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對另外一些人有用,這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而且我們個人成長、學(xué)習(xí)、技能獲得、社交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對己、對人有用。
對己有用,我們才能隨著自己的成長變成不只是依賴別人而是可以獨立判斷獨立行動獨立負責的主體;對人有用,就是用我們的知識、力量和能量,與別人可以互賴甚至也可以被其他人信任依賴,至少是在部分情況或者部分時間內(nèi)的依賴。
在很大程度上,我們恰恰是因為有用,才引發(fā)了其他人的仰慕、欣賞、認可、接受、合作、親近,甚至結(jié)成更為緊密的關(guān)系。當然不僅物質(zhì)條件、技能這些直接有用的硬工具條件,今天的社會里,相貌、身體條件、趣味愛好也具有很強的工具價值。
如果沒有工具價值,很多正常的人類關(guān)系也難以健康地維系。比如父母也不能忍受孩子只是啃老;兩口子也不能容忍一方啥也不干或者啥也干不成;對于純粹負擔,人們往往會轉(zhuǎn)向看起來更實在的工具關(guān)系,一些開始在附加值基礎(chǔ)上建立的親密關(guān)系也可能在最后退化為最基礎(chǔ)的工具價值的衡量。
但同時,人類往往需要用超越直接有用的價值而去粉飾、包裝、美化和優(yōu)化我們之間的關(guān)系。比如,純粹的性行為肯定有工具效用,但如果有名義上的男女朋友關(guān)系,或者至少有因文學(xué)、愛好、技能、趣味上的共同點而進入的性關(guān)系,因為有浪漫、共好、激情因素的介入而減少了很多功利性感受,因此更容易心安理得地接受,反之則會更接近商業(yè)性交易、純粹的肉欲解決最多也就是白嫖。有意思的是相親,在雙方條件都不錯的時候,往往彼此會高度考慮工具條件和非工具要素的兼顧,而到了某些年齡條件或者再婚配條件下,人們對于工具與非工具條件的要求都可能最小化。
如果所謂愛情至上只是懷春時代的天真,如果情義無價也只是因為年少輕狂之想,那么因為有工具性條件而被人看中或者看重就是最正常的一件事情了。所以成為工具人也不完全是一種不幸,至少也是某些社會認同的體現(xiàn),雖然這種認同方式有些過于裸露了。
看中別人工具性價值的人,需要注意提供更多的非工具性認同。因為工具性認同往往缺少情感,過于直接甚至冷酷,所以很可能存留了一些認同后的副作用。有條件就學(xué)習(xí)怎么去做個快樂的工具人吧,但用工具人者也要盡量優(yōu)雅或者寬仁一些,畢竟很少人愿意被那么赤裸裸地長期對待。大家活著都不容易,活好就更需要一點彼此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