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論北朝家訓的創(chuàng)作及其儒學意蘊

        2024-07-05 03:42:24許鶴

        許鶴

        摘 要:家訓作為一種特殊應用文體,在中國古代有著深厚的根基和悠久的歷史。具體到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下的北朝家訓,其變化與發(fā)展又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時代特征,既緣生于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對禮法制度規(guī)范的渴求,也脫胎于動蕩難安的政權所催生的士族保家安族的心態(tài)。北朝家訓在教子立身方面注重個人品德修養(yǎng)的錘煉,在睦親治家方面注重家庭倫理秩序的建立,其自身所蘊含的豐富的儒學思想,進一步推動了家訓在基層社會的普及,鞏固并夯實了社會統(tǒng)治的思想基礎。如若通過汲取與剔除、繼承與揚棄,完成批判性的當代價值轉(zhuǎn)換,則又可以發(fā)掘其現(xiàn)代意義。

        關鍵詞:北朝家訓;發(fā)展背景;創(chuàng)作傳承;儒學意蘊

        中圖分類號:K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2-1101(2024)03-0049-07

        On the Creation and Confucianism Implication of Family Instructions in the Northern Dynasty

        XU He

        (School of? Marxism,F(xiàn)uyang Normal University,F(xiàn)uyang,Anhui? 236037,China)

        Abstract:As a special applied style,the family instructions have a deep foundation and a long history in ancient China.As the family instructions of the Northern Dynasty under the rule of ethnic minorities are concerned,their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also present distinctive regional and epochal characteristics,derived not only from the desire of the living style of gathering ethnic groups for the norms of the etiquette and law system,but also from the mentality of the gentry to protect their families and secure their families,which was fostered by the turbulent and uneasy regime.The family instructions of the Northern Dynasty focu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personal morality in the aspect of teaching children,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family ethical order in the aspect of family governance.The rich Confucianism thought contained in the family instructions further promoted the popularization of family instructions in the grass-roots society,consolidated and tamped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social governance.With critical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value by absorbing and eliminating,inheriting and sublating,modern significance of the family instructions of the Northern Dynasty can be explored.

        Key words:family instructions of the Northern Dynasty; development background; creation and inheritance; Confucianism implication

        北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段特殊時期。從外部來看,與南朝宋、齊、梁、陳4個朝代并立,僅占據(jù)北方半壁江山;從內(nèi)部而言,力量反復重整而又不斷分裂,政權穩(wěn)固時間相對有限,且始終為鮮卑勢力占據(jù)上風和主導。然而,鮮卑族或鮮卑化漢族在入主中原建立割據(jù)政權后,又深受高度發(fā)達的漢族文化影響,轉(zhuǎn)而向漢族學習治國安邦、處世修身的道理,因此居于中原傳統(tǒng)文化主流地位的儒學在北朝得到傳承與復興,北朝各個政權基本上都采取了一系列重儒興學的行動,為儒學在北朝的發(fā)展贏得了難能可貴的機會。而儒學在民間亦有著深厚的基礎,其中家訓在促進儒學民間化、社會化的過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然,家訓在北朝的發(fā)展并非僅是儒學社會化、普及化的需要,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和根源,但家訓對于儒學思想的承載和傳播,同樣體現(xiàn)了家訓對推動儒學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擬結合北朝家訓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考察其在繼承前代家訓重視家庭、家族的基礎上所反映出的家庭教育對“修齊治平”理想的追求。

