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豆和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在推動經濟發(fā)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探究大豆、玉米的高產種植技術,以推動相關產業(yè)和農業(yè)經濟發(fā)展十分必要。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要點,充分發(fā)揮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優(yōu)勢,提升土地利用率,進一步增大作物種植面積,實現(xiàn)糧食的穩(wěn)定安全供應。
關鍵詞: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播種技術;病蟲害防治
大豆和玉米這兩種農作物在我國種植廣泛,經濟價值高,市場前景好。采用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實現(xiàn)兩種作物間作,不僅可以提升土地利用率,擴大作物收益,還能實現(xiàn)高產出和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但在實際種植過程中,仍有種植模式配置不合理、技術不到位等情況亟待解決。
1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優(yōu)勢
第一,土地利用率高。大豆玉米間作可以實現(xiàn)土地的高效利用,通常情況下,間作產生的復合物借助陽光完成吸收,利用大豆玉米間作時產生的鑲嵌結構可以形成良好的互補效果,增強群體生產能力。此外,大豆玉米間作的配置較為合理,其在田間生長時可以實現(xiàn)養(yǎng)分互補,保證二者生長所需的營養(yǎng)物質更加充足,能夠促進高產。
第二,產量高。利用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可以大大提升這兩種農作物的產量。在實際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在掌握兩種作物生長特點的基礎上,通過科學合理配置種植位置和方式能實現(xiàn)自然資源的高效利用,相較于傳統(tǒng)的單一種植模式更能增加作物產量[1]。
第三,具備可持續(xù)性。采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時,種植人員主要采用秸稈還田、大豆根瘤固氮的形式增強土壤肥力,降低化學肥料的投入,減少對土壤的污染,實現(xiàn)可持續(xù)種植。同時,還可以避免出現(xiàn)水肥流失的問題,綠色可持續(xù)種植還能增強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生概率。
第四,實現(xiàn)機械化種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對作物播種時的間距有著較高要求,通過機械化播種實現(xiàn)間距的合理配置不僅能提升作業(yè)效率,還能提高勞動質量,減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進一步擴大收益。
2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要點
2.1準備工作
2.1.1選種與種子處理
選種是實現(xiàn)高產、高質量種植的關鍵。在選擇種植品種時,應盡量選擇生育期相同的作物,達到同期播種、同期收獲的效果,避免對后茬作物的種植產生影響。玉米具有喜光、不耐陰的特性,為短日照作物,適宜生長溫度為25℃左右,其在生長過程中對溫度、水分的要求較高,對土壤要求較低。大豆是喜暖植物,適宜生長溫度為23℃左右,當?shù)販囟冗^高會影響植株生長。因此,在選擇品種時,要充分考慮當?shù)氐臍夂蚝偷刭|情況,因地制宜[2]。具體而言,在選擇大豆種子時,應選用抗倒伏、耐陰、多分枝的品種,如桂春15號、桂春豆111號、桂夏7號等。選擇緊湊株型能夠適應機械化作業(yè),高產抗倒品種有青青500、青青700、宜單629等。
選好種子后應重視種子處理工作,通過曬種、藥劑拌種等措施提高種子的發(fā)芽率和抗病蟲害能力。曬種前應先將其中的劣質種子篩除,然后將優(yōu)質種子放在陽光下暴曬3~4小時,這樣可有效解除種子的休眠期。藥劑拌種可以減少害蟲對種子的侵襲,還能保證出苗率。一般每5kg大豆可使用高巧懸浮種衣劑拌種,部分種子會在拌種后呈現(xiàn)紅色,這些種子可以放置在陰涼處待種。
2.1.2選地與整地
