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偉
[摘 要] 約翰·赫西的小說通過生動的描寫和角色刻畫,呈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多維面貌。首先,介紹了約翰·赫西及其作品《召喚》,并概述了西方文學中中國形象的發(fā)展歷程。隨后,通過詳細分析揭示了《召喚》中的中國形象,探討了赫西塑造中國形象的目的與意義,強調了文化交流與認知拓展的重要性。通過深入剖析,意在加深讀者對中國形象在西方文學中的豐富發(fā)展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刻理解,同時發(fā)掘赫西文學作品中的獨特魅力。
[關 鍵 詞] 約翰·赫西;《召喚》;中國形象;文化描繪;歷史反映;角色性格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約翰·赫西小說中的當代中國形象研究”(項目編號:XSP2023WXC06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約翰·赫西(John Hersey)是美國著名作家,以其深刻的文學作品而聞名。小說《召喚》于1985年出版,作為一部“虛構性質的傳記”,深刻探討了大衛(wèi)·特里達普(David Treadup)在中國的傳教經歷和精神探索。西方文學中的中國形象自19世紀以來逐漸演變,經歷了多重階段。從早期的外部視角和刻板印象到后來更深入的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理解,中國形象在西方文學中取得了積極的發(fā)展。這種發(fā)展反映了西方社會對中國的興趣和認知的逐步演變,從簡單的異國情調到更深層次的文化解讀。《召喚》在刻畫中國形象方面獨具特色,通過深入的文化底蘊、傳統(tǒng)習俗、歷史背景和角色性格的塑造,呈現(xiàn)出多維度的中國形象。赫西的小說以不同的視角和創(chuàng)作手法探討中國文化的復雜性,反映了他對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這種獨特性不僅豐富了小說的情節(jié)和角色,還為西方讀者提供了更深入的中國文化體驗,促進了跨文化的交流與理解。
一、小說《召喚》中的中國形象概述
(一)《召喚》中中國形象的呈現(xiàn)方式及背景
在小說《召喚》中,中國形象以多種方式呈現(xiàn),反映了作者對中國文化的深刻興趣。這些形象通過生動的描寫、對話和角色塑造等方式在小說中得以表現(xiàn)。中國形象的呈現(xiàn)方式多種多樣,包括人物形象、文化元素的描繪,以及通過主人公的眼睛所見到的景象。赫西通過生動的語言和翔實的描寫,帶領讀者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從美食、服飾到家庭傳統(tǒng)和儀式。此外,小說的時間背景也對中國形象的呈現(xiàn)產生了重要影響?!墩賳尽窌r間設定在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這一時期的國際關系和文化交流對中國形象的出現(xiàn)提供了特殊的歷史背景?!袄鋺?zhàn)”時期,美國與中國之間的互動和了解逐漸增加,這也反映在小說中,使中國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主題。因此,中國形象在小說中既是文化背景的一部分,又與小說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
(二)中國形象在小說情節(jié)中的地位與作用
中國形象在小說情節(jié)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是故事的裝飾,而且通過與其他角色的互動,對主題和情節(jié)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形象的作用在于豐富小說的內涵,使故事更具深度和復雜性。這些形象不僅代表中國文化,還在小說中具有獨特的情感和象征意義。它們?yōu)橹魅斯峁┝宋幕尘昂蛥⒄?,幫助主人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同時,中國形象也是文化沖突和情感糾葛的重要媒介,促進了小說情節(jié)的推進和角色之間的互動。它們既是小說的一部分,又是對主題的有力支持,為讀者提供了跨文化的體驗和思考。
(三)赫西筆下中國形象的獨特視角與刻畫手法
約翰·赫西通過獨特的文學技巧和深刻的文化理解來刻畫中國形象,他的獨特視角體現(xiàn)在他深入研究中國文化、歷史和習俗的能力上。赫西通過精細的描寫和對話,賦予中國形象深刻的人性和情感,使他們成為鮮活的角色。他的創(chuàng)作手法包括翔實的文化描寫,將中國文化元素如節(jié)慶、飲食、服飾等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給讀者。他通過對角色性格的細致刻畫,使中國形象具有獨特的個性和情感,讓讀者更容易與他們產生共鳴。此外,赫西對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的敏感反映也在小說中得以體現(xiàn),如辛亥革命、抗日戰(zhàn)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等在小說中都有所體現(xiàn)。通過這些歷史細節(jié),他傳達了中國形象的深刻背景和情感。這些獨特的創(chuàng)作手法使中國形象在小說中栩栩如生,為讀者提供了更深入的中國文化體驗,促進了跨文化的交流與理解。
二、 小說《召喚》中的中國形象具體分析
(一)文化底蘊的呈現(xiàn):從儒家思想到道家哲學
