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倩 夏娟 張海燕
摘 要:中國人民形象的海外傳播對中國大國形象構建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趹B(tài)度系統(tǒng)理論框架,借助UAM Corpus Tool,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及其英譯本中的態(tài)度資源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和主題分析,發(fā)現(xiàn)原文與譯文主要通過積極的判斷資源評價和塑造中國人民形象,具體體現(xiàn)在創(chuàng)造力強、愛好和平、勤勞勇敢和自強不息4個方面。在整個譯介過程中,譯者以遵循準確性為首要原則,充分考慮漢英語言差異,靈活采用一詞多譯、句型調整、語義融合等多種翻譯策略與方法來轉換態(tài)度資源,以確保譯文的接受效果,幫助國際受眾更好地理解中國人民形象的具體內涵。文章通過翻譯實例分析我國政治文本中中國人民形象英譯現(xiàn)狀,以期為外宣翻譯實踐和研究提供有益鏡鑒。
關鍵詞:態(tài)度系統(tǒng);《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中國人民形象;語料庫
中圖分類號:H0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2-1101(2024)03-0056-07
A Study? on? the? Chinese People′s Image i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Xi Jinping:The Governance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ttitude System
CHEN Xiaoqian,XIA Juan,ZHANG Haiyan
(School of Basic Courses,Bengbu Medical University,Bengbu,Anhui? 233030,China)
Abstract: The overseas dissemin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s imag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image as a major country.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the Attitude System,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thematic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on the attitudinal resources in the four volumes of Xi Jinping:The Governance of China and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s with the aid of the UAM Corpus Tool.It was found that both the original texts and the translations primarily evaluate and shape the image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rough positive judgment resources,specifically reflected in four aspects:highly creative,peace-loving,industrious and brave and? constant self-improving.Throughout the translation process,the translators adhered to accuracy as the primary principle,fully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and flexibly employed a variety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methods? such as multiple translations for a single expression,sentence structure adjustment,semantic fusion,etc.to transform attitude resources,so as to? ensure the acceptance effect of the translation and facilitate the international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appreciate? the positive image of the Chinese peopl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s image in Chinese political texts through?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examples,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overseas-targeted publicity translation.
Key words:the? Attitude? System;Xi Jinping:The Governance of China;the Chinese people′s image;corpus