        一、北朝家訓的發(fā)展背景

        學界關于家訓產(chǎn)生背景的研究,往往是從中國古代社會的封建宗法制度入手。“我國古代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的宗法社會模式,促進了家訓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盵1]在這種家國一體的社會結構中,家庭的和諧與興盛直接關乎到政權的穩(wěn)定,歷代君主向來重視通過家庭教化來維護封建統(tǒng)治,家訓遂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生生不息地發(fā)展起來。此外,也有學者從當時的選官制度探究家訓發(fā)展的原因,認為“前期封建社會的選舉制度和社會風氣,也是導致‘家誡‘家訓產(chǎn)生的重要根源。兩漢時期的‘薦舉‘察舉制,魏晉時期的‘九品官人法,都將舉官察吏的標準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品行情操的高下,唯一的尺度是儒學的仁義忠孝”[2]。世家大族以儒學傳家傳統(tǒng)接軌朝廷的選官制度,不僅有利于提高家族在封建朝廷中的地位和影響,使家族始終保持門庭興旺、長盛不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傳統(tǒng)家訓的發(fā)展。然而,這種選官制度在社會動蕩時期,尤其是民族矛盾沖突激化階段,并不一定完全適用,或者也可以說,以“儒學的仁義忠孝”來“衡量品行情操的高下”,在政權分裂和民族對立的時代背景下,所發(fā)揮的作用實際上是較為有限的。

        具體到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下的北方政權,盡管家國一體的社會結構和以“品行情操”為衡量尺度的選官制度對北朝家訓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這一時期的家訓還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時代特征,因此需要結合當時北方士族的生活方式以及少數(shù)民族政權下漢族士人的心態(tài)對北朝家訓作進一步分析。

        (一)聚族而居的生活需要禮法制度的規(guī)范

        生活在門第社會中的北方士族,往往在鄉(xiāng)里社會聚族而居,不僅擁有軍事武裝力量,于動亂中成為各方勢力拉攏的對象,在地方上擔任招撫、賑濟的角色,于政治、經(jīng)濟、社會生活諸方面享有特權,而且還代表著學術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可以說,當時學術文化的形成和傳承莫不依賴于世家大族。如錢穆先生曾指出:“魏晉南北朝時代一切學術文化,必以當時門第背景作中心而始有其解答。當時一切學術文化,可謂莫不寄存于門第中?!盵3]207陳寅恪先生亦說:“東漢以后學術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大族盛門乃為學術文化之所寄托?!盵4]147在這種聚族而居的社會生活中,須有一套與之相應的規(guī)范制度才能確保士族家風的長期穩(wěn)定和延續(xù)傳承。因此,當時門第士族無不從根深蒂固的儒家倫理文化中尋找理論依據(jù),為強化世家大族內(nèi)部的血緣關系、維護家族的和諧穩(wěn)定尋求庇護支持,這樣儒家倫理文化就與門第士族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了適應門第士族生活方式的禮法制度,即如錢穆先生所說,“禮法實與門第相終始,惟有禮法乃始有門第,若禮法破敗,則門第亦終難?!盵3]181。

        在禮法制度的規(guī)范下,北朝門第士族不斷壯大發(fā)展,形成了多代數(shù)百口之家同財共居的情形,與“各別資材,同居異炊,一門數(shù)灶”[5]1571-1572的江南之俗形成鮮明對照。在這種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中,北朝兄弟同居共食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據(jù)史書本傳記載,盧淵、盧昶在父母去世之后,“同居共財,自祖至孫,家內(nèi)百口”[5]1062;張烈年老,辭官還鄉(xiāng),“兄弟同居怡怡然,為親類所慕”[5]1686;寇雋與兄祖訓、祖禮,“閨門雍睦,白首同居。父亡雖久,而猶于平生所處堂宇,備設帷帳幾杖,以時節(jié)列拜,垂涕陳薦,若宗廟焉”[6]657。此外,北朝世家大族數(shù)世同居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如,崔挺“三世同居,門有禮讓”[5]1264;趙令安、孟蘭強等,“四世同居,行著州里。詔并標榜門閭”[5]1890;辛威身名俱泰,“其家門友義,五世同居,世以此稱之”[6]448;北海王閭,“數(shù)世同居,有百口”[5]1896;魯郡蓋雋,“六世同居,并共財產(chǎn),家門雍睦,鄉(xiāng)里敬異”[5]1896;博陵李幾,“七世共居同財,家有二十二房,一百九十八口,長幼濟濟,風禮著聞”[5]1896。

