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和2022年,美姑縣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的工作人員先后在保護區(qū)的同一個樹洞中發(fā)現(xiàn)大熊貓幼崽??此魄珊?,卻有必然性,因為大型樹洞是大熊貓鐘愛的育幼地。
進行野外監(jiān)測的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大熊貓母親在發(fā)現(xiàn)作為自己巢穴的樹洞附近有人活動后,便迅速咬斷附近一棵大樹的樹枝,并將枝條覆蓋在樹洞口。
無論是樹洞還是巖洞,大熊貓在每個巢穴中平均只停留半年左右。
很多有山區(qū)生活經(jīng)驗的人都知道樹洞是個寶庫。在森林中的樹洞里,不但有機會發(fā)現(xiàn)蜂巢,可以收獲蜂蜜,說不定還能遇到正在孵化后代的鳥,甚至還有小型哺乳動物。
熊科動物有些使用樹洞作穴,有些在泥土或雪地里挖穴,在那里,它們撫養(yǎng)幼崽度過生命的前兩到四個月。同為熊科動物的大熊貓,也充分保留了對洞穴的執(zhí)著。
對于一只即將分娩的大熊貓媽媽來說,最急迫的事情莫過于快速找到一個適宜的育幼洞穴,一個不漏雨、保暖性好、隱蔽的樹洞將是它未來的“產(chǎn)房”和“育兒所”。
一只小貓頭鷹從一棵白楊樹的樹洞里探出腦袋,好奇地向外張望,并不時尖叫著,仿佛在召喚母親。
樹洞需要很久才能成型,它們往往起源于不起眼的傷口??赡苁菑婏L折斷了一棵大樹的樹枝,樹干上出現(xiàn)了一個小小的傷口。早就覬覦樹木的真菌得以從這個傷口侵入大樹,慢慢腐蝕并掏空大樹……在這過程中,白蟻、啄木鳥和其他有破壞樹木習慣的動物也貢獻了各自的力量。
大多數(shù)喬木都能形成樹洞,其中,椴樹、楊樹、水曲柳等闊葉樹容易形成自然樹洞,而針葉樹的樹洞一般需要依靠動物啄出。
大熊貓的幼崽剛出生時不僅小,在一月齡前還沒什么毛。這要是外面冰天雪地的,沒有個暖和的環(huán)境,小家伙很容易失溫夭折。
樹洞給大熊貓哺育幼崽提供了安全、溫暖的環(huán)境,這對于只有母體體重千分之一的幼崽的順利成活、發(fā)育至關重要。一般比較大的樹干經(jīng)過腐朽之后才會形成樹洞,根據(jù)在臥龍等地的調查,這些樹的樹齡基本在200年以上。
野外調查結果表明,相比次生林(即被大火、人為砍伐或蟲災破壞的原始森林再次恢復后的森林),大熊貓更喜歡生活在沒有被破壞的原始森林。究其原因,原始森林中大量的樹洞為那些喜歡生活在樹洞中的哺乳動物和鳥類提供了居所,而這些動物各自發(fā)揮著其在食物鏈中的作用,從而共同營造一個更適宜大熊貓生活的環(huán)境。要是實在找不到合適的樹洞,大熊貓也能在石洞里將就,但舒適程度肯定比不上樹洞。
平時習慣了隨地排糞便的大熊貓,在撫育幼崽期間,卻從不在樹洞或洞穴內排糞排尿。大熊貓母親會在育幼地外5~l0米遠處固定排糞便。能讓懶惰的大熊貓變得講衛(wèi)生,母愛的力量可見一斑。
曾經(jīng)有段時間,大熊貓被歸類為浣熊科浣熊屬,科學家對大熊貓進行了DNA測序后才發(fā)現(xiàn)它們其實屬于熊科。雖然大熊貓有吃素的飲食習慣,卻和植食動物沒有一點兒關系。
大熊貓經(jīng)常找到一片竹林坐下來,吃完身邊一圈竹子后,起身前往下一處覓食地。熊貓雖然吃竹子,但本身還保留著肉食動物消化道較短的特點,研究也表明它們對纖維素的利用率(8%利用率)不如半纖維素(27%利用率)。
多數(shù)植食動物能消化它們吃下食物的80%,而大熊貓不足17%。一般的植食動物吃掉的食物會在它們體內停留24小時,而大熊貓只有5~13小時。為了彌補天生的消化短板,一頭成年大熊貓每天平均花費14小時進食,平均要吃掉約12.5千克竹子或竹筍。
大熊貓放棄肉食習慣改吃素,原因之一是竹子實在是太多、太容易獲取了。大熊貓的棲息地,幾乎每一寸土地上都長著竹子,并且各種竹子的生長期相互錯開,能讓大熊貓一年四季都有食物。原因之二是,數(shù)百萬年前,大熊貓的一個鮮味受體基因TAS1R1失去功能,導致肉類對大熊貓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大熊貓能維持龐大體形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它們的新陳代謝非常慢。
相對于其他熊類,大熊貓的大腦、肝臟、腎臟都比較小。器官的縮小有助于降低能量消耗。同時,大熊貓體內甲狀腺激素(高甲狀腺激素會讓動物變得亢奮)水平是熊科動物里最低的,這很有可能是一種參與甲狀腺激素合成的基因(被稱作DUOX2)突變所導致的。
低代謝的意思是能量消耗少,也就意味著對食物的需求不高;再加上作為大熊貓食物的竹子非常充沛。不缺食的同時還消耗少,怪不得它們能克服重重環(huán)境壓力,成功存活到今天。
竹子的堅韌程度有目共睹,別說用牙齒咬,就算給你一把鐮刀,沒點兒力氣和技術,一刀都不一定能將竹竿完全砍斷。但大熊貓卻能輕易咬穿成年男性手腕粗細的竹竿,就像人類咀嚼一根芹菜那么簡單。
當我們將牙齒和下頜并攏咀嚼食物時,施加的力稱為“咬合力”。人類的平均咬合力在827~1100千帕??此茰仨樋蓯鄣拇笮茇埰淙X平均咬合力超過8300千帕,這個咬合力相當于一個成年男性的重量全部壓在一枚指甲蓋大小的區(qū)域,而且這個數(shù)字超過所有種類的狼,可以與獅、虎和北極熊一較高下。狗和狼的上下頜比較長,像裁縫用的剪刀,更適宜對付柔軟的材料,這是因為它們主要捕獵小型獵物,更多依賴撕裂的方式捕獵,對咬合力要求不高;而大猩猩、大熊貓和獅子的上下頜較短,就像園丁用的修枝剪,即便再硬的枝條也能輕松應對,這是因為這類捕獵者需要面對體形更大的獵物,或咀嚼堅韌的食物,因此需要強大的咬合力。
研究者發(fā)現(xiàn),野生大熊貓一天中有三段時間在活動,分別是早晨、下午和午夜時分。有別于大多數(shù)其他哺乳動物的三種已有活動模式——夜間活動、晝間活動和晨昏活動。
許多植食動物為了能躲避白天活動的天敵和人類,都養(yǎng)成了晨昏出來覓食的習慣,因此植食動物會在黃昏和黎明期間盡可能多進食。但是大熊貓沒有什么天敵,因此可以隨心所欲根據(jù)飲食習慣調整作息,而不用擔心碰到大型肉食動物吃掉自己。這大概就是身為“熊族”的任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