近年來,中國國家形象研究方興未艾?!读暯秸勚螄碚返谝恢恋谒木恚ㄒ韵潞喎Q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英譯是中國政治話語對外宣傳的成功典范,向世界介紹了中國政治制度、經濟發(fā)展模式、公共外交理念、文化價值觀等,更是積極塑造中國在國際社會上良好國家形象的主動嘗試,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關注。至此,有學者開始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譯本中的中國形象展開探討。如,卓欣蓮從語言意識、政治意識和受眾意識3個維度探討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英譯中有關中國國家形象塑造的范例[1];邱大平基于國家形象視域,結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英譯實例,論述了政治話語外宣翻譯在國家形象塑造和對外傳播中的重要地位[2];朱伊革指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英譯是自塑、建構和傳播中國形象的重要途徑[3];陳曉倩等基于《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英譯,闡述了評價意義的譯介對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構建與傳播的影響[4]。胡開寶等深入剖析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本中所展現(xiàn)的中國科技形象,由此總結出了中國科技形象的三大特征:堅持自主創(chuàng)新,不斷突破與探索;務實發(fā)展,注重社會民生;積極進取,倡導互利共贏[5]。以上研究肯定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系列英譯對塑造和傳播中國國家形象的積極作用,主要集中于政府形象、中國共產黨形象和科技形象等維度,依據(jù)的翻譯實例多聚焦于中國經濟發(fā)展、執(zhí)政理念、外交政策、民主法治、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思想等內容。雖然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面貌也有所涉及,但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系列英譯文本中的中國人民形象仍未形成系統(tǒng)研究。鑒于此,本文擬以評價理論的態(tài)度系統(tǒng)為理論框架,運用UAM? Corpus Tool(語料庫工具),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及其英譯本中的態(tài)度資源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和主題分析,為政治文獻英譯中中國人民形象塑造和傳播研究提供鏡鑒。
一、態(tài)度系統(tǒng)概述
態(tài)度(Attitude)系統(tǒng)隸屬于評價理論 (The Appraisal System),該理論由著名語言學家馬丁于20世紀90年代首次提出,是對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進一步拓展。評價理論認為詞匯是具有評價意義的語言資源,因此可從詞匯角度進行語篇分析,探索人際意義的實現(xiàn)[6]7。態(tài)度系統(tǒng)是該理論的內核,是語篇分析中最主要的評價資源。而態(tài)度本身是人內心情感和反應的外在表現(xiàn),涵蓋感情、倫理和美學三重語義范疇,旨在評判人的情感、性格、行為以及事物的價值,因此又可細分為情感、判斷和鑒賞3個子系統(tǒng)[6]42。情感(Affect)系統(tǒng)對應感情范疇,描述人的內心情感狀態(tài),表達是否幸福(happiness)、安全(security)、滿足(satisfaction)和愿意(inclination)。判斷(Judgement)系統(tǒng)屬于倫理范疇,根據(jù)社會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規(guī)定評判人的品質、性格和行為是否受到尊重與認可,包含社會尊重(social esteem)和社會制裁(social sanction)兩個分支。前者評判人是否符合規(guī)范(normality) 、有無能力(capacity)和是否頑強可靠(tenacity),后者著重考察人的品質是否真誠可信(veracity),行為是否恰當合理(propriety)。鑒賞(Appreciation)系統(tǒng)屬于美學范疇,用于評價事物的組成(composition)、價值(value) 以及其所引起的反應(reaction)。此外,態(tài)度系統(tǒng)范疇下的所有評價資源都具有積極和消極之分,以表明評價的正負面性[6]42-57。
態(tài)度系統(tǒng)作為評價理論最重要的構成,起初主要運用于語言學研究,后來逐漸應用于翻譯領域,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張先剛早在2007年就指出翻譯理論向來重視語篇中態(tài)度意義的研究,認為可以通過對比分析源語與目的語中的態(tài)度對譯文進行評價[7]。近年來,也有學者開始關注評價理論態(tài)度系統(tǒng)在外宣文本翻譯中的應用。如,侯奕茜基于態(tài)度系統(tǒng),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本為案例,搭建政治隱喻翻譯模型[8];龐麗君以態(tài)度系統(tǒng)為理論分析框架,對中國日報、國際峰會會議等報道中的中美企業(yè)家形象進行文化對比研究[9];胡健等通過分析紀錄片《發(fā)現(xiàn)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的背后》中的態(tài)度意義,揭示其所構建的國家經濟形象[10]??梢?,態(tài)度系統(tǒng)對外宣文本翻譯以及形象構建分析具有較強的理論指導價值。因此,本文基于態(tài)度系統(tǒng)理論框架,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數(shù)據(jù)庫綜合平臺(該平臺由上海外國語大學語料庫研究院研發(fā))收錄的語料基礎上,通過人工篩選,借助UAM? Corpus Tool,自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及其英譯本的漢英雙語平行語料庫。之后,對采樣文本中的態(tài)度資源總體使用情況和高頻態(tài)度資源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并對中國人民形象進行主題分析,進一步剖析英譯本中態(tài)度資源轉換所采用的翻譯策略和方法,旨在探索英譯本所塑造的中國人民形象,這對政治文獻英譯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語料處理
本文通過語料庫研究方法考察《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及其英譯本中態(tài)度資源使用的異同情況,并探討英譯本中態(tài)度資源翻譯方法的使用原因及其對中國人民形象塑造與傳播的影響。具體研究問題包括: (1)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及其譯文的態(tài)度資源使用情況存在哪些異同?(2)采樣文本中的高頻態(tài)度詞匯有哪些,以及這些高頻態(tài)度詞匯折射了中國人民的哪些主題形象?(3)英譯本采用了哪些翻譯策略和方法重構中國人民形象,以及為什么要采用這些翻譯策略和方法?