        如此眾多的人口共居于一門之內(nèi),而又能長久保持和諧穩(wěn)定的狀態(tài),實與禮法制度在家族中的作用分不開關系。在禮法制度的規(guī)范約束下,世家大族試圖建立孝、悌、忠、義的家庭秩序,為立身揚名和家族興旺贏得社會聲譽,并力圖通過世俗化的方式教諭子孫后代,這就為家訓在北朝的發(fā)展提供了土壤,因此可以說“鄉(xiāng)里宗族聚居這種社會生活模式,以及鄉(xiāng)論社會對于‘門第精神遺產(chǎn)的重視,是‘家訓這種文體獲得發(fā)展的直接原因之一”[7]289-290。

        (二)動蕩難安的政權催生保家安族的心態(tài)

        北朝門第士族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保證了世家大族的經(jīng)濟和文化實力即使處于戰(zhàn)亂時期依然具有較強的穩(wěn)定性,另一方面也養(yǎng)成了北朝士族知書識禮、謙恭克己的品格,尤其是長期身處異族政權統(tǒng)治之下,持有謙恭謹慎的心態(tài)才不至于招致禍害,進而保全士族家庭的完整和延續(xù)。北朝的政治制度建設和政權組織形式效仿中原王朝,文化建設亦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導,漢化是北朝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趨勢,但不同階段的統(tǒng)治者對待漢文化的態(tài)度又有差別,不同時期漢化程度也不一致,這就導致不同歷史時期的漢族士人有著不同的心態(tài)。

        北魏建國之初,鮮卑貴族對于漢人和漢文化戒備很深,漢人普遍受到鮮卑人歧視,甚至稍有不慎便有可能付出生命代價。史載:“太祖攻中山未克,六軍乏糧,民多匿谷,問群臣以取粟方略。逞曰:‘取椹可以助糧。故飛鸮食椹而改音,《詩》稱其事。太祖雖銜其侮慢,然兵既須食,乃聽以椹當租?!盵6]758崔逞憑借學識解了“六軍乏糧”的燃眉之急,拓跋珪卻“銜其侮慢”并最終找理由將其賜死,可見當時漢族士人生存環(huán)境的險惡與艱難。崔浩是北魏前期的重臣,亦是著名的政治家、學者,曾多次輔佐拓跋燾取得軍事戰(zhàn)爭的勝利,然而最終卻因“國史案”被誅殺,整個家族遭遇滅頂之災,“清河崔氏無遠近,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皆浩之姻親,盡夷其族”[6]826。當時士族高門深受打擊,一時之間噤若寒蟬,紛紛皆引以為戒,如郭祚“每以孤門往經(jīng)崔氏之禍,常慮危亡,苦自陳挹,辭色懇然,發(fā)于誠至”[6]1426。當時漢族士人的顫栗心理可想而知。這種畏禍戒懼的心態(tài)直到孝文帝執(zhí)政才有所轉(zhuǎn)變。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又實施了系列漢化舉措,進一步消弭了鮮漢之間的民族隔閡,增強了漢族士人對北魏國家的認同感,吸引了很多漢族士人積極投身于北魏政權建設。然而,這種狀態(tài)僅持續(xù)到北魏后期。在東西分治之后,西遷至長安的漢族士人地位尚能在宇文氏復古改制中得以維持,而身處鄴城的漢族士人則在復蘇的鮮卑文化下舉步維艱,所面臨的政治風險并不亞于北魏建國之初。正是基于這種社會現(xiàn)實和政治背景,北朝士族在痛定思痛之后,更加“謙恭謹慎,且畏且懼,以求保家安族,門第得以延祚不絕”[8]41。這種“保家安族”的心態(tài),無疑也是家訓在北朝進一步發(fā)展的重要原因。

