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本亞
摘? ?要:李吉林是一位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實踐家。其圍繞兒童語言學習難點開展了10年實驗,建構了情境教學行動學習模型;發(fā)現(xiàn)學習效率低下的問題,建構了情境教育行動學習模型;發(fā)現(xiàn)兒童學習課程與兒童需求脫節(jié),建構了情境課程行動學習模型;發(fā)現(xiàn)兒童認知與情感脫節(jié),建構了情境學習范式。李吉林的成功有內(nèi)因也有外因,內(nèi)外因整合助推實現(xiàn)了一位教育家的成就。
關鍵詞:李吉林;情境教育;行動學習模型
李吉林是一位小學語文教育家,她用近60年的時間創(chuàng)造的情境教育學派,影響了中國的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情境創(chuàng)設已經(jīng)成了當下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情境教育教學理念也進入實踐,形成了學習方式變革的動力。李吉林由一位中師畢業(yè)生成長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教育家,這與她持之以恒、踔厲奮發(fā)的行動學習分不開。借助“行動學習模型”理論解構李吉林的實踐研究歷程,對我們認識名師成長規(guī)律有著方法論意義上的價值。
一、“行動學習模型”的內(nèi)涵與特征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維多利亞教授·馬席克(Victoria J. Marsick)結合多年的教育實踐,建立了相對成熟的“行動學習模型”1,指出新手教師與專業(yè)教師自主學習過程中隱含的一種行為軌跡,這種軌跡的核心就是“課堂實踐—反思—鏈接理論—自主建構”。四者既層層推進,又相互統(tǒng)整。
基于已有研究,名師的行動學習模型呈現(xiàn)以下特點:
其一,階段性。名師的行動學習是基于階段時間內(nèi)遇到的問題而開展的,這個學習的時間跨度是不確定的,具有偶然性。名師遇到的問題不一,解決的難度不一,學習的周期就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學習的知識也不一定是結構性的知識。
其二,有效性。名師的學習目的非常清晰,那就是要解決問題。這種學習可能會呈現(xiàn)多種類型,如向書本學習,向身邊的教師學習,向專家學習,等等。借助學習,尋找破解難題的方法,追求效益最大化。
其三,偶然性。名師的學習就是基于不同的問題情境,不斷汲取各方的智慧力量,形成自己破解難題的力,這種力不是事先預定的,而是偶然發(fā)生的。
二、李吉林四級行動學習模型的建構
1.李吉林“情境教學”行動學習模型建構探索
李吉林“情境教學”行動學習模型的建構經(jīng)歷了10年,這是她自己的第一個行動學習模型。
(1)破解課堂教學的難題
教學難題無處不在,有的教師會躲避,躲避就失去了進步的機會;有的教師會正視,正視就贏得了創(chuàng)新的先機。
①正視教學難題
1976年,李吉林重回南通市第二附屬小學工作。她發(fā)現(xiàn),小學生每天都要識字寫字,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用來記憶、書寫,可是學習效果并不好。教師累,學生累,家長也累,而且效果差,是這一時期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題。
②開展教學實驗
面對難題,李吉林開始了自己的教學嘗試。圍繞《小馬過河》這篇課文,她創(chuàng)設兩個情境:讓學生演示小馬動作,歡蹦著走進教室,同時說“我們班得紅旗啦!”,訓練說一句描寫人物說話時動作、神態(tài)的句子;教師微笑著向學生問好:“小朋友好!”要求學生描繪教師的神情語言。1 經(jīng)過簡單的實驗,教學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反思實驗結果
初步嘗試取得了成功,李吉林擴大了實驗范圍。第二層次的實驗是通過觀察情境,引導兒童獲取作文題材。這次實驗是引導兒童到大自然中觀察“金色的秋天”,兒童創(chuàng)作熱情高漲;李吉林又把課外觀察與現(xiàn)實聯(lián)想結合起來,完成“一瓶墨汁”情境寫作實驗。
