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2023年只能推薦一本書,你會推薦哪一本?”我跟朋友聊起這個問題,有點兒意外地得到一個答案——《活出生命的意義》。
意外并不是對這本書本身,而是想起幾年前,她提起這本書時的不屑:“不就是老掉牙的、打著心理學旗號的大碗雞湯嘛,生命哪有那么重大的意義,不過是自己騙自己罷了?!边@才不過兩三年,就如她自嘲的那樣“真香、打臉”。
但我并沒有嘲笑她的資格。在許多次看完一本讓我醍醐灌頂?shù)臅?,想上網去記錄的時候,驚訝地發(fā)現(xiàn)自己幾年之前就給那本書打了三顆星,理由是“太深奧、太晦澀、太枯燥”。
我已學會不再信任自己曾經的眼光和品位,只是每每這個時候都覺得很溫暖,那些曾經因為“不是時候”而被誤判的書就像一位又一位寬厚的長者,被人低估也不辯解,被人輕棄也不轉身,只是那樣淡定地屹立在人生之路上,等待著下一次、下下一次、下下下一次被想起、被翻開、被理解,沒有一句責怪或抱怨,沉默地等待著,等待著可以彼此懂得、可以并肩前行的那一天。
我也幾乎很難想到還有哪種媒介會如同書籍一般有耐心。不被熱點裹挾就被熱點拋棄,是這個時代大多數(shù)媒介的宿命。
很慶幸書籍不是——至少還有書籍不是。無論在哪個年齡,無論經歷了什么,無論是怎樣難以言表的心情,我們都能在書里找到答案。它們穿越十幾年,幾十年甚至一個世紀而來,無論有著怎樣耀眼的光環(huán),都只愿意在人的生命里做個沉默的陪伴者。
一想到還有很多很棒的書等在我的人生之路上,我就覺得生活充滿了希望。
(楊子江摘自微信公眾號“陶瓷兔子愛麗絲”,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