為回答以上問題,通過《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數(shù)據(jù)庫綜合平臺的科研模塊檢索“人民” 和“中華民族”這兩個與中國人民緊密相關的詞匯,共得到索引行2 195條。通過逐條分析對比,手動剔除重復和不相關語料(如描述他國人民的語料和沒有涉及中國人民形象的語料等),共篩選出與中國人民形象緊密相關、富含態(tài)度資源的語料125條。之后,將語料導入UAM Corpus Tool,中文語料命名為Text-1,英文語料命名為Text-2,建立平行語料庫;基于UAM標注方案,標注出語料庫中彰顯中國人民形象的態(tài)度資源,并進行仔細核對,以確保數(shù)據(jù)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對標注后的文本和數(shù)據(jù)進行人工分析,提煉有關中國人民形象的主題內容。
三、結果分析
(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及其英譯本態(tài)度資源總體使用情況對比分析
通過點擊UAM? Corpus Tool主界面工具欄的統(tǒng)計標簽,選定特征中的態(tài)度資源,比較《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原著和其英譯本在“態(tài)度”這一層級上所呈現(xiàn)的特點,得到《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及其英譯本態(tài)度資源總體使用情況對比統(tǒng)計結果(見表1)。
根據(jù)表1可以看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及其英譯本中的態(tài)度資源總體使用情況具有以下顯明特點:(1)英譯本的態(tài)度資源雖總量比原著少40個,但其不僅情感、判斷和鑒賞3個子系統(tǒng)的分布與原著非常相似,而且極性(積極/消極)占比也與原著基本一致,二者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均運用了積極的態(tài)度資源來呈現(xiàn)中國人民形象。通過對比卡方值和P值發(fā)現(xiàn),英譯本態(tài)度資源的使用情況與原著相比在各個層面均無顯著性差異。(2)二者使用最多的資源皆為判斷類,分別占60.9%和60.0%,遠高于另外兩類態(tài)度資源(情感、鑒賞)?;诖耍疚倪M一步整合數(shù)據(jù)生成表2,深入探究二者在判斷資源使用方面的具體特征。通過表2可以看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及其英譯本均從能力、可靠和恰當3個方面重點評價中國人民的品質、性格和行為,但想要了解中國人民形象主要分布在哪些主題上,還需通過高頻態(tài)度資源進一步歸納和總結。
(二)《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及其英譯本高頻態(tài)度資源對比分析
一般而言,文本中常常出現(xiàn)的高頻詞匯能夠強化某種特定的意象或概念,不斷地為讀者所感知,使其在腦海中對文本內容(相關人或事物)形成特定印象,進而影響其對相關人或事物的態(tài)度和評價。對此,本文通過UAM Corpus Tool主界面的統(tǒng)計欄,選定“Wordings”,依據(jù)語料庫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了漢英語料中有關中國人民形象的前10位高頻態(tài)度資源(見表3)。
如表3所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描述中國人民形象的前10位高頻態(tài)度資源分別是“偉大”“創(chuàng)造了”“愛好和平”“自強不息”“勤勞”“形成了”“自力更生”“偉大的”“堅定不移”和“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其中,位居首位的“偉大”和位列第8位的“偉大的”是對中國人民形象的整體性評價,而中國人民的偉大形象則體現(xiàn)在其他幾個高頻態(tài)度資源當中。首先,“創(chuàng)造了”“形成了”和“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是對中國人民能力的肯定,不僅凸顯了中國人民在本國發(fā)展中所取得的成就,更強調了中國人民在促進世界共同發(fā)展方面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其次,“愛好和平”是對中國人民行為恰當性的描述,表明中國人民在與其他國家人民交往過程中,向來以和為貴,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最后,“自強不息”“勤勞”“自力更生”和“堅定不移”是對中國人民堅強品質的刻畫,可以讓讀者體會到中國人民不懼艱難、獨立自主、艱苦奮斗、不斷進取的內在品質和民族精神;中國是可以依靠、值得信賴的國家。此外,可以看出,英譯本中的高頻態(tài)度資源與原著相比存在很多相似之處。位居首位的“great”與原文“偉大”頻率排名一致,其他的態(tài)度資源盡管出現(xiàn)頻率的高低與原著存在一些差異,但基本能夠對應原文所塑造的中國人民形象,如“peace-loving”和“cherish? peace”對應“愛好和平”、“hard work”和“working hard”對應“勤勞”、“self-reliance”對應“自力更生”等。而最大的差異在于:原文排名第2的“創(chuàng)造了”、排名第4的“自強不息”和排名第9的“堅定不移”在譯文的前10位高頻態(tài)度資源中都沒有對應的翻譯(基于語料庫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三者對應譯文“created”“constant self-improvement” 和“stick to”在英譯本中出現(xiàn)的頻率不高)。下文將通過主題分析進一步剖析以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原著與其英譯本態(tài)度資源出現(xiàn)異同情況的原因,以及探究譯文翻譯策略和方法對中國人民形象構建及傳播所產生的影響。