播種地應選擇水肥條件好、便于排澇的平坦坡地。播種前要仔細平整土地,若前茬作物為玉米,則應在秋季開展機械作業(yè)深翻土地,滅茬,確保土壤疏松,增強其保肥和蓄水能力。同時,應重視土壤中水分含量的檢測,通常情況下,土壤水分含量不應低于60%。若土壤過于干燥,則應及時補充水分,通過澆灌、浸灌等方法增強土壤濕潤度。
2.1.3適時播種
適時播種可以促進種子發(fā)育,確保其正常發(fā)芽生長。我國南北方播種時間存在一定的差異。以南方地區(qū)為例,具體的播種時間有以下幾種:一是春種間種模式,大豆、玉米于2月中旬到3月中旬期間同時播種。二是夏種倒茬套種模式。在復合帶狀種植的春玉米收獲前半個月左右套種夏大豆,并在原來種植春大豆的地帶收獲春大豆后再種植秋玉米,實現(xiàn)年內倒茬輪作套種。此時可以充分利用前期作物空間和光照資源為大豆苗的生長發(fā)育提供營養(yǎng),增強其抗蔭蔽的能力。三是夏季間種。秋玉米間種夏大豆,可實行年內輪茬倒種,適宜在7月中旬至下旬播種。
2.1.4播種方法
為了保證種子的出苗率,每畝地的種子播種量應為3kg左右,每個地穴中播撒4~5粒種子。機械播種可以保證種子出苗均勻,播種機械可以根據(jù)當?shù)氐臋C械配備情況進行選擇,一般選用大豆-玉米聯(lián)合播種機、大豆單種播種機或玉米單種播種機。
玉米和大豆的間作需要實現(xiàn)空間的合理布局,以充分發(fā)揮玉米的邊際效益,最大程度地利用光照和土地資源。應采取擴行縮株、寬窄行帶狀種植的方式,并根據(jù)當?shù)氐耐寥婪柿推贩N特性確定大豆、玉米的種植密度。在擴行縮株種植前,種植人員應充分考慮種植地的情況來選擇合適的寬窄行種植技術。具體而言,可以根據(jù)種植區(qū)實際情況選擇“2+3”或“2+4”的模式完成播種?!?+3模式”播種即種植2行玉米3行大豆。玉米之間的行距為40cm,播種深度在4cm左右即可。大豆之間的行距為30cm,播種深度在3cm左右即可。大豆、玉米之間的行距為70cm。玉米株距為12cm,大豆株距為10cm。一般情況下,玉米的播種密度為每畝土地的有效株數(shù)在3500株以上,大豆的播種密度為每畝有效株數(shù)在1萬~1.5萬株之間[3]。南方地區(qū)在進行大豆輪作時,春大豆的播種密度應為0.8萬~1萬株/667m2,夏大豆的播種密度應為1萬~1.5萬株/667m2?!?+4”模式播種即種植2行玉米和4行大豆,其行距、株距與“2+3”模式中相同。
2.2田間管理
2.2.1施肥
玉米種植地應施加純氮肥20kg左右,確保單株施用量與凈作玉米相同,肥料應一次性施加完成。若采用人工施肥,應在玉米帶中間開施肥溝條施。在玉米生長的第8葉期施加攻稈肥,12葉時施加攻苞肥,并采取培土措施增加土壤肥力,在進行田間管理時,根據(jù)玉米長勢適當追加氮磷鉀肥即可。
每畝大豆應施加氮肥3kg左右,整地時可以施加低氮平衡復合肥作為基肥,后期根據(jù)大豆的長勢適當追加有機肥。
2.2.2灌溉
玉米具有較強的抗旱能力,因此在田間管理時可以適當放寬其水分管理工作。但大豆的抗?jié)衬芰^差,在田間管理時應保持田間持水量符合大豆生長的需求。若夏季雨水較多,應第一時間排除田間積存的雨水,避免水分過多而影響大豆植株生長。
2.2.3苗期管理
第一,重視苗前期的管理工作。播種大豆前可以使用草銨膦酸乳油兌水噴灑于田間空隙中,避免田間生長過多雜草。播種兩天后開展封閉式除草工作,使用的藥劑主要為乙草胺乳油、精異丙甲草胺等,兌水噴灑均可,這類藥物的毒性較低,對作物的損害較小。大豆播種后開始出苗,要重視補苗工作,發(fā)現(xiàn)缺苗等情況應及時移苗補種。當幼苗長出第2片真葉時,開展間苗、定苗工作。種植人員應根據(jù)不同的定苗方式確定合適的定植苗數(shù)。
第二,加強苗中期的管理工作。當玉米苗長出4~5片葉子時,應及時開展苗中期管理工作,利用藥劑除去田間的雜草。針對禾本科和闊葉型雜草,可以將煙嘧磺隆與阿特拉津混合噴灑使用。當大豆長出3~4片葉子時,可以使用精喹禾靈乳油和氟磺胺草醚混合液,有效殺除牛筋草、稗草等雜草。
2.2.4促壯抗倒
當玉米植株長出7~8片葉時,控旺效果較好,種植人員可以在田間噴灑玉黃金混合藥劑,增加玉米莖粗,促進玉米根系發(fā)育,增強其抗倒伏能力,減弱遮陰效果。在噴灑藥劑時,應注意噴高不噴低,噴旺不噴弱。當玉米的葉片展開處于11片左右時,還可以使用玉米健壯素控制上部葉片的生長,增強其抗倒伏能力。每畝地可以使用30kg左右的玉米健壯素水劑,兌水后噴施即可。
在大豆分枝期和初花期時,要盡早開展促壯抗倒工作。種植人員可以使用專門的大豆調節(jié)劑如豆億金和真多安,將二者混合噴灑,根據(jù)植株的長勢和天氣情況控制噴灑次數(shù),當苗期大豆生長較旺或雨水較多時,可以噴灑兩次,一般情況下噴灑1次即可??刂拼蠖归L旺可以使其多開花,多結莢,豆莢飽滿。
2.2.5適時收獲
