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稻栽培與病蟲害防治,關乎國計民生。尤其在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水稻種植生產質量及產量的提升,是奠定鄉(xiāng)村振興經濟基礎重要措施。結合地區(qū)發(fā)展實際及水文地質環(huán)境、氣候條件等,合理選擇適種水稻品種,科學整地、插秧,進行有效的田間管理,為水稻健康生長提供可靠的環(huán)境保障,是確保水稻高產、豐收的有力途徑。各地區(qū)還應結合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規(guī)劃,運用水稻栽培與管理最新、最適宜技術,確保水稻產量、質量雙向提升,解決民生問題的同時,助力國家戰(zhàn)略規(guī)劃發(fā)展。如貴州黔南地區(qū)與其他地區(qū)環(huán)境的差異較大,在實際栽培種植以及開展病蟲害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就應充分結合地區(qū)實際,采取最適宜方法,確保水稻豐收、高產。
關鍵詞:貴州;水稻栽培;病蟲害防治技術
黔南州就水稻高產、穩(wěn)產制定的指導性政策,以及積極探索水稻栽培、病蟲害防治先進技術路徑,如良種培育、輪作以及精細化的田間管理等,都為地區(qū)水稻栽培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樹立了牢固的盾牌,為地區(qū)水稻種植安全與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針對貴州黔南地區(qū)的水稻栽培種植問題,更應該結合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從氣候、水文地質等各方面,予以充分了解,全面把關,確保地區(qū)水稻種植安全,為民眾提供放心糧。
1貴州省黔南州環(huán)境特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隸屬于貴州省,東鄰黔東南州;南近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鄰黔西南州及安順市;北靠貴陽市。
黔南州地處貴州中南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勢北高南低,處東亞季風區(qū)。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屬典型的亞熱帶溫暖溫潤的季風氣候。地區(qū)內氣候多樣,區(qū)域差異、垂直差異相對明顯,具有高原山區(qū)的氣候特點和變化規(guī)律。每年大部分時間都受到來自海洋暖濕氣流的影響,季風活動結果,使黔南州四季冷暖變化很大,呈現驟冷驟熱的高原天氣特征。如秋末氣溫劇烈下降,冬末氣溫明顯升高。境內無霜期全年約為292d,多數區(qū)域日照度在30%左右,年均氣溫在13.6℃-19.6℃之間。黔南州是多雨地區(qū),年均降水可達1200mm以上。
黔南州境內土壤以紅壤、石灰土為主,而紅壤適于發(fā)展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作物一年可二熟乃至三熟、四熟,土壤生產潛力很大。且水稻就是典型的亞熱帶經濟作物之一,相對非常適合于黔南州地區(qū)種植,經濟潛力相對非常大。
2貴州水稻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
結合地區(qū)實際,選取最適宜方式栽培種植,是保證水稻高產、穩(wěn)產的關鍵。
2.1水稻栽培技術
水稻栽培技術的實施要點,要從選育、育苗開始,對整地、插秧、田間管理等予以全面的了解。
2.1.1良種選育
良種選育是技術的關鍵點之一,種子的優(yōu)劣及處理是否合理、有效,是影響水稻種植生產效率及質量的關鍵。品種的選擇,要結合地區(qū)實際的水文地質情況及氣候環(huán)境特點進行,確保種植選取合理,能夠更好地適應當地環(huán)境。還要從種子自身出發(fā),選擇無破損,飽滿且顏色均勻,具有良好抗性的種子,如抗逆性、抗倒伏、抗病性等,保證后續(xù)育苗期間,水稻秧苗的成活率高,保證降低病蟲害發(fā)生概率[1]。此外,選定種子類型后,需進行相應的處理,以保證種子的發(fā)芽率,秧苗的成活率。如黔南州農科院自主培育的水稻品種—香早優(yōu)2017、安優(yōu)08等,都屬于早熟品種。香早優(yōu)2017更是貴州省第1個通過省級審定的水稻早熟主導品種,系貴州省高海拔地區(qū)品種選育的對照品種。