(三)《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的中國人民形象主題分析
基于以上數(shù)據(jù)分析可以看出,《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所塑造的中國人民形象主要體現(xiàn)在創(chuàng)造力強、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4個方面。因此,主題分析依然從這4個維度對比分析《習近平談治國理政》態(tài)度資源的英譯對中國人民形象塑造和傳播所產生的影響。
1.創(chuàng)造力強?!皠?chuàng)造了”隸屬于判斷子系統(tǒng),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態(tài)度資源,位居第2,僅次于“偉大”,足以說明原著旨在強調中國人民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而中華民族的創(chuàng)造力主要體現(xiàn)在其所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明中。
例1: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判斷、能力、積極)燦爛的中華文明,……[11]11
譯文:..., our nation created(判斷、能力、積極) a splendid civilization,...[12]14
例2:30多年來,我國億萬人民不僅創(chuàng)造了(判斷、能力、積極)物質文明發(fā)展的世界奇跡,也創(chuàng)造了(判斷、能力、積極)精神文明發(fā)展的豐碩成果,……[13]323
譯文:Over more than 30 years,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not only worked(判斷、能力、積極)a miracle of material progress, but reaped(判斷、能力、積極)the great benefit of cultural and ethical progress, ...[14]352
例3: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欣賞、價值、積極)創(chuàng)造力(判斷、能力、積極)的民族,我們創(chuàng)造了(判斷、能力、積極)偉大的中華文明,……[15]40
譯文:The Chinese nation has extraordinary(欣賞、價值、積極)capabilities(判斷、能力、積極), with which it has built(判斷、能力、積極)the great Chinese civilization...[16]42
以上3例的原文均包含“創(chuàng)造了”這一表述,在塑造人民形象創(chuàng)造力特征時采用了直譯、詞語轉換、語義聚焦等不同策略和方法英譯評價資源,不僅突出了中國人民的非凡創(chuàng)造力,準確傳遞出原文信息,也符合目的語語言特征。例1的譯文將“創(chuàng)造了”直譯為“created”,采用的是語義對應的翻譯策略,實現(xiàn)了對等翻譯,保持了原文的概念內涵。而例2與例3譯文的處理方式卻截然不同,譯者充分考慮目的語詞匯的搭配規(guī)范以及避免用詞重復的句法特點,采用了一詞多“譯”的翻譯策略。在例2中,原文通過重復使用“創(chuàng)造了”強調中國人民在過去30年里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層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但是譯文并沒有再次將這兩個“創(chuàng)造了”直譯為“created”,而是分別用“worked”和“reaped”進行轉換。并且通過檢索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和英國國家語料庫發(fā)現(xiàn),“miracle”和“benefit”這兩個詞都不與動詞“create”連用,前者多與work、happen、perform等動詞搭配,后者常與provide、receive、reap等詞連用??梢?,譯文是在充分考慮目的語詞匯搭配合理性的基礎上進行的靈活變通,雖然無法完美復制原文的強調效果,但更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也更迎合譯文讀者的閱讀習慣。再觀例3,盡管原文與例1一樣,“創(chuàng)造了”與“中華文明”連用,但此處譯為“has built”,這符合英語語系中盡量規(guī)避用詞重復的語言特征,是成功的轉換。此外,例3中“具有非凡創(chuàng)造力”被譯為“has extraordinary? capabilities”,雖然譯文的態(tài)度資源在數(shù)量和類型上都與原文一致,均為一個欣賞資源加一個判斷資源,但是“創(chuàng)造力”沒有被直譯為“creativity”,而是被轉換成復數(shù)名詞“capabilities”。這是因為盡管extraordinary 可以用來修飾creativity,但是在英語語系中很少使用“have creativity”來表達“具有創(chuàng)造力”?!癱apabilities” 一詞卻能夠更加清晰地表明,創(chuàng)造力本身就是由知識、智力、能力以及優(yōu)良的個性品質等多種復雜因素綜合優(yōu)化而構成的,所以譯文采取的翻譯策略是聚焦原文的語義,而非原文字詞的字面意思。通過以上3例可知,譯文中“created”和“creativity”的出現(xiàn)頻率遠低于原文中的“創(chuàng)造了”和“創(chuàng)造力”,雖無法像原文一樣多次使用同一詞匯來重點突出中華民族的非凡創(chuàng)造力,但依然能夠完整保留原文的評價資源,讓譯文讀者理解原文的思想內涵,感受中國人民在文明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杰出能力。
