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朝暉
石寒,又名石翰,齋號存心閣、方滋山房、四以堂、山海居、我聞樓、見山吟館。 1967年生于江蘇金壇,1994年河南大學書法大專畢業(yè),先后就讀于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國家畫院、北京大學哲學系乾元國學室?,F(xiàn)居青島。主要從事中國書畫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兼治詩詞、儒學,已出版詩文集、書畫篆刻集14種及國學專著《論語心解》。先后在煙臺美術館、劉海粟美術館、威海美術館、崔子范美術館等舉辦十余次個人書畫展,近年來先后為北京、青島高鐵站、機場貴賓廳、政府接待室創(chuàng)作巨幅國畫?,F(xiàn)系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山東省民盟書畫院常務理事,青島市當代中國畫院副院長,崔子范美術館學術委員會主任,濟南大學特聘教授。
藝術主張:以國學為文脈,以筆墨為語系,以寫意為精神,以境界為靈魂。
藝術家石寒是一位定居于北方的南方畫家,他出生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江蘇金壇,而今定居青島。依山傍海的青島,有著嶗山之雄健,更有大海之廣博,這一切無不打動著石寒。山海之境讓石寒心潮澎湃,更讓他產生了為山河立傳的沖動。從江蘇到青島,從范揚工作室到龍瑞首屆課題班,再到北京大學哲學系國學班,石寒在求藝的道路上勤奮創(chuàng)作而不輟學習。在當下浮躁的社會環(huán)境和功利的藝術圈中,能夠靜心創(chuàng)作潛心繪畫的藝術家已經(jīng)不算太多,而石寒不僅在繪畫上發(fā)自內心的勤勤懇懇,跟隨范揚、龍瑞二位大家學藝,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對自己內在文化修養(yǎng)的要求也十分之高。在不惑之年,他毅然求學北大,恭聽國學大師教誨。石寒就是這樣一位罕見的對自己要求極高而又十分勤奮的藝術家。
石寒居所的輾轉、多方游歷、多方求學,無不豐富、拓寬了他的心路,也為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增添了許多素材與靈感。觀石寒山水,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文人氣息。在深邃而厚重的山石之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構圖的用心,從設色到墨色暈染、色調調配的控制力,即使只是畫面中的一筆,也透露著功力。他的這種飽滿卻不填塞、蒼潤而不艱澀、淋漓卻又張弛有度的山水,似乎讓觀者感受到了山河之奔流、風景之靈動。像他這般可以將山水精神彰顯于筆端的藝術家,是比較難得的。我想,這一方面要歸功于他的筆耕不輟,另一方面則與他個人的內在修養(yǎng)密不可分。對于從事傳統(tǒng)水墨畫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而言,實現(xiàn)繪畫由技向藝層面的進階,無疑需要畫家對于藝術更深層次的感悟力,以及對中國水墨精神的深刻理解,這種理解要求藝術家深深浸染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以文人情懷來構筑胸中山水,以詩人之性情來書寫筆端風光。想要達到這樣的境界,要求藝術家必須修身、養(yǎng)德、悟道。石寒,就堅定地走在這樣一條道路上。他畫作中蒼勁的筆墨、涌動的氣勢、枯濕濃淡滲透出的自然變化,無不透露著藝術家真誠的性靈和寬廣的胸魄及深厚的藝術功底。我想,對于一名藝術家而言,沒有什么是比這樣的一顆虔誠勤奮之心更可貴的了。在傳統(tǒng)水墨領域,想要有所開創(chuàng)、有所突破是一條艱難之路。石寒走在這條道路上注定還會有很多的困惑和坎坷,但我相信,他的修養(yǎng)和堅毅,虔誠與努力,會將他引向一條歷久彌香的藝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