2.1.2育苗階段
育苗的方法眾多,可適當選擇傳統(tǒng)育苗與集中育秧等方式。相對來說集中育秧可保證機械種植生產效率及效果,利用插秧機,保證水稻的營養(yǎng)成分。通常情況下,秧田與大田的比例控制在1:80左右,大田中含有100kg混有足夠多壯秧劑的細土,作為盤土使用。插秧時,保證秧盤數量足夠,便于實現標準化插秧[2]。
如黔南州長順縣廣順鎮(zhèn)就采用了全程機械工廠化育苗服務技術,建設育秧拱棚,農戶們負責整理秧田、擺放秧盤、搭蓋育秧棚。技術人員則負責篩土、擺盤、裝盤。省工、省時、省力,相對傳統(tǒng)育秧效果明顯提升。據當地農戶反饋,若三臺機器同時動起來,1h可育1200盤,栽40畝,40至60個工。尤其在合作社全農事服務“5+2”體系支持下,采取“土地托管”的模式。合作社與種糧戶簽訂種植協(xié)議,統(tǒng)一提供育秧、機插、機收、收購等一條龍服務,使種糧戶種植成本降低、效益提高、經濟增收,釋放更多勞動力,保障糧食生產安全,也為周邊務工群眾提供就業(yè)崗位。
育苗期間,要結合育苗的要求,對種子進行預處理、苗床處理,確保秧苗的成活。預處理階段,一般包括進一步篩選、剔除破損、干癟的種子,拌種以及晾曬、浸泡催芽等過程。拌種時一般用相應的藥劑,拌種后再進行晾曬,為提高種子的抗性,如抗逆性、抗病性等。在實際育苗前的1—2d內,會浸泡種子,一般選擇溫水泡種,浸泡時間控制在4h左右。
后整理苗床,壓實使苗床土壤軟硬適中,不會結塊。做好苗床的灌溉、施肥等工作,為其提供足量的營養(yǎng)。在這一階段同樣要做好“田間管理”,除草、防蟲等。待種子生長至標準形態(tài)(秧苗長度不低于8cm)后,即可移栽插秧。
2.1.3整地插秧
整地期間,要保證稻田地勢平坦、肥力充足;土質疏松且透氣性良好;灌排水條件便利,要盡可能地遠離污染源,如一些化工廠或者屠宰場等。地塊選擇確定后,要深耕土壤,清理殘根、翻土、松土,適量施撒生石灰以消毒,一定程度防治病蟲害[3]。松土的深度一般控制在15—25cm之間,保證土壤的通透性以及秧苗的根系發(fā)育。施加充足底肥,保證水稻大田的土質適合水稻生長。如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結合黔南地區(qū)不同種植地氣候環(huán)境因素以及土壤營養(yǎng)成分的含量等,合理施加能夠彌補土壤肥力不足的肥料,滿足水稻種植所需,才能切實保證水稻生產可持續(xù),產量、質量雙向提高。
再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以土壤測試以及肥料田間試驗等的測算為基礎,依據水稻的需肥規(guī)律以及土壤的供肥性能、肥料性能等,合理培肥,并在適當的時期,合理施加氮、磷、鉀以及含有中微量元素的各類肥料,同時把控具體肥量及施加方式。據相關數據顯示,推廣秸稈還田技術,可有效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還可以有效解決環(huán)境污染以及資源浪費等,降低施肥成本。結合施肥面積,按照3.2—3.8*102kg/hm2的標準使用秸稈,可增產10%左右,同時降低病蟲害發(fā)生可能,降低病蟲害防治成本10%左右,進一步節(jié)約肥料成本200元/hm2左右[4]。因此,建議在整地施肥期間,最大化運用秸稈還田技術,此外,還要注意補充微量元素等。
插秧時,秧苗的密度與插入土壤的深度要把握好。密度、深度計算應與秧苗所需營養(yǎng)及光合作用需求決定,以此保證密度設置合理,切實能夠為秧苗的健康生長提供助力。同時避免間距過大,浪費相應的資源。合理間距一般為20cm,當然不同地區(qū)地質條件等不同,可能略有不同,要結合實際情況。深度淺易倒伏,深度深,影響分蘗質量,嚴重時甚至會僵苗,對水稻的產量及品質不利。一般人工插秧的情況下,秧苗深度控制在1—5cm之間,機械插秧則以2cm最佳。插秧后及時做好去病苗、補苗等工作,可保證水稻整體的產量及品質。
