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
梧桐樹下
民國十八年,先生種下兩棵梧桐,
從此,村落的炮臺院改為梧桐樹下。
百年之后,先生不在,
梧桐樹也不在。
我在一塊木板上刻下四個字“梧桐樹下”,
告誡:“此處除了敬仰,請勿踐踏”。
先生
先生,你是村落永遠(yuǎn)的父輩
讓我們重回返安風(fēng)嶺
抵御被歲月撕扯的斑駁
我們必須得徹底忘掉那些記憶中的青色
先生,我們商量好,不爭執(zhí)、不挑剔
讓我們圍爐煮茶,煮一壺落葉
借此向往昔告別
然后將青燈打開,一段段
一頁頁地翻閱
風(fēng)停了,停在一個村落
不再聽由雨的指令
陶罐
被積聚的土地?fù)辉欤?/p>
守護(hù)糧食和鹽,倒下又立起的墻垣。
塵土圍住的內(nèi)心,沉穩(wěn)又虛靜
裝得下世間百態(tài)和日子的甜酸苦辣。
有多久了?那些破損、裂縫、孤寂,
閑置在老屋的角落
一個不被固定的碼頭邊界。
輕輕敲擊,命運的回聲
在體內(nèi)周旋,又從瓶口溢出
仿佛戲曲里的唱腔,消失于時間深處。
但當(dāng)初的胸懷仍在,恒久的
耐心仍在。
落在釉面上的時光檢驗了它,
它終將不會被誤認(rèn)為
“只是混跡于同類中的一個俗物”。
村落舊事
一棵樹長大,越發(fā)挨近一堵墻
步伐也越來越近
陶罐晃蕩
將陳年的雨留在它的底部
當(dāng)鐵銹的門環(huán)拉下來一段夕陽
砍柴歸來的人,燙一壺純釀米酒
然后看著肥胖的婆姨打扮完后
又去暖個被窩
那些往日里的爭吵和解惑
“包括春秋,包括冬夏
包括烈日和狂風(fēng)”
都變成記憶囚禁的場景
碎片
突然想起曾經(jīng)寫下的那些文字
比如巷弄、屋檐、落葉、先生
……還有,陶罐
使用了近千年的
留在我記憶里的老的物件
昨天下午,回到老屋
母親張著嘴,緊靠著門框睡著了
我怎么忍心急著告訴她
兒子回來了
我只能拿一塊布,
抹去一張八仙桌上厚厚的灰塵
夜宿牛頭山
我將半個牛頭骨高高掛起
躺在緣我而來的這一片山水
那些在月光下被抖動的細(xì)節(jié)
“還在等待什么呢”
拋開虛幻的真實,淡然如此之近
驚醒又如此之近
她是一個不加掩飾的女人
而在這之前,我們約定
以杯中的酡紅
制造一整夜細(xì)若碎浪的呢喃
重疊于山谷里的羞澀之心
——“她雙手緊抱自己,而我抱緊了她”
她卻不在場
萌動
月光常常趴在窗臺上,
有人守著屋檐下潮濕的泥土。
垂直的繩子捆綁著隱匿的集會,
都能聽見,風(fēng)中延續(xù)的一個家族。
在今天,履行責(zé)任或者擔(dān)當(dāng)
種子保持著的萌芽狀態(tài),
還有那些欲開的花苞,
高度不同,期待的也不同。
往上?還是往前?
無數(shù)存在的變數(shù),
星星點點走在一起,
或許是最有效的傳承。
憂傷的靈虎
書院憑欄,緊貼著紛紛的落葉
任煙雨搖散
滌硯溪畔,流淌的鼓聲繞過桃花潭
一輪明月光
沐浴你的孑然一身
一只落入凡俗的憂傷靈虎
他日你若遇見九月的風(fēng)燈
那便是你撥弄鏡月
彌留在一首詩篇中的回眸
我將那年的信箋,以及諾言
刻在興善寺的樹下
憐愛你飽經(jīng)離別的每一滴淚水
煮一壺茶,搬運那不眠的不舍
或者借用一座樓閣
點燃放縱的蠟燭,給你扣上
醉于南宋的盤扣
就能聞到滿城汪洋的桂香
老街戲臺
推開向南的大門,目光戛然而斷,
漂泊的念道,
擱淺在老街空寂潮濕的戲臺邊。
雨水滴在青石板上,仿佛戲曲里的唱腔,
雨水再滴落,經(jīng)歷了多少悲歡離合。
一丈臺柱,又撐住了多少聽?wèi)蛉耍?/p>
疲憊的腿腳也許已經(jīng)入戲太深。
一曲終了,聽?wèi)蛉碎_始整理衣袖,
仿佛也剛從舞臺走出沙啞的嗓音,
需要老街上一排排的燈火壓住其中的塵土。
坐下來,脊背緊緊貼靠在椅背上,
竹制的纖維回應(yīng)著記憶中老街的深度,
并且將余生的平穩(wěn)托付,
到一個曾經(jīng)經(jīng)營我們的街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