        此外,北朝歷任統(tǒng)治者雖都重視興建學校、置五經(jīng)博士教授生員,且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官方學校教育體系,“從中央國學到四門小學、地方郡學,學校教育體系的制度化建設成為隋唐之制淵源所在”[9]35,但學校的講授狀況和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并不是很高。尤其是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之后,“廢除了進入國子學、太學就是當然官員的制度,使得官僚們的辦學熱情大大降低,鮮卑貴族和漢士族子弟的求學熱情急劇減退”[10]。再加上連年戰(zhàn)爭和內(nèi)部權力爭斗的影響,北朝的學校教育時斷時續(xù),官方辦學規(guī)模不大,教育效果也不明顯。直到北魏后期正始年間,鄭道昭還多次上表興學。其在遷國子祭酒后即上表“今國子學堂房粗置,弦誦闕爾。城南太學,漢魏《石經(jīng)》,丘墟殘毀,藜藿蕪穢。游兒牧豎,為之嘆息;有情之輩,實亦悼心;況臣親司,而不言露”[11]3711,描述了當時國子學的蕭瑟景象;后來他又就置學官生徒一事連上兩表,希望統(tǒng)治者能夠“依舊權置國子學生,漸開訓業(yè),使播教有章,儒風不墜,后生睹徙義之機,學徒崇知新之益”[11]3712。可惜這些建議均沒有得到采納。由此可見,當時官學教育已難以滿足士人需求,他們只能將關注重心轉(zhuǎn)向家學和私學。在門閥世族社會中,家學淵源是家族興盛的重要標志,而家訓作為家族長輩的人生經(jīng)驗總結,對于教誡、規(guī)范、約束家族成員的言行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成為家庭教育的重要載體和生動內(nèi)容。士族高門亦普遍重視,紛紛投身于家訓創(chuàng)作,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北朝家訓的發(fā)展和盛行。

        綜上可知,在多種主客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家訓在少數(shù)民族政權統(tǒng)治下不僅沒有停滯或衰落,反而更加蓬勃地發(fā)展起來。北魏家訓的文體形式更加多樣,訓示的內(nèi)容更加廣泛,修身、齊家、處世、治學等方面內(nèi)容多有涉及,也推動了北朝社會的儒學傳播及文體文風變革。

        二、北朝家訓的創(chuàng)作傳承

        在北朝家訓發(fā)展史上,《顏氏家訓》的問世標志著家訓創(chuàng)作進入到成熟階段,這已有專文進行論述,本文不再贅述。而《顏氏家訓》問世之前產(chǎn)生的不同文體形式的家訓作品,不僅是繼承了前代家訓思想的優(yōu)秀成果,更是結合北朝社會狀況和保家興族的現(xiàn)實需求,不斷推進家訓創(chuàng)作內(nèi)容與形式創(chuàng)新,為《顏氏家訓》的產(chǎn)生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透過這些傳世家訓作品,還可窺見當時社會生活狀態(tài)和世人的心態(tài)變化,以及儒學背景下北朝基層社會統(tǒng)治秩序的恢復與重建。除《顏氏家訓》是專門的家訓著作之外,根據(jù)正史記載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錄情況,北朝留存的其他文體形式的家訓作品數(shù)量也較為可觀,茲列表1呈現(xiàn)。

        由表1可以看出,北朝家訓單篇作品共留存31篇。其中,北魏時期的作品數(shù)量最多,為23篇;其次是北齊6篇;北周則僅有2篇。從創(chuàng)作主體來看,既有帝王家訓,也有士大夫家訓與母訓;既有臨終遺訓,也有日常訓誡。盡管創(chuàng)作主體和表現(xiàn)形式不同,但目的都是教育或告誡后人,希望后人能夠從中獲得一定的經(jīng)驗和教訓,體現(xiàn)出對家族親人尤其是子孫后代的關懷與期望。從文體形式來看,主要為“遺令”“誡”“敕”“顧命”“戒”“書”“訓”等,多是針對某一具體問題作出訓誡,因此觀點比較集中、篇幅較為短小,語言以散體為主,比較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接受。從內(nèi)容來看,北朝家訓繼承了先秦漢魏時期的傳統(tǒng)家訓思想,尤其是儒家仁、義、孝、悌等思想,體現(xiàn)出深厚的儒學意蘊。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這些家訓思想成為世家大族訓示后世子孫的基本遵循,并隨著家訓的普及而逐漸滲透至社會基層,“將理想化、抽象化的正統(tǒng)規(guī)范轉(zhuǎn)化為通俗化、生活化、可操作化的民間規(guī)范”[12],發(fā)揮了美化社會風俗、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功用。