2.愛好和平?!皭酆煤推健睂儆谂袛嘧酉到y(tǒng),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高頻態(tài)度資源中排名第3。愛好和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其思想已經深深地刻進了中國人民的基因里,是中國人民形象的重要構成。
例4: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判斷、恰當、積極)的民族。消除戰(zhàn)爭,實現(xiàn)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國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鑒賞、價值、積極)愿望(情感、意愿、積極)。[15]247
譯文:The Chinese nation loves? peace(判斷、恰當、積極). To abolish war and achieve peace has been the most pressing and profound(鑒賞、價值、積極)aspiration(情感、意愿、積極)of the Chinese people since the advent of modern times.[16]271
例5:中國人民愛好和平(判斷、恰當、積極)。我們將高舉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始終不渝(判斷、可靠、積極)走和平發(fā)展道路,始終不渝(判斷、可靠、積極)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zhàn)略,……[15]42
譯文:We Chinese are peace-loving(判斷、恰當、積極)people. We will uphold the principle of peace,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nd mutual benefit,stay firm(判斷、可靠、積極)in pursuing peaceful development,resolutely(判斷、可靠、積極)follow a mutually beneficial strategy of opening up, ...[16] 45
通過以上兩例可以看出,例4的態(tài)度資源均運用了直譯法進行對等轉換,其中“愛好和平”被譯為“l(fā)oves peace”,二者詞性及態(tài)度資源類型完全一致;例5中的“愛好和平”被轉換為“peace-loving”,雖然與例4的譯法不同,詞性發(fā)生了變化,但態(tài)度資源類型依然保持不變。此外,例5中的兩處判斷資源“始終不渝”分別被譯為“stay firm”和“resolutely”,雖然態(tài)度資源類型與原文一致,但避免了用詞重復??梢?,譯文這幾處一詞多“譯”依然遵循了忠實于原文的態(tài)度意義原則,同時兼顧了譯入語的語言表達習慣。譯文的靈活處理能夠客觀再現(xiàn)原文的語義內涵,傳播中國人民愛好和平、堅定不移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積極形象。
3.勤勞勇敢。中國人民正是通過勤勞勇敢的寶貴品質才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牢固根基。
例6: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民自力更生(判斷、能力、積極)、發(fā)憤圖強(判斷、可靠、積極)、砥礪前行(判斷、可靠、積極),依靠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判斷、可靠、積極)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fā)展的壯麗史詩。[11]202
譯文:The last four decade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China have been an epic journey for the Chinese people.With determination(判斷、可靠、積極)and through self-reliance(判斷、能力、積極) and hard work(判斷、可靠、積極), we have forged ahead(判斷、可靠、積極) on the road to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12]238
例7:中國人民不惹事(判斷、恰當、積極)也不怕事(判斷、可靠、積極),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腿肚子不會抖,腰桿子不會彎(判斷、可靠、積極),中華民族是嚇不倒(判斷、可靠、積極)、壓不垮的(判斷、可靠、積極)![17]75
譯文:We the Chinese people do not provoke others(判斷、恰當、積極),nor do we shy away from trouble(判斷、恰當、積極).We do not give in to fear or yield(判斷、可靠、積極)in the face of difficulties and dangers.The Chinese nation will never cower(判斷、可靠、積極)before threats,or be subdued(判斷、可靠、積極)by oppressors. [18]85