李吉林反思道:“觀察情境教作文,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徑,觀察情境,把孩子帶到永不枯竭的活的源泉中。在這翻騰著絢麗浪花的源流面前,孩子們思維活動積極展開,儲存的詞語也一下子變得那么鮮明而富有感情色彩,孩子們情不自禁地尋找那些生動詞語去描繪眼前情境,那是智慧的啟迪,也是語言的學習,而且是美的享受。”2 “概括地說,情境教學對兒童智力發(fā)展的諸方面來講,是非常有效的。這就把我的實踐提升到理論上去評價,我一下子明白了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兒童智力品質發(fā)展之間具體是個什么關系?!? “在那個時候,我逐漸形成了一個理念,那就是‘一切為了兒童的發(fā)展,我的情境教學的坐標也隨之鮮明地確立起來了?!? 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李吉林對情境教育的認識是逐步深入的。
(3)學習相關理論
李吉林的行動學習體現(xiàn)為“非結構化理論知識學習”。李吉林閱讀過《小學生心理特點》一書,系統(tǒng)學習了學習心理學;關注過英語學科的“情景教學”;進而研究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厘清了“意境說”;研究劉勰《文心雕龍》,明白了“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的道理。同時,李吉林閱讀了馬克思“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學習系統(tǒng)論、信息論與控制論。這些理論是非結構化的,但是在李吉林情境教學這里都得到了整合。
(4)自主建構
李吉林于1980年在《人民教育》發(fā)表《一年級口頭作文初探》一文,1980年在《江蘇教育》《云南教育》等刊物上發(fā)表研究成果9篇。而1986年的《情境教學實驗與研究》報告則是對這一階段的成果最好的總結,李吉林提出了情境教育的理論依據(jù)、類型與原則、情境教學五要素等重要觀點。
2.李吉林“情境教育”行動學習模型建構探索
(1)破解教育的難題
1985年,中共中央頒布《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拉開教育改革的序幕。1986年,情境教育改革開始在學校實施。經(jīng)過兩年多的摸索,1988年,李吉林優(yōu)化教學內(nèi)容結構,形成了“識字、閱讀、寫作三線起步”以及“四結合單元教學”的實踐路徑。1990年,李吉林勾畫了《著眼發(fā)展,著力基礎,全面提高兒童的素質》情境教育實驗方案,語文、數(shù)學、思想品德、科學常識、音樂、圖畫、體育、歷史、地理這些學科全面鋪開情境教學。如,思想品德課教師認識到道德教育必須與情感相伴,道德教育要從兒童做起;數(shù)學課情境教育則把“數(shù)”與“形”結合起來,由“形”拓展“情”。
(2)反思實驗結果
經(jīng)過多年的教育教學實驗,李吉林認識到:“‘五要素符合兒童心理特征和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普遍意義,情境教學不僅僅屬于語文教學,它同樣屬于整個小學教育。”1 情境教育需要拓展教育空間,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而拓展教育空間有三個渠道:一是通過教育節(jié)、教育周活動,二是通過主題性大單元教育活動,三是通過野外情境教育活動拓展教育空間。
情境教育之情境包括“有情之境”和“活動之境”。有情之境是指情感要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讓學生的情始終在激蕩;活動之境是指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參與其中,活動起來,真正地獲得體驗。
(3)學習相關理論
李吉林自學了心理學家洛扎洛夫的“外語超級教學法”,研究了“學習心理學”和“學習空間理論”,對“隱性課程的影響”等論題進行了深入思考。
(4)自主建構
歷經(jīng)14載,情境教育實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李吉林發(fā)表相關研究論文28篇,并出版了著作《情境教學與實驗》;1998年8月21日,李吉林在國務院主持的座談會上做了題為“運用情境教育,著力提高學生素質”的發(fā)言,受到了領導的高度認可;1998年,李吉林創(chuàng)立江蘇省情境教育研究所;2000年,李吉林完成《為全面提高兒童素質探索一條有效途徑》實驗報告,得到了國家教委領導的充分肯定。