        三、北朝家訓的儒學意蘊

        出于保家興族的利益考慮,北朝家訓多運用儒家思想對子孫后代作出訓誡,因此在具體內(nèi)容上帶有明顯的儒學烙印,“主要專注于對儒家思想觀念的強化與弘揚”[13]46。具體來看,北朝家訓對傳統(tǒng)儒學觀念的繼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在教子立身方面注重個人品德修養(yǎng)的錘煉

        “修齊治平”是傳統(tǒng)儒學的基本思想。北朝家訓的作者多具有深厚的儒學修養(yǎng),深諳“修齊治平”之道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因此在教諭后代時多將“修身”放在首位,注重對子孫品德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在具體行為規(guī)范上給予勸勉或告誡。

        北魏孝文帝元宏在《誡高陽王雍》中直接引孔子語錄告誡元雍:“‘其身正,不令而行,故便是易;‘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故便是難。又當愛賢士,存信約,無用人言,而輕于奪也。”[11]3550他把修身、守正、存信作為立身處世的首要原則,認為只有嚴格要求自身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也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并推動事業(yè)的成功。

        源賀臨終前作《遺令敕諸子》,除了是對后事進行安排,更重要的是對子孫進行教導。他在修身方面對子孫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汝其毋傲吝,毋荒怠,毋奢越,毋嫉妒;疑思問,言思審,行思恭,服思度;遏惡揚善,親賢遠佞;目觀必真,耳屬必正;誠勤以事君,清約以行己。”[11]3647這些要求皆是從儒家思想出發(fā)作出的具體訓示,旨在希望后世子孫能夠加強自身修養(yǎng),做明辨是非、懲惡揚善的正直之人。

        楊椿在《誡子孫》中更是敦敦告誡子孫應恪守儒家修身禮節(jié),他在《誡子孫》最后一段強調(diào):“吾自惟文武才藝,門望姻援,不勝他人,一旦位登侍中、尚書,四歷九卿,十為刺史、光祿大夫、儀同、開府、司徒、太保,津復為司空者,正由忠貞小心謹慎,口不嘗論人過,無貴無賤,待之以禮,以是故至此耳。聞汝等學時俗人,乃有坐而待客者,有驅(qū)馳勢門者,有輕論人惡者,及見貴勝,則敬重之,見貧賤,則慢易之,此人行之大失,立身之大病也。……汝等若能存禮節(jié),不為奢淫驕慢,足免尤誚,足成名家?!盵11]3720文中既有對自身“忠貞小心謹慎,口不嘗論人過,無貴無賤,待之以禮”的行為的肯定,又有對子孫“有坐而待客者,有驅(qū)馳勢門者,有輕論人惡者”等不良風習的批評,目的在于訓誡子孫只有加強品德修養(yǎng),做到“存禮節(jié),不為奢淫驕慢”,才能夠免于禍患、保持家族長盛不衰。