2.1.4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過程中,主要針對施肥、灌溉以及除草等而言。施肥要依據水稻不同生長時期的具體需求合理安排[5]。傳統(tǒng)判斷水稻肥料需求的方式,一般按節(jié)氣、稻秧生長情況等進行?,F代稻田管理中,可適當運用相應的監(jiān)測技術進行,更加精準地測算水稻生長所需的肥料,繼而采用適當的施肥方式及肥料,保證施肥效果及植株成活。如分蘗期是水稻建立群體結構,根系快速發(fā)育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通常對肥料需求較高,一般選用配方肥以及尿素等施加;灌漿期則以保產為主,一般施加粒肥,以免貪青晚熟。施肥的量及具體類型,同樣可以依據精確的檢測結果而定。
灌溉管理,應遵循“節(jié)能減排”原則,與水稻不同生長階段相適應,一般生長初期需水量不高,依據實際情況,按照相應比例灌溉最佳,切忌過量灌溉,會造成爛根或引發(fā)病蟲害等問題,應予以高度重視。抽穗期需水量最大,灌足最重要。但要保證每次灌溉的水深不超過5cm,以免因過深,抑制秧苗生長,影響分蘗,延遲、質量下降等都有可能[6]。當然,也不宜太淺,一般不低于3cm,以達到護苗的效果。
雜草的清理需在不同時段均予以有效關注,以免“外來”物種對水稻生長產生影響,甚至殘根等容易滋生細菌,搶奪秧苗的營養(yǎng),造成病蟲害的威脅。因此,應適當噴施相應的藥劑,清理雜草的同時,起到一定消毒作用。
2.2病蟲害防治技術
水稻病蟲害的防治,一般主要針對紋枯病和稻飛虱等。一般以農業(yè)防治為主,如上述選地、選種、種子處理以及翻地、施肥、灌溉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有效處理,是保證降低農藥使用,保證水稻綠色品質的關鍵[7]。此外,還可通過使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代替?zhèn)鹘y(tǒng)毒性大的化學農藥使用,以降低水稻種植生產的農藥殘留量,提高水稻品質。如生物天敵或者微生物制劑,蘇云金桿菌、金龜子綠僵菌等。以蘇云金桿菌防治為例,一般在稻飛虱等害蟲的幼蟲期或卵孵化高峰期進行防治,此時害蟲對蘇云金桿菌的敏感性最高。按照規(guī)定比例稀釋后,攪拌均勻,確保藥劑均勻分散于水中。使用噴霧器將稀釋后的蘇云金桿菌溶液均勻噴灑于水稻植株上,尤其是害蟲易藏匿的葉面和葉背。確保噴霧覆蓋面積廣泛,藥液分布均勻。一般來說,蘇云金桿菌的持效期較長,但為確保防治效果,可在害蟲活動高峰期前后適當增加施藥次數。
當然,若農業(yè)防治以及物理等方法使用后,均未能達到防治效果,還可嘗試使用低毒性藥劑進行防治,如防治紋枯病時,可選用18%噻呋·嘧苷素;32.5%苯甲·嘧菌酯;18.7%丙環(huán)·嘧菌酯;75%肟菌·戊唑醇等。防治稻飛虱時,則可選用70%吡蟲啉;25%噻蟲嗪;60%烯啶·吡蚜酮等。以用18%噻呋·嘧苷素防治紋枯病為例,要按照產品說明書上的推薦稀釋倍數,將藥劑稀釋至一定濃度后使用。在水稻紋枯病發(fā)生初期或發(fā)病前進行施藥,通常選擇天氣晴朗、無風的上午或傍晚進行,以提高藥劑的防治效果。使用噴霧器將稀釋后的藥劑均勻噴灑在水稻植株上,確保葉片和莖稈都能被藥劑覆蓋。若病害主要發(fā)生在水稻根部,可將藥劑稀釋后通過灌溉系統(tǒng)或直接澆灌在稻田中,使藥劑能夠滲透至水稻根部。
3 貴州水稻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
貴州水稻栽培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還應從政府扶持、示范基地建設以及信息技術引用等角度,持續(xù)拓寬宣傳推廣路徑,加大推廣力度。
3.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從優(yōu)惠政策的相應出臺出發(fā),強調政府部門對水稻種植產業(yè)及其經濟發(fā)展的重視程度提升,采取相應技術優(yōu)惠的方式,引起農戶重視的同時,還可輔助水稻種植生產技術的先進性進一步提升[8]。通過結合地區(qū)水文地質及氣候環(huán)境,研發(fā)更適用地區(qū)生產的綠色水稻種植生產技術,將持續(xù)推動地區(qū)水稻種植產業(yè)經營與發(fā)展。
3.2創(chuàng)建技術示范基地
