風險較大的施藥方式,要合理減少農(nóng)藥使用量級次數(shù)。
七、采收
(一)收割
艾草適宜在晴天收割,收割前查看天氣情況,原則上以7 d內無雨最佳,不可在連陰雨天時收割。艾草收割可采用機械或人工收割。一般端午節(jié)前后7 d實施第一茬收割,或根據(jù)市場需求提前或推后采收。收割后原地放置在田間,2~3 d翻動1次,直至曬至八成干時運回晾曬場或打捆銷售。第三茬收獲時間視生長高度確定。
(二)脫葉干燥
脫葉干燥可采用機械或人工脫葉。
1.人工脫葉。人工脫葉一般適用于小規(guī)模生產(chǎn),收割后及時脫葉。在脫葉前,人工清除附著在植株上的藤蔓植物及其他植物落葉等雜質,去除植株下部自然失水干枯的艾葉,然后抖凈附著在莖稈枝葉上的泥沙。脫葉要集中在晾曬場,攤曬陰干,攤晾葉片1~2 d要翻動1次,以免漚黃,前期要勤翻,待晾曬至七成干時,可3 d翻動1次,八成干時可7 d翻動1次,當葉片含水量小于14%時,即為全干,此時葉片狀態(tài)為手抓葉片聚集而不破碎。
2.機械脫葉。機械脫葉一般適用于大規(guī)模種植,收割后或曬至半干時均可進行,機械脫葉過程中會摻雜部分枝條,使艾葉純度受到影響,出絨率下降。干濕程度把控與人工脫葉操作相同。
(三)包裝、貯存、運輸
1.包裝。全棵艾草在八成干時打捆成包,包裝材料應干燥、潔凈。對于人工、機械脫葉包裝,用打包機打包,也可用麻布袋盛放。
2.貯存。貯存艾草按一個月、三個月、半年、一年、三年以上進行標記。艾草要堆碼整齊,防止擠壓損傷,堆垛時墊木板或塑料薄膜,堆垛高度以庫房高度確定,原則上堆疊不宜超過十層。全棵艾草、艾葉須存放在通風干燥場所,防止雨淋。管理人員應經(jīng)常檢查庫房,隨時挑出病、爛艾草;定期測試含水量,發(fā)現(xiàn)含水量超標,要及時翻垛、拆包重晾,做到勤養(yǎng)護。庫房環(huán)境應做到陰涼、干燥,保持通風良好,還應具有防蟲、防鼠、防鳥的功能。
3.運輸。運輸工具應做到清潔衛(wèi)生、無異味,遇陰雨天應嚴格防雨防潮。運輸過程做到輕抬輕放,禁止與有毒、有害、有異味、易污染環(huán)境等可能污染其品質的物品混放混運。
作者簡介:許琦(1975 —),男,河南鄭州人,本科,農(nóng)藝師,研究方向為農(nóng)產(chǎn)品全程質量控制。
(責任編輯" "劉沛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