例6是對中國人民辛勤勞動、艱苦奮斗的書寫。通過對比原文和譯文,不難看出,譯文在準確把握原文語義內涵基礎上,依據(jù)英語的句法結構進行了句型調整和邏輯重組:原文一句話被拆譯為兩句話,第一句描寫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人民所取得的成就,第二句則展開敘述中國人民取得這些成就的具體原因;并且原文的4個判斷資源在譯文中的順序也進行了調整,“發(fā)憤圖強”“自力更生”以及“辛勤和汗水”成為中國人民“砥礪前行”的底氣和途徑,這樣的調整不僅對應轉換了4個判斷資源,而且能夠幫助譯文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思想內涵。例7原文通過5個判斷資源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勇者不懼的精神,譯文不僅對等地譯出了這5個判斷資源,更是在最后2個判斷資源后面進行了增譯,添加了“before threats”和“by oppressors”,顯化了原文的語義內涵,更好地展現(xiàn)出了中國人民不畏強御的優(yōu)良品質。
4.自強不息?!白詮姴幌ⅰ币鄬儆谂袛嘧酉到y(tǒng),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高頻態(tài)度資源中排名第4。自強不息是鞭策中國人民不斷開拓進取、不斷追求美好生活的永恒動力。
例8: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自強不息(判斷、可靠、積極),……[15]56
譯文:The Chinese? nation? has emerged resilient(判斷、可靠、積極)from trials and tribulations,...[16]61
例9:在新時代,中國人民將繼續(xù)自強不息(判斷、可靠、積極)、自我革新(判斷、可靠、積極),……[11]193
譯文:In this new era,the Chinese nation will continue to progress through reform(判斷、可靠、積極).[12]227
例10:中華民族是歷經磨難、不屈不撓的(判斷、可靠、積極)偉大民族,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判斷、可靠、積極)的偉大人民,……[11]54
譯文:The Chinese nation is a great? nation;it? has been through hardships and adversity but remains indomitable(判斷、可靠、積極).The Chinese people are a great people; they are industrious and brave; and they never pause in the pursuit of progress(判斷、可靠、積極). [12]75
以上3例均有描寫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但譯文的處理方法各不相同。例8原文展現(xiàn)的是中華民族在歷經磨難之后堅忍不拔的品質,譯文在精準把握原文語義內涵的前提下,將“自強不息”譯為“have emerged resilient”,既保留了原文的判斷資源,又完美刻畫了中國人民的韌性,突出了原文態(tài)度意義的重點。例9原文的兩個判斷資源“自強不息”和“自我革新”都有自我不斷完善之義,語義存在重疊之處,因此譯文采用語義融合的翻譯策略,僅用一個判斷資源“progress through reform”精煉再現(xiàn)原文的語義內涵。雖然在數(shù)量上少了一個判斷資源,但避免了語義重復,便于目的語讀者理解原文核心思想。例10原文直接點明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因此譯文根據(jù)上下文語境梳理了原句中“自強不息”的具體內涵,將其轉化為“never pause in the pursuit of progress”,準確傳達了中國人民努力向上、永不懈怠的強大形象。通過以上3例可以發(fā)現(xiàn),“自強不息”一詞三譯雖然不能像原文一樣達到強化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效果,但能基于上下文語境進行準確而靈活的轉化,更好地幫助譯文讀者了解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實際內涵:不畏挫折、堅忍不拔、不懈努力、不斷進步、逐漸強大。
四、結束語
在國際社會中,政府形象是國家形象的主要代表,但國民個體,尤其是其品質性格、精神面貌也是國家形象構建的重要體現(xiàn)。因此,中國人民形象塑造和輸出對于促進中國國家形象國際化表達至關重要?!读暯秸勚螄碚纷鳛橹袊挝墨I的典型代表,其中的態(tài)度資源是對中國人民品格及行為等作出情感反應、社會判斷和美學鑒賞的重要資源,其翻譯質量直接影響中國人民形象的樹立與傳播,因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基本理念與原則。
第一,以準確性為首要原則,客觀、真實地翻譯原文的態(tài)度資源。政治文獻是黨和政府的權威文件,其中的態(tài)度資源所傳達的情感和價值判斷代表著國家聲音和國家立場。所以在翻譯有關中國人民形象的態(tài)度資源時,必須準確理解這些態(tài)度資源所蘊含的思想內涵,高度忠實于原著,盡量在性質與類型上與原著保持一致,才能確保譯文所塑造的中國人民形象與原著一樣具有積極向上的特征。
第二,充分考慮漢英兩種語言差異,靈活使用各種翻譯策略與方法。通過以上的定量分析和主題探索,可以發(fā)現(xiàn)原著頻繁使用同一種修辭手法,用以加強表達語氣、強化主旨內涵、突出中國人民形象,而目的語的語言特征則要求盡量避免重復性表達與內容。因此,譯者要基于上下文語境,聚焦原文內容的語義內涵,遵循目的語詞匯搭配規(guī)范、句法特征等語言表達習慣,采取靈活多樣的翻譯策略與方法,做到既能有效傳達原文信息,又能使譯文便于目的語讀者理解,讓譯文讀者全面、深刻了解中國人民的具體形象,提升譯文的接受效果。