在小說《召喚》中,中國形象的描繪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文化元素,他通過深刻的文化底蘊,將中國文化的精髓融入小說的情節(jié)中。例如,“他在廬山學習漢語期間聽了耶魯大學教授講解中國文化,講儒學、道教和佛教,了解到了四千年前中國已經有甲骨文”。儒家思想和道家哲學是其中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在小說中以多種方式展現(xiàn)出來,豐富了中國形象的內涵。儒家思想在小說中通過中國人物的價值觀和道德原則得以呈現(xiàn)。主人公與中國人物的互動,如尊重長輩、強調家庭價值觀、肩負社會責任等,反映出儒家文化的影響,這也是主人公在中國傳教不成功的深層次原因。這種呈現(xiàn)方式有助于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文化中的道德和倫理原則,以及個體在社會中的角色和責任。通過赫西的筆法,這些儒家價值觀并不是單純的文化背景,而是深刻影響著主人公的決策和行為,深化了小說的主題。道家哲學在小說中主要通過自然界的描寫和主人公的思想過程體現(xiàn)出來。赫西通過生動的自然景象描述,例如“小說描寫特里達普到成都去進行科學傳教,在入川途中,中國古老文明的象征、長江三峽兩岸陡峭山崖上的石刻、壁畫、纖夫小道及懸棺等,深深震撼了他”,這就體現(xiàn)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傳達出中國文化中強調平衡與和諧的哲學觀點。主人公在困境中對自然界的思考以及對自然現(xiàn)象的理解,呼應了道家思想中的“順應自然”的原則。這種自然與道家哲學的關系使主人公的心靈成長和自我發(fā)現(xiàn)過程更加深入和有力。
(二)中國文化之美:傳統(tǒng)習俗與文化元素的生動描繪
在小說中,中華文明的魅力被細膩且生動地捕捉,赫西通過細節(jié)化的傳統(tǒng)風俗和文化元素的敘述,展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深邃與豐富,向讀者揭示了中華文化的多姿多彩。比如傳統(tǒng)佳節(jié)在小說里不單是歷法上的標記,更象征著家庭的團圓、祭拜先祖和感恩的精神。節(jié)日里的習俗活動都透露出濃厚的文化意蘊,映射出中華民族對傳統(tǒng)的敬仰與傳遞。此外,書中還呈現(xiàn)了中國的文化符號,包括書法、山水畫、戲劇、古詩等。這些建構在審美之上的藝術樣式,不僅僅是美的展現(xiàn),還承載著中華文化的哲理和情感表達。赫西仔細勾勒了這些藝術形式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扎根,以及它們在塑造社會習俗和個體品位中重要性。書中對中華哲學和思想的涉獵,例如儒家的五常、道教的順應自然、佛教的悲憫心態(tài),都顯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遠影響力。赫西通過主角與中國知識精英等的交流,探討了這些哲學理念如何塑造日常行為及生活決策。赫西還通過對飲食、服裝、建筑等方面的描繪,傳遞了中華文化的審美觀和生活哲學。食物在這里不只是滋養(yǎng)生命的源泉,還是文化互動和社會交往的紐帶。中國的傳統(tǒng)服飾之美、建筑的格局與風格,都映射出對和諧、均衡及美學的追求。通過這些鮮活的筆觸,《召喚》不單讓讀者領略到中華文化的表層魅力,更重要的是透露出中華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內在價值與深層意義,及其對個體和社會進步的深刻影響。這樣的描寫讓這部小說成為跨文化對話的敘事以及對中華文化美學的頌揚。
(三)中國形象:歷史記憶的微妙反映
在《召喚》中,中國形象不僅涵蓋了文化和傳統(tǒng)習俗,還以間接方式反映了中國的近現(xiàn)代歷史。例如小說通過政界和軍界人物如袁世凱、馮玉祥,知識分子如北開中學校長以及底層大眾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的影響和背景。這種歷史記憶的展現(xiàn)在小說中以多種方式呈現(xiàn)。主人公大衛(wèi)·特里達普通過自身經歷使讀者了解到他在中國歷史的特定時期所經歷的挫折和變革。例如,他談到了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以及這些事件對他生活的影響和對其傳教活動的影響。這些對話提供了對中國歷史事件的間接反映,使讀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的動蕩和變革。這種歷史記憶的呈現(xiàn)不僅豐富了小說的情感深度,還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中國形象的背景和情感。它們使中國形象更具生命力和深度,同時也提醒讀者中國歷史事件對個體生活的影響。
(四)中國形象:堅韌、家庭與社會責任的塑造
在小說里,通過人物大衛(wèi)·特里達普的視角,生動地刻畫了19世紀后期和20世紀前期中國社會的多樣性。作品中對中國的描繪聚焦于三個關鍵理念:韌性、家庭的重要性和對社會的承擔。首先,韌性是貫穿中國形象的一個鮮明特點。小說中描寫了中國民眾在經歷社會動亂和政治變遷時展現(xiàn)出的堅持和頑強。不管是面對外來勢力的干預還是國內的紛爭與自然災難,中國民眾展現(xiàn)出的堅韌和耐力,都通過特里達普的眼睛得到了體現(xiàn)。這份韌性不僅顯現(xiàn)在普通人身上,也體現(xiàn)在國家尋求自主與自強的意志中。其次,家庭在這部作品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家庭是情感慰藉的港灣,同時也是傳統(tǒng)和文化傳遞的根基。通過與中國家庭的交流,特里達普深切感受到了中國人對家庭的深情和奉獻,這些體驗極大地影響了他對中國社會的看法。再者,社會責任感也是《召喚》探討的重要議題。作為一位傳教士的特里達普,他的使命內含著對社會責任的深思。作品中展現(xiàn)了中國民眾在面對國家和社會挑戰(zhàn)時的責任心,不論是在抵抗外敵入侵、參與構建國家,還是在農村建設方面,都對特里達普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對社會責任的認知不僅在個人層面上得到體現(xiàn),同樣也關乎對國家和民族未來的深切關懷。