李吉林從教育空間、心理距離、主體、目標四個方面構建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型。在實驗的基礎上,總結凝練了情境教育原理,包括暗示誘導原理、情感驅動原理、心理場整合原理、角色轉換原理。至此,情境教育體系逐漸清晰。
3.李吉林“情境課程”行動學習模型建構探索
李吉林在完成情境教育試驗之后,就著手開展情境課程實驗。與前兩段實驗不同,這項實驗事先做好實驗方案,再按部就班地組織實施。
(1)破解情境課程開發(fā)的難題
1996年,李吉林提出了“情境課程”想法,但是到2002年國家“十五”課題立項,情境課程才真正開始實驗。2001年,國家啟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關于課程是什么樣子,一線教師并不清楚,課程怎么開發(fā),一切都是未知數(shù)。李吉林認為,情境應該具有民族文化的意蘊、傳統(tǒng)審美的品位。李吉林提出了“兒童、知識、社會”情境課程開發(fā)的三個維度,三個維度之間是互動、開放、有機統(tǒng)一的。
情境課程包括三大板塊:第一,學科情境課程,堅持把知識鑲嵌到美、智、趣的情境中,將學科課程與兒童的活動結合起來。李吉林團隊開發(fā)了“平行四邊形表面積計算”“南通號子”“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課程,成為當時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典范。第二,主題大單元活動課程,在學科之間進行融通,把學校一個學期的教學重點縱向連接起來,使之形成一個持續(xù)的過程。李吉林團隊開發(fā)了“南瓜節(jié)”“花生節(jié)”等典型課例。第三,野外情境課程,這一類課程讓兒童親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滲透道德,讓兒童體認人與自然的關系。
(2)反思課程開發(fā)實踐
國外已有經(jīng)驗可循,比如,1989年左右,英國的“綜合教育日”、德國的“合科教學”、瑞典的“超越學科的學習單元”這些都是創(chuàng)新實踐。李吉林團隊在借鑒國外先進經(jīng)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本土課程設想:以德育為主導,以語文學科為龍頭,以學生為主體,各科教學協(xié)同互動。經(jīng)過一系列情境課程的開發(fā),李吉林團隊總結了課程開發(fā)的操作要義:以美為境界,以思為核心,以情為紐帶,以兒童活動為途徑,以周圍世界為源泉,為課程開發(fā)提供了技術支持。
(3)學習相關理論
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是教育的重要理論,其論述了“為什么要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以及“怎樣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馬克思在教育哲學層面給我們指明了方向,但是要將這種哲學思想轉化為實踐,還需要具體的理論支撐。李吉林團隊重點研究了心理學暗示理論和心理場,從心理學角度找到了實踐依據(jù)。在此基礎上,李吉林又深耕了“意境說”理論,把劉勰的文藝批評思想與王國維的詞論有機融合,形成了自己的情境理論。
(4)自主建構
李吉林團隊開發(fā)了“學科情境課程”“主題性大單元活動課程”“野外情境課程”“過渡性情境課程”。學科情境課程圍繞“美”“智”“趣”三個維度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科課程與兒童活動結合起來。主題性大單元活動課程強調(diào)學科之間的融合,這類課程不是追求熱鬧,而是讓兒童在活動中提升關鍵能力。野外情境課程是借助大自然情境開展的學習活動,讓兒童親近自然、認識自然。過渡性情境課程關注與小學銜接的學前課程。在世紀之交開發(fā)出這些課程,且能夠自成體系,在國內(nèi)也是不多見的。
4.李吉林“情境學習”行動學習模型的建構探索
2014年,李吉林情境教育榮獲了國家基礎教育特等獎,這是對李吉林幾十年潛心教研的最好褒獎。在榮譽面前,李吉林沒有就此止步,而是選取了“情境學習”這個難題尋求突破。李吉林雖然沒有形成自己的“情境學習”體系,但是建構了自己的情境學習范式。
(1)破解課堂學習的難題
