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因工作需要,多次前往湖南省安化縣,安化是一方山水秀麗、人杰地靈的好地方。在安化,筆者也經常聽到有人提起陶澍,人們對他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每次返回,筆者又翻閱了關于陶澍的一些史料,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陶澍(1778—1839年),湖南安化小淹鎮(zhèn)人,字子霖,號云汀,清朝嘉慶七年(1802年)進士。授編修。遷御史、給事中。出為川東道,治行稱四川第一。嘉、道間,歷安徽布政使、巡撫,清查庫款,理清三十余年積累糾葛。治荒政,創(chuàng)輯《安徽通志》。道光五年(1825年),調江蘇。時洪澤湖決,運道梗阻,澍辦理海運,親赴上海雇船而成之。道光十年(1830年),任兩江總督;與巡撫林則徐疏浚江南河流,號為數(shù)十年之利;又陳兩淮鹽政積弊,推行票鹽,減價敵私,頗有成效;卒謚文毅。著有《印心石屋詩文集、奏議》《蜀輶日記》《陶淵明集輯注》等。
陶澍的生平作為,深受其父陶必銓影響。陶必銓為文,不屑時趨,在科舉考試中屢試不中,以教書終老,方志上說他“性格奇?zhèn)?,慷慨任俠,刻苦自勵。家貧而不廢學,喜藏書”。陶必銓所作《沅江舟中》的詩句,至今仍為古詩文愛好者所研究,“小艇乘流駛,桃花水上行。湖連雙岸闊,天遠一峰晴。歲月風塵老,江潭性命輕。空嗟髀肉滿,況近蜀王城?!痹娭忻鑼懥诵忝赖娘L光,也體現(xiàn)了他耿直的性格。
在父親陶必銓的熏陶下,陶澍從小就喜讀詩書。七歲時,陶澍跟隨父親陶必銓遠走長沙,在著名的千年學府岳麓書院讀書。乾隆五十年(1785年),其父陶必銓因母老思親,想回到家鄉(xiāng)孝敬母親,于是回到了其家小淹鎮(zhèn)資江上游的江南紅泥田知交好友王虎文家中設館授徒,一邊務農,一邊繼續(xù)鉆研學問,陶澍跟著父親一起回到家鄉(xiāng),在館內隨讀。后陶必銓應邀到安化縣城(今梅城鎮(zhèn))主持修復南寶塔,陶澍亦跟隨在安化學宮讀書;陶必銓到益陽曾潤攀家中設館教書,前后四年,陶澍仍跟隨在側讀書。
陶澍天資聰穎,乾隆六十年(1795年)他參加了縣學考試,得補邑諸生。嘉慶六年(1801年),陶澍離家北上,參加會試,卻名落孫山。第二年春,陶澍在京參加壬戌科會試,正式開啟他的科舉及第之路,當年中進士,為安化第一個進士。嘉慶十三年(1808年)八月,陶澍離開家鄉(xiāng)安化,攜家北上,任國史館纂修。此后,陶澍先后任詹事府詹事、記名御史、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會試同考官、會試內監(jiān)試官、巡視中城、戶科給事中、巡視南漕、吏科掌印給事中、道員等官職。嘉慶十九年(1814年),陶澍任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陶澍被任命為川東兵備道。新即位的道光帝擢開陶澍為山西按察使,在其后的十年左右又先后擢升為安徽巡撫、調任江蘇巡撫、加太子少保銜、署兩江總督。
陶澍勇于任事,為朝野所重用。史料記載,道光十二年(1832年),陶澍與巡撫林則徐治江蘇水患,修劉河、白茆、練湖、孟瀆等水利。陶澍任江蘇巡撫首倡海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中國近代地主階級改革派所取得的最重要、最典型的成果。道光十五年(1835年),入覲(指地方官員入朝進見帝王),得賜御書“印心石屋”匾額。陶澍六十生辰,道光帝賜親題匾額、福壽字以及珍玩文綺。陶澍病重期間,道光帝關懷備至,頻頻詢問。道光十九年(1839年)六月,陶澍逝于兩江節(jié)署任上,時年62歲。道光帝在祭文中贊揚他:“有守有為,允副股肱之倚賴;任勞任怨,倍殫心力之勤劬?!薄熬鞏|南財賦之邦,永懷良弼?!辈x贈太子太保,依尚書例賜恤,謚號“文毅”;入祀賢良祠,并祝名宦祠,于海州建專祠。
陶澍任上整肅吏治,改造民風,建設封建社會的正常秩序;關心人民生活,救濟災荒;大力興修農田水利; 加強治安,嚴懲訟棍。陶澍還首倡“長元吳豐備義倉”用以存糧,以供賑濟災民之需。道光五年(1825年),時任安徽巡撫的陶澍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折,率先提出建“豐備倉”,“每鄉(xiāng)每村各設一倉,秋后以民間量力捐輸,積存?zhèn)}內,遇歲歉則以本境所積之谷,即散給本境之人”“本以豐歲之有余,備荒年之不足”。然而,道光皇帝當時沒有批準陶澍的奏折。一直到道光十二年(1832年),時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任上因賑濟救災等事而忙得焦頭爛額,想出了設立義倉和流動粥擔的方法,他在巡撫衙門的后門口搞了個義倉,專門用來救濟災民。道光十五年(1835年),已是兩江總督的陶澍和江蘇巡撫林則徐再次提出籌設豐備義倉的奏折——《會同蘇撫籌設江寧省城豐備義倉折子》,終于得到道光皇帝的批準?!肚迨犯濉吩u之:“各縣設豐備倉于鄉(xiāng)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經吏役,不減糶,不出易,不假貨,歲歉備賑,樂歲再捐,略如社食之法,而去其弊?!边@是陶澍做的又一件體恤民疾的大好事。