本文基于態(tài)度系統(tǒng)理論框架,自建雙語語料庫,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及其英譯本中的態(tài)度資源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和主題分析,不僅剖析和總結了英譯與原著之間的異同情況,凝練了中國人民形象的主要內容,還進一步探討了態(tài)度資源的英譯所采用的翻譯策略與方法,以及英譯對中國人民形象塑造及傳播所產生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譯文高度忠實于原著,態(tài)度資源的使用情況與原著相似,基本上都是通過積極的判斷資源評價和塑造中國人民形象;譯者充分考慮漢英語言差異,靈活采用一詞多譯、句型調整、語義融合等多種翻譯策略與方法轉換態(tài)度資源,能夠有效展現(xiàn)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力強、愛好和平、勤勞勇敢和自強不息的國際形象。此次研究不僅展現(xiàn)了積極向上的中國人民形象,真實、全面、立體地向世界介紹中國,也為我國政治文獻對外翻譯提供了理論參考與實踐借鑒。
參考文獻:
[1] 卓欣蓮.從《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談中國國家形象自塑[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0,37(5):12-15.
[2] 邱大平.國家形象視閾下政治話語外宣翻譯策略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9.
[3] 朱伊革.《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與中國形象在海外的傳播[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8,26(2):89-93.
[4] 陳曉倩,朱玉彬,夏娟.《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翻譯中評價意義的重構研究[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2):76-84.
[5] 胡開寶,李蘇瑤.《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本中的中國科技形象[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3-03(5).
[6] MARTIN J R,WHITE P R 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15.
[7] 張先剛.評價理論對語篇翻譯的啟示[J].外語教學,2007(6):33-36.
[8] 侯奕茜.基于態(tài)度的政治隱喻翻譯模型研究: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英譯本為例[J].外國語文,2021,37(4):122-130.
[9] 龐麗君.評價理論態(tài)度系統(tǒng)視角下中美企業(yè)家形象建構的文化對比分析[D].天津:天津商業(y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
[10] 胡健,賈云舒.國家形象片中態(tài)度意義的多模態(tài)建構:以紀錄片《發(fā)現(xiàn)中國》為例[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1):52-58.
[1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 [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20.
[12] XI J P.Xi Jinping: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II[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20.
[13]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 [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7.
[14] XI J P.Xi Jinping: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I[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17.
[15]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8.
[16] XI J P.Xi Jinping: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18.
[17]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 [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22.
[18] XI J P.Xi Jinping:The Governance of China IV[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22.
[編輯:洪夢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