課堂教學效率一直是世界性難題。小學生引起智力發(fā)育水平與智能組成類型不同,學習效率總有很大的差異性。李吉林探索的情境作文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學生面對真實的世界其實都能寫出很好的文章。同時,小學生閱讀教學雖有變化,但是效果并不明顯。李吉林開始破解“情境閱讀效率不高”的難題。她結合閱讀課文,用語言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讓兒童分角色表演。潛心研究初讀、細讀、精讀三個階段的情境閱讀路徑,初步探索出兒童閱讀中的入情、動情、移情的基本規(guī)律。情境閱讀的四大特點也就逐漸顯露出來:形真、情切、意遠、理寓其中。
(2)反思改革實踐
經(jīng)過實驗,李吉林發(fā)現(xiàn),兒童的閱讀只是停留在認知層面。閱讀一篇課文,學生就只讀懂課文寫了什么,從中明白一些道理,但是情感并沒有被激發(fā)出來。一般的語文教學認為,兒童閱讀了文本,學到了知識,就可以轉化為情感。實踐證明,這種轉化效果非常不明顯。中國古代的文論強調(diào)“情動則辭發(fā)”,既然“情”如此重要,閱讀就要讓兒童的“情”動起來。讓兒童入情、動情、移情,就是情境閱讀的關鍵。
(3)學習相關理論
李吉林學習了腦科學與學習科學。兒童的學習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而腦科學許多研究成果都已經(jīng)揭示了這方面的規(guī)律,我們教師不知道,還在盲目試探。她認為,如果我們能夠學習借鑒腦科學、神經(jīng)語言學、學習科學最新的研究成果,就可以轉化為現(xiàn)實的教學生產(chǎn)力。
(4)自主建構
李吉林構建了“情境學習范式”:其一,境中做,兒童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學習是借助活動開展的,學習過程就是做事過程;其二,境中學,把抽象的知識符號與生活場景結合,讓知識變得可知、可親、可感;其三,境中思,學習能讓兒童變得聰明,聰明的標志就是善于思考,因此,要讓兒童在做事中學會思考;其四,境中冶,用美陶冶兒童心靈,具體地說就是感受美、理解美、表達美、創(chuàng)造美。
三、李吉林“四階段一體化模型”建構
李吉林用近60年的時間探究“行動學習模型”,經(jīng)歷了情境教學、情境教育、情境課程、情境學習四個階段。每個階段,李吉林面臨的問題不同,學習的理論不同,因而建構了不同的模型(見圖1)。
1.持續(xù)不斷地解決教學問題
李吉林破解課堂教學難題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破解兒童學習語言的難題;第二階段,破解兒童多學科學習的難題;第三階段,破解兒童學習課程開發(fā)的難題;第四階段,破解兒童學習認知的難題。第一階段是解決語文學科內(nèi)部的問題,讓兒童在真實的情境之中享受學習樂趣;第二階段是解決多學科共性的問題,讓兒童學得更好;第三階段是解決兒童學習課程問題,現(xiàn)有的課程是兒童應然的課程,不是兒童需要的課程;第四階段是回歸學習本質,破解學習情知難題。
2.持續(xù)不斷地學習新的理論
李吉林是一位終身學習者。其一,探索情境教學,她學習王國維的“意境說”,從中獲取理論的啟迪;她研究劉勰的“言意理論”,從中尋找理論支撐。其二,探索情境教育,她學習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學習英語的情景教學方法,她學習心理學、場境理論,思考全人培養(yǎng)的大問題。其三,探索情境課程,她學習課程理論,深研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琢磨空間理論。其四,探索情境學習,她學習腦科學、心理學、神經(jīng)語言學、學習科學等相關理論。李吉林的理論學習不求高深,但求學以致用。
3.持續(xù)不斷地反思、實驗
教學反思是一種對教學實踐的省察與檢視。這種反思可以是微觀的,如對課堂教學步驟方法的思考;也可以是宏觀的,思考整體的不足與變化。李吉林的反思始于實驗研究,遇到問題,她就會運用做課題的方式,借助實驗去科學解決問題,據(jù)此,她相繼主持了“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國家課題。
4.持續(xù)不斷地實踐建構并超越
李吉林不斷探索、實踐,完成了四個階段行動學習模型的建構,也實現(xiàn)了教學改革的一次次跨越。本文梳理了李吉林建構的實踐成果(見表1)。李吉林的過人之處就在于,她不斷地實踐建構,不斷地自我超越。探究教育的每一階段既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又是下一個階段的起點。
四、成功原因解析
1.深耕課堂教學
(1)把育人當作教學的主旋律