三、小說《召喚》中對中國形象的評價與比較
(一)中國形象在《召喚》中的呈現(xiàn):優(yōu)點和缺點
《召喚》中的中國形象在許多方面均取得了成功。赫西以深刻的文化理解和細致入微的描寫,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了中國文化和人物,為小說增加了深度和多樣性,同時也為西方讀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機會。中國形象的塑造方式強調了儒家思想、道家哲學以及傳統(tǒng)習俗的重要性,這對于傳達文化特征非常成功。例如,為了達到用中文與中國普通老百姓傳教的目的,特里達普不僅認真攻讀《論語》等中國儒家典籍,還研讀《紅樓夢》等中國古典名著,小說卷首也摘錄了魏文帝曹丕的《悼父詩》:“長吟永嘆,懷我圣考;曰仁者壽,胡不是保?”從側面體現(xiàn)了赫西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崇拜。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有人認為,在小說中,中國形象有時候可能過于刻板或陷入刻板印象,未能展示出足夠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這種單一性可能會導致對中國文化的誤解。此外,一些批評家認為,中國形象在小說中的角色可能有限,未能深入探討他們的內心世界和發(fā)展。
(二)中國形象在文學作品中的獨特之處:異同與原因
與其他文學作品中的中國形象相比,《召喚》的中國形象具有一些鮮明之處。相較于傳統(tǒng)西方文學作品中的中國刻板印象,赫西的小說更注重文化細節(jié)和人性情感,為中國形象帶來更多深度。相較于其他當時的文學作品,例如偵探小說或冒險故事,赫西更著重于跨文化交流和文化沖突,這使中國形象在小說中的呈現(xiàn)更為特殊。然而,與一些現(xiàn)代文學作品相比,中國形象在《召喚》中可能顯得相對傳統(tǒng),未能完全探討現(xiàn)當代中國社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這可能受到小說的時代背景和主題的限制,但也可能導致一定程度的刻板印象。
(三)赫西塑造中國形象的目的與意義:文化交流與認知拓展
赫西塑造中國形象的目的之一是促進跨文化理解和互相尊重。在20世紀中后期,美國社會與中國之間的互動逐漸增加,因此,通過小說中的中國形象,赫西試圖為當時的美國讀者提供對中國文化和歷史的更深入理解。他借助特里達普的傳教經歷,通過小說中的中國形象,傳達了文化、價值觀和歷史的重要性,同時強調了文化交流的積極影響。這種文化交流的意義不僅在于幫助西方讀者更好地理解中國,也在于促進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認知與理解。通過小說,中國形象得以在全球范圍內傳播,有助于拓寬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知,促進文化的相互交流。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約翰·赫西在《召喚》中對中國形象的塑造展現(xiàn)了他獨特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深入的文化洞察力。這種刻畫方式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影響產生了積極作用,同時也影響了當時美國社會對中國的認知與理解。盡管存在一些不足之處,赫西的《召喚》依然為中國形象在西方文學中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同時也為中國文化的跨文化傳播做出了貢獻。這種塑造方式對中國形象在西方的傳播與認知產生了重要的啟示與影響。
參考文獻:
[1]陶小路.《召喚》對美國在華傳教運動的反思[J].世界宗教研究,2018(4):147-159.
[2]張弘.中美文化關系研究的一種模式:以赫西的小說《召喚》為個例[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86-92.
[3]唐海東.美國來華傳教士的心靈史:評約翰·赫塞的《感召》[J].戲劇之家,2018(32):196-198.
[4]陳瑞紅.文化壁壘間的苦澀人生:試論赫西的長篇小說《召喚》[J].懷化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3(4):57-60.
[5]何木英.美國國土上的道德說教家:評約翰·赫賽的中國形象書寫[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35-37.
[6]唐海東.異域情調·故國想象·原鄉(xiāng)記憶:美國英語文學中的中國形象[D].上海:復旦大學,2010.
[7]John Hersey.The call: American Missionary in China [M]. New York: Knopf, 1985.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