        對于如何加強自身修養(yǎng)、錘煉個人道德品格,北朝家訓也提出了具體方法和路徑,其中,最關鍵的莫過于勤學和慎行。

        立志勤學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之一??鬃佣啻翁岢鲆趯W好問,提倡“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荀子也曾提出“學不可以已”。北朝士人十分推崇這些勤學之理,并將其體現(xiàn)于家訓中,諭諸子孫要發(fā)奮讀書、掌握廣博知識、成就美好品德,成為國家棟梁之才。如,董徵“因述職,路次過家,置酒高會,大享邑老”,卻明確告誡子弟“此之富貴,匪自天降,乃勤學所致耳”[6]1857,認為自己享有的一切榮耀與地位皆是“勤學所致”,凸顯了勤學對于成就個人功業(yè)的重要性。高謙之妻中山張氏:“明識婦人也,教勸諸子,從師受業(yè),常誡之曰:‘自我為汝家婦,未見汝父一日不讀書。汝等宜各修勤,勿替先業(yè)。”[6]1712在北朝唯一留存下的這篇母訓作品中,張氏借助高謙之每日讀書的生動事例,勸諭諸子從師受業(yè)“宜各修勤”,體現(xiàn)出一位母親期望諸子皆能勤學的迫切心理。王褒的《幼訓》是訓誡其子的作品,其文引經(jīng)據(jù)典,敦敦教誨,目的在于希望其子愛惜光陰、勤學不懈、始終如一,在德行和文才方面出類拔萃。可見,北朝士族家庭對于勤學以修身十分重視。

        “慎德”思想在儒家經(jīng)典中也由來已久,如《禮記·祭義》提出“慎行其身”,《詩經(jīng)·小雅·巷伯》強調(diào)“慎爾言也”??鬃痈鞔_指出:“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盵14]9“慎言”“慎行”逐漸成為一種行為標準,于是后人皆要求子孫在“慎”字上下功夫,以錘煉個人品德修養(yǎng)。北朝家訓對“慎德”思想多有繼承,教諭子孫在立身處世上要保持“慎言”“慎行”。如楊椿《誡子書》:“北都時朝法嚴急,太和初吾兄弟三人,并居內(nèi)職,兄在高祖左右,吾與津在文明太后左右。于時口敕責諸內(nèi)官,十日仰密得一事,不列便大瞋嫌。諸人多有依敕密列者,亦有太后、高祖中間傳言構間者。吾兄弟自相誡曰:‘今忝二圣近臣,母子間甚難,宜深慎之。又列人事,亦何容易,縱被瞋責,慎勿輕言。十余年中,不嘗言一人罪過?!甑让撊羧f一蒙時主知遇,宜深慎言語,不可輕論人惡也?!盵11]3719-3720楊椿結合自身早年和楊播、楊津兄弟3人侍奉文明太后和孝文帝的經(jīng)歷,告誡子孫“慎勿輕言”“深慎言語,不可輕論人惡”,體現(xiàn)出“慎言”“慎行”在個人良好道德修養(yǎng)養(yǎng)成方面的重要意義。魏收曾作《枕中篇》對子侄申以戒厲:“門有倚禍,事不可不密,墻有伏寇,言不可或失,宜諦其言,宜端其行,言之不善,行之不正,鬼執(zhí)強梁,人囚徑廷。……時然後取,未若無欲。知止知足,庶免于辱。是以為必察其幾,舉必慎于微。知幾慮微,斯亡則稀。既察且慎,福祿攸歸?!盵11]3849-3850《枕中篇》通篇以駢文寫成,增強了家訓文體的文學色彩,雖異于一般家訓的通俗直白,但排比、對偶、對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一定程度上也加強了訓誡文的氣勢,明確告誡子侄語言謹慎、行為端正才能“知止知足,庶免于辱”,“知幾慮微”“既察且慎”方能達到“福祿攸歸”。

        由上可見,北朝士人深受儒家修身觀念影響,非常重視對后世子孫道德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能夠結合自身經(jīng)歷總結出頗為有效的加強自身修養(yǎng)、錘煉個人道德品格的方法和途徑,并以或直白或簡潔或整飭的語言告誡后世子孫,使得北朝家訓作品從一產(chǎn)生就與傳統(tǒng)儒學思想密不可分。

        (二)在睦親治家方面注重家庭倫理秩序的建立

        “對我國傳統(tǒng)家訓發(fā)展史的研究證明,成熟的家訓一般應包括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當然,如果只談其中的一個問題而談的比較通透則亦應視為成熟之作),一是治人,二是治家。治人則主要是指對子孫進行品德方面的教育,它包括修身、勉學等諸多方面,而治家則主要是指怎樣治理好家庭,其中就包括睦親?!盵12]59所謂睦親,是指如何處理好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建立起和諧、有序的家庭倫理秩序。北朝家訓中有不少內(nèi)容著眼于家庭倫理秩序的建立,借以維護家族的和諧穩(wěn)定。