特殊強調建立技術示范基地,是從技術應用示范與指導的角度出發(fā),從綠色水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應用的效果出發(fā),期望通過有效的示范,促使地區(qū)水稻種植農戶對技術應用全過程及效果擁有更為直觀的感受、體驗[9]。促使其在更加全面且深刻了解的基礎上,嘗試運用技術,在真正借助技術應用提高水稻種植產量及品質,創(chuàng)造更大經濟價值的情況下,自覺應用、推廣綠色水稻高產生產管理技術。
在示范基地運行過程中,需要對水稻的生長情況進行持續(xù)監(jiān)測,包括生長速度、產量、品質等方面。同時,對技術的應用效果進行評估,分析技術的優(yōu)勢和存在的問題,為技術的進一步推廣提供科學依據。
示范基地建成后,定期組織水稻種植農戶到基地進行現場觀摩和體驗。農戶可以親眼看到綠色水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應用效果,包括水稻的長勢、產量、品質等方面的提升。這種直觀的體驗能夠讓農戶對技術產生信任感,激發(fā)他們嘗試應用新技術的興趣。
3.3善用現代信息技術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從新媒體途徑以及互聯網技術等的應用層面出發(fā),拓寬宣傳路徑、擴大宣傳面積,是技術有效推廣的重要手段。現代農業(yè)技術推廣方式不斷更新,新媒體途徑、傳統(tǒng)媒體途徑以及地推方式,建立示范種植基地等,都對技術推廣效果有著良好的保障。尤其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網絡宣傳途徑愈發(fā)便捷、高效,在推廣農業(yè)種植生產技術的過程中,可以借助網絡宣傳環(huán)境,進一步拓寬宣傳路徑[10]。將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以及互聯網、地推方式等有效結合起來,可最大化強化宣傳效果。
綜上所述,貴州省黔南州水稻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在結合地區(qū)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還應積極結合最新技術,積極借鑒其他地區(qū)成功案例,對比地區(qū)實際,選擇最適宜方式進行種植,確保水稻種植生產安全。不僅如此,在生態(tài)環(huán)保理念的作用下,水稻種植生產活動的綠色環(huán)保、節(jié)能減排的要求深化,尤其在滿足水稻高產、高質量發(fā)展需求的情況下,更應該以切實環(huán)保為準則,最大限度發(fā)揮農業(yè)種植生產技術應用先進作用。
參考文獻:
[1]余璐,王勇. 貴州水稻栽培技術與提高水稻種植效益方法研究[J]. 農村科學實驗,2021(17):45-46,48.
[2]龍勝碧,梁怡,王坤,等. 貴州黔東南州水稻平衡施肥效應[J]. 貴州農業(yè)科學,2020,48(4):41-47.
[3]李敏,曾濤,熊玉唐,等. 貴州水稻生產及產業(yè)化現狀[J]. 種子,2019,38(12):105-108,112.
[4]陳統(tǒng)娜. 水稻栽培技術存在問題及提高水稻種植效益的措施[J]. 河北農機,2023(1):157-159.
[5]何艷江. 水稻栽培技術與提高水稻種植效益的措施淺析[J]. 農村實用技術,2023(6):64-65.
[6]何學科,曾國軍,陳月霞,等. 水稻栽培技術與提高水稻種植效益的措施分析 ——以湖南省南縣為例[J]. 種子科技,2022(23):22-24.
[7]翟玉梅. 基于優(yōu)質水稻品種特征的種植栽培技術研究[J]. 農機使用與維修,2022(3):116-118.
[8]申麗超,陸福梅,馬漢龍. 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要點與病蟲害防治探析[J]. 數字農業(yè)與智能農機,2023(3):93-95.
[9]劉環(huán)美. 絲苗水稻病蟲害防治中應用植保無人機械的問題及對策[J]. 現代農村科技,2023(4):27-28.
[10]尹德臻,趙英. 優(yōu)質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及常見病蟲害防治方法分析[J]. 當代農機,2023(4):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