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浩浩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在青島一場“博物館之約”,探尋那些被歲月塵封的記憶,感受那些跨越時空的智慧。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讓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背后的故事,更讓人與人之間有機會分享自己的見解和感受,讓更多市民游客感受青島的“詩和遠方”。
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致力于教育和研究”,重點強調了文化機構在提供全面教育體驗方面的關鍵作用。青島市博物館立足館藏特色和研究優(yōu)勢,活態(tài)傳承、創(chuàng)新轉化,在國際博物館日期間,精心籌劃、跨界合作、“破圈”融合,結合展陳、舞臺藝術、融媒體傳播等形式,推出了融合歷史、藝術、學術等領域的特色活動10余項,為觀眾打造了融匯教育和研究的重要文化空間。
民族交往、融合與文化碰撞、交流,孕育出獨特的內蒙古黃河文化。為深入挖掘內蒙古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進一步加強與內蒙古文化交流,推進文旅高質量發(fā)展,青島市博物館聯(lián)合內蒙古地區(qū)8家博物館共同舉辦“黃河從草原上流過——內蒙古黃河流域古代文明展”。展覽分為多元文明的匯聚之地、文明交流的牢固紐帶、多民族融合共生的家園3個部分,按歷史文化發(fā)展脈絡,全面展示古代內蒙古黃河流域的歷史發(fā)展變遷。展覽匯集內蒙古黃河流域各歷史時期精品文物200余件套,結合考古遺跡、文獻資料、圖版等,多角度展示黃河在內蒙古地區(qū)的獨特魅力,揭示北方草原民族在中華文化形成過程中所做出的杰出貢獻,詮釋中華民族古老文明多元一體的歷史真諦。
同時,青島市博物館還與北京大學校史館聯(lián)合舉辦《五月的風——紀念“五四運動”爆發(fā)105周年展》。2024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五四運動”爆發(fā)105周年?!拔逅倪\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標志著中國青年開始走上歷史舞臺,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展覽分“山東問題”的由來、五四風雷、青島回歸等3大部分,通過革命文物、圖文圖版等形式,多角度展示“五四運動”的緣起與結果,銘記歷史,凝聚青年力量,激發(fā)青年人的愛國熱情和奮斗精神,增強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
青島市城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博物館日期間開展文遺悅青島相“育”博物館系列寓教于樂的展教活動,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
其中,青島德國總督舊樓址博物館推出“青城往事——青島早期城市建設中的民族匠心與交融筑跡展”。據(jù)了解,上世紀30年代,隨著青島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建筑師的職業(yè)群體也逐漸發(fā)展壯大。這一時期孕育了中國建筑師群體探索民族形式建筑的高潮期。大批留學歸國或本土培養(yǎng)的建筑師,在政府認定資質的機構中從事建筑活動,標志著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學理化的中國職業(yè)建筑師出現(xiàn)。本展覽著重回溯上世紀30年代在青島從事建筑設計及營造的中國建筑師,展示青島城市開發(fā)中的民族身影。他們大多受過西方建筑思潮的熏陶,能嫻熟地融匯各種建筑語言,設計建造了建筑與環(huán)境融合的經(jīng)典作品,標志著青島的建筑藝術擺脫了單一的殖民地色彩,成為中國文化吸納域外文明的成功范例。
此外,還在青島德國總督舊樓址博物館南坡草坪設置了“青城往事——青島老城規(guī)劃微縮景觀”。據(jù)悉,1898年9月2日,青島的第一份城市規(guī)劃——《青島灣畔的新城市規(guī)劃》,從地形、氣候、景觀等因素考慮,將城市選址于前海灣的山嶺南麓,奠定了城市發(fā)展的基礎。本展覽以青島老城的規(guī)劃實踐為基礎,從青島老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價值要素建筑中,選取代表性文物建筑,配合天然地貌打造微縮景觀,展現(xiàn)青島歷史城區(qū)景觀,展示城市遺產保護成果。
除了極具代表性的展覽之外,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和龍馬社黑匣子劇場聯(lián)合出品的《古堡有戲——漢堡神探特工隊之古堡探險記》原創(chuàng)互動兒童劇也深受孩子們追捧。一部劇N種體驗,身份隱藏、尋寶迷蹤、地下接頭、身份識別等,別樣的觀劇形式,讓孩子獲得多種新奇體驗,解鎖新人物沉浸式互動體驗,豐富的觀劇體驗讓大家在任務中獲得滿滿的成就感,不僅可以與漢堡神探特工隊共同探案,還將解鎖麥麥小鎮(zhèn)全新人物角色開啟一段難忘的故事時光。
在康有為故居紀念館,“文潤青城——文化名人的山海棲居展”更有著濃郁的青島特色。要知道,青島是中國近現(xiàn)代文化名人故居分布最為集中的城市之一,數(shù)量眾多、類型豐富的名人故居構成了青島歷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蘊和文化精粹。青島的名人故居多建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筑類型以庭院、別墅和獨立住宅、里院建筑為主,呈現(xiàn)山、海、人于一體的格局。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大批文化名人寓居青島,為這座城市留下了寶貴的經(jīng)典著作和深刻的文化印記。展覽講述了13位文化名人在青島的歷史印記和文化脈絡,展現(xiàn)了名人故居的建筑特色和活化保護歷程。