紀委干部王柯武在《清代名臣陶澍清廉故事拾遺》一文中稱,陶澍還有非常重要的巨大功績,即克己奉公“三治”(治水利、治漕運、治鹽政),是他令人稱贊的作為。在治水利上,陶澍首先疏浚吳淞江,使太湖宣泄暢通達海。為此陶澍利用漕運初改海運,節(jié)省的二十余萬兩銀,動員民工,不到三年竣工,沒有花國家一分錢,使吳中各地得數(shù)十年水利之惠。清代廉吏劉鴻翱當年評價稱:“上無虧于國,下有利于民。民即利,而國家之財賦隨之。”在治漕運上,陶澍力改海運,經過他精心周密的準備,首運一百六十萬石。包括裁減陋規(guī)浮費,節(jié)約銀米各十余萬,收到了海運漕糧之利。魏源稱此為“利國、利民、利官、利商”之舉。在治鹽政上,陶澍面對私裊價昂,認識到“非減價不能敵私,非輕本不能減價,非裁冗費不能輕本”,因此他大刀闊斧裁減浮費,剔除一切陋規(guī),整頓出納,制止私帶,抑制奸商,實行鹽票。陶澍改革鹽政六年時間,兩淮共收正雜鹽課銀達兩千六百四十余萬兩,庫貯銀常保持三百余萬兩。
嘉慶十九年(1814年),陶澍奉命巡視中城,他一到地方,極力推動改變地方官場的陋規(guī)舊習,杜絕行賄納賄,樹立清廉風氣,“以半載斷八百余案”“繞案風清”,為斷案不受一分私禮。為了懲奸剔蠹,杜絕新虧,陶澍為此還制定了章程十條,其中有“立限勒追,以重帑項”“禁革流攤,嚴禁交代案內議單欠票”等。這樣禁止攤派,可防止貪官挪用庫帑,杜絕新虧。他自撰兩副對聯(lián)分別懸于廳堂和書房座右自警,現(xiàn)抄其對聯(lián)如下:“繞岸風清,塵埃掃除吏牘;舉頭日近,光明洞照吾心。要半文不值半文,莫道人無知者;辦一事須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
陶澍把廉政作為為官處事的根本,“要半文不值半文”正是他的座右銘,也是他一生清廉的寫照。陶澍任兩淮鹽政后,按例每年養(yǎng)廉銀有5000兩,他認為自己的俸祿“已極優(yōu)厚”,而將每年銀兩上繳國庫。任兩江總督后,兩淮鹽政衙門照例每年支付“賞需銀”2萬兩,被其力拒,并明令裁革。陶澍廉潔自律的精神,也深深地影響了他的家人,其好家風也代代相傳,影響著陶氏后人。據(jù)說,陶澍去世后,當?shù)鼗瓷谈信迤淝宓?,集體捐銀4萬兩為賻儀相贈,被其夫人斷然拒絕。陶夫人說:“夫子生無虧,死無歉,家世儒素,生計非所救,不可以死后污吾夫子?!蔽涸锤袊@:“公之清節(jié),孚于家人,見于身后,非茍然也。”
陶澍的政績、能力、人品、學問使其一躍成為道光一朝舉足輕重的重臣、名臣,他在理學經世思想、改革思想、吏治思想、人才思想、愛國主義思想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陶澍從政四十余載,為官清廉,功績顯著,張之洞、張佩綸稱陶澍為“晚清人才第一”,如“黃河之昆侖、大江之岷”。張之洞表示:“奏議以汝湖南陶文毅為佳。文毅之文于規(guī)行矩步之中,仍有一種灝氣精光,不可磨滅。作文因當如是,作官亦何莫不然?!鼻迥┟癯趺仙u價陶澍為:“嘉道之時,留心時事之士大夫,以湖南為最盛,政治學說亦倡導于湖南。所謂首倡經世文編之賀長齡亦善化人,而(陶)澍以學問為實行,尤為湖南政治家之巨擘?!?/p>
陶澍心系百姓、廉政為官的精神,對今天的廣大黨員干部和社會各界仍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為紀念陶澍,當?shù)卣谄浼亦l(xiāng)安化縣建立了陶澍廣場,以供人們懷念他的勤政廉政事跡。安化縣紀委監(jiān)委在積極探索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的路徑中,通過深入挖掘本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家風文化、紅色文化中的廉潔元素,也把晚清愛國良臣陶澍的家風故事植入其中,致力于打造多元廉潔文化陣地,持續(xù)提升廉潔文化傳播力、感染力,營造崇廉尚潔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