        崔光韶出身于北朝豪門大姓清河崔氏,其《誡子孫》有言:“吾兄弟自幼及老,衣服飲食未曾一片不同,至于兒女官婚榮利之事,未嘗不先以推弟?!盵11]3627他以自身兄友弟恭的相處模式,告誡后世子孫要認識到家族和睦的重要性,建立長幼有序、兄弟有悌的家庭關系,從而確保家庭的和諧穩(wěn)定和家族勢力的不斷強大。

        楊椿《誡子孫》曰:“又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盤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還;亦有過中不食,忍饑相待。吾兄弟八人,今存者有三,是故不忍別食也。又愿畢吾兄弟世不異居異財,汝等眼見,非為虛假。如聞汝等兄弟,時有別齋獨食者,此又不如吾等一世也?!盵11]3719-3720亦以自身經(jīng)驗告誡子孫不要“異居異財”,兄弟之間同財共居、同聲共氣才有利于家族和睦關系的維持。

        家庭倫理秩序的建立自然也離不開“孝親”?!靶ⅰ痹谥袊幕姓紦?jù)重要地位,多部儒學典籍對“孝”文化進行了系統(tǒng)化闡釋。北朝君主深受中原文化濡染,多推崇孝道,并通過皇帝親講《孝經(jīng)》等多種形式極力宣揚孝道,在全社會形成褒獎孝悌的風氣。這種風氣對北朝家訓作品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尤其是在一些臨終遺訓中多有體現(xiàn)。如源賀在《遺令敕諸子》中說:“吾終之后,所葬時服單櫝,足申孝心?!盵11]3647這雖是對自己死后喪事從簡的安排,亦可看出當時人們對“孝”的理解并非僅僅停留在物質(zhì)層面。魏收之父魏子建在《疾篤敕子收祚》中曰:“吾生年契闊,前后三娶,合葬之事,抑又非古。且汝二母先在舊塋,墳地久固,已有定別。唯汝次母墓在外耳,可遷入兆域,依班而定,行于吾墓之后。如此足矣,不須祔合。當順吾心,勿令吾有遺恨。”[11]3757此番訓誡當與北朝家庭的嫡庶矛盾有關。魏子建出于家族和睦的現(xiàn)實考慮,臨終之前作出訓誡,希望收、祚二子能夠秉承孝道、謹遵遺訓,父母死后不能因合葬之事起嫡庶紛爭,目的依然是為了維持和諧有序的家族關系。

        北齊魏長賢的《復親故書》也表達了對“孝親”思想的重視,并將“孝”與“忠”并舉且作出了精彩論述:“仆雖固陋,亦嘗奉教于君子矣。以士之立身,其路不一。……雖事有萬殊,而理終一致,榷其大要,歸乎忠孝而已矣。夫孝則竭力所生,忠則致身所事,未有孝而遺其親,忠而后其君者也。仆自射策金馬,記言麟閣,寒暑迭運,五稔于茲。不能勒成一家,潤色鴻業(yè),善述人事,功既闕如,顯親揚名,邈焉無異。每一念之,曷云其已?!盵11]3851魏長賢把“忠孝”作為“士之立身”的根本,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形式的“立身”,最終都歸結于“忠孝”二字,并進一步指出“孝則竭力所生,忠則致身所事,未有孝而遺其親,忠而后其君者”,指出擁有“忠孝”品德的重要性,并借此勸諭家中親故要牢記“忠孝”,目的則在于能夠“顯親揚名”。

        由此可見,在鮮卑政權統(tǒng)治下,盡管“忠君”與“孝親”之間的關系并不對等,尤其是“自晉以后,門閥制度的確立,促使孝道的實踐在社會上具有更大的經(jīng)濟上與政治上的作用,因此親先于君,孝先于忠的觀念得以形成”[15]240,北朝家訓作品也多側(cè)重于言“孝”而極少論及“忠”,但事實上人們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等級秩序依然提倡,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依然推崇,體現(xiàn)出儒學思想對北朝家訓作品影響深刻。