在贊一油畫博物館,“維度的溫度—藝術文獻收藏展”如約而至,本次藝術文獻收藏展是國內為數(shù)不多的中國藝術文獻特別展,展出中國重要的油畫藝術先驅的信札、照片、手稿等珍貴的藏品五十余件(套),主要有林風眠、劉海粟、趙無極、朱德群、臧克家、宋步云等信札原件;倪貽德的《羅馬尼亞畫家博巴》、常書鴻的《瀚海新歌》、吳冠中的《說常玉》、羅工柳的《油畫雜談》、艾中信的《我國油畫的風采》等手稿原件以及潘玉良的原版照片、明信片、中央美院部分藝術家的檔案及票據(jù)等藝術文獻。
在為紀念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87周年,《偉大工程——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專題展覽在青島一戰(zhàn)遺址博物館隆重開幕。展覽分為“引領方向 照亮中華民族前進的道路”“鍛造隊伍 建設完全鞏固的全國性大黨”“強化作風 彰顯共產黨人的先進品質”“嚴肅紀律 打造全民族抗戰(zhàn)的堅實堡壘”“凝心鑄魂 淬煉成為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五個部分。生動展現(xiàn)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加強黨的各方面建設帶領中國人民取得抗戰(zhàn)勝利的光輝歷史。
在中共青島黨史紀念館,舉辦“慶祝青島解放75周年文物史料專題展”。展覽分為挺進青島、地下斗爭、浴血奮戰(zhàn)、接管青島四部分,通過展覽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領略革命文物的歷史底蘊,感悟先輩革命精神。激勵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加快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際大都市,奮力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建設青島實踐。
青島市城陽區(qū)博物館所推出的“觀妙入真——永樂宮藝術瑰寶展”,通過111組233件永樂宮精品文物和典藏展品,展現(xiàn)元代高超的建筑、壁畫、雕塑藝術。同時通過紙質檔案的展示,凝煉出上世紀60年代遷建永樂宮時,文物工作人員所展現(xiàn)出的艱苦奮斗、傳承創(chuàng)新的文物保護精神。展覽采用大場景、大面積的壁畫復原和數(shù)字化沉浸式設施設備,讓觀眾更好地體會永樂宮藝術的超凡魅力,精彩呈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青島寶龍美術博物館推出了“寶龍美術博物館十周年美術作品回顧展”,本次展覽是從寶龍美術博物館開館十年來舉辦的歷次展覽中精選了部分藝術家留館的50幅畫作,以人物、山水、花鳥3類題材進行梳理分批呈現(xiàn)在展廳中,進一步推廣和普及藝術,實現(xiàn)典藏活化,讓更多人欣賞藝術之美,激發(fā)觀眾對于美的思考和探索。這些作品蘊自然精魂,藏生活本味,凝時代圖景,以點帶面展現(xiàn)當代美術創(chuàng)作的精神風貌。此次展覽,是觀往知來,是見證與映照。觀往,10年來寶龍美術博物館不斷發(fā)展求索;知來,不忘初心、行而不輟。這些優(yōu)秀的作品,見證著寶龍美術博物館10年里與國內外藝術家、藝術機構交流的歷程,將長久地映照著未來藝術成長道路。
Reflecting on Time: Embracing “Museum Day”
Museums stand as witnesses to history and custodians of culture. Each exhibit harbors profou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representing a unique period in history, brimming with diverse stories and meanings. Through museums, people gain a more visceral understanding of our diverse world and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the allure of culture. Yet, museums are not merely record-keepers of the past; they also offer insights into the future. Within their walls, we not only glimpse the past but also envision what lies ahead.
As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arrives on May 18th, a rendezvous with museums in Qingdao beckons, offering an opportunity to unearth memories veiled by time and to embrace wisdom that transcends temporal boundaries. A variety of activities not only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ories behind cultures but also provide a platform for individuals to share their insights and experiences, allowing more citizens and visitors to experience the “poetry and distant horizons” of Qingd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