李吉林幾十年如一日,始終奮斗在小學教學第一線。一位80多歲的老人,每天風雨無阻趕到學校,聽課、研課,關注兒童成長。在李吉林心中,教育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它關涉兒童的成長與幸福、關系國家的發(fā)展。葉瀾先生指出:“‘成長永遠是教育所最關心的!教育要用人類文明‘養(yǎng)其正,成其人?!? 把兒童的成長當作教育教學的頭等大事,這就是李吉林最樸實的追求。李吉林在平凡的崗位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
(2)把解決問題當作自覺追求
早在1978年,李吉林發(fā)現(xiàn)兒童學習語言的困難,她就想辦法去解決,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現(xiàn)在真實情境中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言的效果。2016年,李吉林發(fā)現(xiàn)情境與認知是有機的整體,將二者有機整合就能提高兒童學習效果。從情境教學到情境學習范式,用了40多年,這是李吉林不斷挑戰(zhàn)自我的過程。
(3)把創(chuàng)新當作教學的生產(chǎn)力
在60年的教學過程中,李吉林始終走在教學改革的前沿。1962年,李吉林開始思考“文道”統(tǒng)一的問題,強調(diào)語文教學不能把“育人”丟了。1978年,李吉林強調(diào)語文不能只有教化,要回歸語文本體。1980年代中后期,李吉林開始研究教學效率的問題,開創(chuàng)了情境教學的先例。1990年代后期,李吉林帶領其團隊開發(fā)情境課程,比國家啟動課程改革早了10年。創(chuàng)新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按照語文教育規(guī)律辦事,如此教學就有了內(nèi)生動力。
2.不斷深度反思實踐
反思是名師的品格,反思的高度決定名師成長的高度。李吉林的反思不是簡單的教學敘事,而是深度思考教學的問題。李吉林的反思呈現(xiàn)以下特點:
(1)追問語文教育教學的本質
1960年代,在“文道”之爭時,李吉林用自己的課例給予回應,字詞教學不是簡單地教知識,知識也具有育人的功能。她認為,只強調(diào)知識,忽視育人,那就不是語文教育。1980年代,面對片面追求“工具性”的現(xiàn)象,李吉林發(fā)出了作為一名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吶喊,“語文不能沒有人文性”。新世紀的課程改革,李吉林又用親身實踐告訴人們:語文教學要關注實踐性與綜合性。今天我們強調(diào)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跨學科學習,與李吉林所踐行的語文教學實踐十分相似。李吉林始終思考學科的本質,所以她的反思就有了思想的高度。
(2)用研究的方式反思
李吉林反思教學不是簡單地主觀判斷,而是借助實驗,用事實幫助自己進行反思。教學即研究,把教學當作研究來做,把研究當作教學的一部分,如此,教學與研究就可以相得益彰。
李吉林的研究可以分為四個方面:第一,課堂教學匯報展演。呈現(xiàn)最真實的研究成果,也是一線教師最喜聞樂見的方式。她先后承辦了上海市教師考察匯報展演、北京市教師考察匯報展演、情境教學匯報展演。這些研究就是教學,教學也是研究成果。第二,課題研究。李吉林先后主持“八五”教育部重點課題“情境教學實驗與研究”,“九五”教育部重點課題“情境教育促進兒童素質發(fā)展的實驗與研究”,“十五”教育部重點課題“開發(fā)情境課程的實驗與研究”,“十一五”教育部重點課題“情境教育與兒童學習的實驗與研究”,每一個階段都有高層次課題研究做支撐。第三,論文論著發(fā)表。李吉林先后發(fā)表論文84篇,僅在《教育研究》上就發(fā)表論文7篇。此外,還出版了著作24部。第四,教學研究成果獲獎。她榮獲過全國特等獎1次,全國一等獎5次,江蘇省政府獎10次,江蘇省教育廳獎3次。李吉林把教學當作研究來做,實現(xiàn)了理論向實踐的轉化,也實現(xiàn)了從實踐中生成理論。
3.不斷豐富理論修養(yǎng)
(1)自主學習非結構化理論知識
李吉林研究王國維“意境說”、劉勰“言情說”,并融會貫通,形成了“情境教育”理論。這種理論源于古代的經(jīng)典理論,又有所創(chuàng)新。如此,理論不是盲目地照搬,而是基于中國實踐的自主創(chuàng)新,這種中國化的理論就有了創(chuàng)造價值。李吉林用一己之力創(chuàng)造了屬于中國的理論,這是使命感使然。
(2)從名家、大家處汲取理論修養(yǎng)