        四、結束語

        家訓作為一種特殊應用文體,在中國古代有著深厚的根基和悠久的歷史,其產(chǎn)生和發(fā)展既扎根于家國一體的古代社會結構,也離不開以“儒學的仁義忠孝”來“衡量品行情操的高下”的選舉制度。然而,具體到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下的北方政權,北朝家訓的變化與發(fā)展又具有鮮明的地域和時代特征,既緣生于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對禮法制度規(guī)范的渴求,也脫胎于動蕩難安的政權所催生的士族保家安族的心態(tài)。因此,探討北朝家訓的發(fā)展背景、歷史動因、創(chuàng)作成就以及儒學意蘊,不僅能夠揭示儒學影響下北方士風文風變化的深層社會原因,為北朝儒學發(fā)展和文學進程提供一種合理的解釋,而且對于認識北朝漢族士人的儒學堅守和文學成就,也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視角和思路。

        此外,北朝家訓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的遵守和維護,體現(xiàn)出北方士人在世積亂離的時代,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追求,盡管這在今天看來是屬于封建時代的價值觀范疇,帶有明顯的時代局限性和落后性,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個人操守和家國情懷,在久經(jīng)歷史的沙汰和磨洗后依然可以成為人們的行為遵守。因此,如果通過汲取與剔除、繼承與揚棄并舉,對傳統(tǒng)家訓的道德教育進行批判性的當代價值轉(zhuǎn)換,有效汲取其道德教育觀念、內(nèi)容與途徑等方面積累的多重有益元素,則又可以從構建和諧家庭關系、社會關系、人際關系等方面,發(fā)掘其“軌物范世”的當代意義。

        參考文獻:

        [1] 汪俐.《顏氏家訓》與儒學社會化[D].長沙: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2] 馬玉山.“家訓”“家誡”的盛行與儒學的普及傳播[J].孔子研究,1993(4):44-51.

        [3]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

        [4]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

        [5] 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 令狐德棻,岑文本,崔仁師,等.周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1.

        [7] 蔡丹君.從鄉(xiāng)里到都城:歷史與空間變遷視野中的十六國北朝文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9.

        [8] 吳先寧.北朝文化特質(zhì)與文學進程[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9] 劉惠琴.北朝儒學及其歷史作用[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10] 胡克森.北魏中書學的學校類型:兼談鮮卑統(tǒng)治者對儒學教育功能的認識[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83-100.

        [11]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北京:中華書局,1958.

        [12] 賀賓.論民間倫理的功能[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33-37.

        [13] 朱明勛.中國家訓史論稿[M].成都:巴蜀書社,2008.

        [14]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5]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xù)編·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M].北京:中華書局,2011.

        [責任編輯:吳曉紅]

        中文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多毛| 全部孕妇毛片| 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抽搐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一级av一区二区|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 美女高潮黄又色高清视频免费| 大学生被内谢粉嫩无套| 人妻少妇人人丰满视频网站| 五月婷婷开心五月播五月| 亚洲av高清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免费观看又色又爽又黄的韩国| 亚洲中文字幕巨乳人妻| 精品熟女av中文字幕| 色狠狠色狠狠综合天天|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免费va国产高清不卡大片| 尤物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富二代 | 国产呦系列呦交| 亚洲欧美中文v日韩v在线| 亚洲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 日本一区二区午夜视频| 老熟女富婆激情刺激对白|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久久国产乱子精品免费女| 精品熟女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国产精品 亚洲 无码 在线| 肉体裸交丰满丰满少妇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一二区中文字幕| 免费一区二区高清不卡av| 2021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1区2区|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人妻| 熟妇熟女乱妇乱女网站| 中文字幕喷水一区二区| 国产白浆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手机在线亚洲精品网站| 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a∨好看av高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