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與孟子高揚儒家道德理想主義相比,處于戰(zhàn)國末期的荀子則更為關注儒家理論在公共生活中實現的可能性。如果就日常生活視域而言,荀子的思想更為接近人們對現實社會秩序的需求?;谶@樣的認識,南開大學哲學院干春松教授的《血氣與道義:孟荀對“勇”的文本疏解與意義闡釋》一文通過對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文本梳理及意義闡釋,試圖追尋儒家古典德目的“勇”在戰(zhàn)國時代日漸邊緣化的原因、過程及影響,并將“勇”的現實意義最終落實于現代的人格培育之中。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東方朔教授的《“禮義之統”與“全盡之道”——牟宗三論荀子的統類概念》一文關注牟宗三對于荀子統類問題的理解與認識,文章認為儒家關注公共秩序,并將荀子的“類”概念與政治、國家及歷史文化之間的關系加以辯證性闡釋,這實質上是要解決作為“類”的人如何相處的問題。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孫偉研究員的《“體”“用”何以一致?——從朱子與荀子道德動機說的比較來看》一文關注朱子和荀子道德動機論的比較,聚焦了在禮法秩序中如何平衡形而上本體與形而下道德情感,以使體與用相融無間,進而提升道德境界的問題。通過這組專題,可以深化學界對荀子“勇”“類”等重要概念及道德動機問題的研究,為深入討論荀子道德人格、儒家倫理觀念和儒家公共秩序之間的內在理路提供相應的啟示與借鑒。
主持人:干春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