李吉林得到過學術界大家的支持:第一類,高校的學術大家。如黃濟、王策三、杜殿坤、高文、裴娣娜、朱小蔓、蘇步青、呂型偉、瞿葆奎、顧明遠等。上海師范大學的惲昭世、柴崇英、謝淑貞既是導師也是研究伙伴;劉佛年對李吉林的專業(yè)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第二類,小學語文界“三面紅旗”——斯霞、霍懋征、袁瑢。三位大家在不同場合給予李吉林以指導。
4.不斷地實踐生成
優(yōu)秀的教師之所以優(yōu)秀,是因為他們善于把理論轉化為實踐,或者由實踐生成理論。李吉林的過人之處就在于,她巧妙地運用了“教學即研究”這個轉化點。達克沃斯指出:“一旦我們愿意接受學科內(nèi)容真正的復雜性,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復雜性甚至藏匿于最不可能之處。我希望教師發(fā)展的能力之一就是能夠在看似簡單甚至很基礎的材料中發(fā)現(xiàn)意料之外的復雜?!藗冋窃谟赂业孛鎸@種復雜性的過程中才發(fā)展了真正的理解?!?
李吉林是善于生成的實踐家。在教學過程中,她創(chuàng)造了“情境教學”“情境教育”“情境課程”“情境學習”,這一個個成果都是她孜孜以求的實踐結晶,她根據(jù)實踐的需要踐行研究,進行創(chuàng)造。這四個成果排列似乎不合邏輯,但是這正是李吉林60年耕耘的實踐邏輯,分別解決了不同時期語文教育的問題。
李吉林用畢生精力研究情境教育,在情境教學、情境教育、情境課程、情境學習四個階段都有發(fā)現(xiàn),有創(chuàng)造,最終開創(chuàng)了情境教育學派。李吉林的成功與其行動學習有密切的關系,她的學習不是簡單地讀幾本理論著作,而是借助理論研究解決現(xiàn)實問題,或者面對實際問題用理論去闡釋實踐。李吉林是一位不愿意照搬別人理論的實踐者,她總是結合真實的教學實際,發(fā)現(xiàn)別人發(fā)現(xiàn)不了的問題,且能夠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李吉林的實踐昭示教育工作者:立足實踐,發(fā)現(xiàn)問題,反思實踐,學習理論,借反思與理論之力破解難題。唯有如此,實踐問題才能不斷解決,教師發(fā)展的理想才能變?yōu)楝F(xiàn)實。
On Practical Construction and Factor Analysis of Li Jilins
“Action Learning Model”
WEI Benya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Abstract: Li Jilin, an educational practitioner who is adept at identify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She conducted a 10-year experiment focusing on the difficulties in childrens language learning and constructed a situational teaching action learning model. She tried to address the problem of low learning efficiency , developing a situational education action learning model. She also found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childrens learning curriculum and their needs , creating a situational curriculum action learning model. Finally, she discovered a disconnection between childrens cognition and their emotions , establishing a situational learning paradigm. Li Jilins success was driven by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with their integration propelling her achievements as a successful educator.
Key words: Li Jilin,situational education,action learning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