適時收獲作物也是保證高產的重要手段。過早或過晚收獲都會影響作物的產量和品質。玉米的收獲期一般在抽穗后的20天左右,當玉米的穗須發(fā)黑且變干時是最佳的采摘時機。當豆莢變黃、籽粒歸圓、葉片逐漸變黃時應及時開展收獲作業(yè)。盡量避開在雨天進行收獲,若收獲期雨水過多,應在晴天完成搶收,避免雨淋而導致豆粒腐爛。
采收以機械化收割作業(yè)為主。玉米收割可使用自走型聯(lián)合收割機直接收獲玉米穗或采用玉米聯(lián)合收割機,整機的寬度應控制在1.8m以內。收割大豆時,應選用大豆專用聯(lián)合收割機,可以直接完成脫粒工作,并將其秸稈還田,還可以選用整機寬度在2.2m以內的大豆聯(lián)合收割機。此外,還可以在大豆鼓粒末期、玉米將熟未熟時采用自走式青貯飼料收獲機完成兩種作物的直接收獲。
2.3病蟲害防治
2.3.1大豆病蟲害防治
大豆在生長過程中發(fā)生的主要病害有立枯病、根腐病、炭疽病等。針對這些病害應及時采取藥物治療,避免出現(xiàn)大面積傳染情況。以苗期出現(xiàn)的立枯病的防治為例,立枯病發(fā)病時幼苗植株表面和根莖處會出現(xiàn)紅褐色病斑,病害嚴重時植株生長發(fā)育遲緩,皮層開裂并呈潰瘍狀。防治立枯病可以選用甲基立枯磷乳油或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拌種。
大豆在生長過程中的常見蟲害主要有大豆天蛾、豆莢螟、土蠶等。針對上述蟲害,可以采用化學防治手段進行控制。以大豆天蛾為例,該類害蟲主要出現(xiàn)在苗期,防治該類害蟲,可以選用溴氰菊酯乳油、菌毒清、晶體敵百蟲混合液,1周使用1次,連續(xù)使用3次即可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4]。此外,在大豆種植過程中,還要避免各種野生物的侵害,可以將乙酰甲胺磷兌水后噴灑于田間。
2.3.2玉米病蟲害防治
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常見的病蟲害較多,應根據(jù)實際的病情完成藥物治療。常見的玉米病害主要有紋枯病、葉枯病、穗銹病等,主要蟲害有玉米螟、薊馬等。針對玉米紋枯病,可以采用納斯津、達科寧、禾果利等藥劑進行防治。對于玉米螟的防治,可以使用殺螟靈、辛硫磷顆粒劑、敵百蟲等藥劑。
2.3.3其他防治措施
從整體上而言,在大豆玉米帶狀種植過程中,若發(fā)生病蟲害問題,應采取分區(qū)隔離的方法進行防治,并根據(jù)大豆、玉米條帶間距合理調整噴頭,設置噴霧寬度,避免噴灑到其他作物上而出現(xiàn)藥害情況。針對大豆玉米復合帶狀種植過程中出現(xiàn)的蟲害,還可以采用物理防治方法,利用太陽能滅蟲燈、黑光燈、黃板等引誘害蟲并將其殺死。以太陽能滅蟲燈為例,太陽能滅蟲燈可以儲存日間的太陽光輻射能量,并將其轉化為電能,為夜晚殺死害蟲提供能源。趨光性害蟲被吸引后會附著于滅蟲燈上,被直接殺死。
3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推廣探究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具有巨大的優(yōu)勢,市場應用前景廣闊,因此應積極推廣,并營造良好的技術應用環(huán)境,讓種植人員切實體會到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優(yōu)勢,提升種植效率和質量,創(chuàng)造更大的收益。
3.1堅持政府主導,加強市場監(jiān)管
要想更多的種植戶應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需要政府的正確引導和規(guī)范,增強種植戶采用新技術種糧的積極性。具體而言,政府應推動各部門協(xié)作,加強科研、推廣、技術應用等方面的能力建設,實現(xiàn)多方協(xié)同,推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現(xiàn)實轉化[5]。應在財政政策上給予種植戶一定的支持,通過政策引導,鼓勵種植者選擇并種植優(yōu)良品種,實現(xiàn)機械化作業(yè)。
此外,要加強市場監(jiān)管工作,為大豆玉米的高品質、高產量種植提供保障。應嚴格審核種子供應商、機械設備供應商的從業(yè)資質,定期檢查供應商是否取得經營許可證,嚴禁劣質種子和設備在市場上銷售。
3.2強化農業(yè)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技術推廣與應用離不開專業(yè)人員的研究和實踐。政府要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改善農技推廣人員的待遇,擴大人才隊伍,讓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推廣與應用落到實處。此外,要擴大人才隊伍的選擇范圍,不應局限于技術人員,還可以招聘當?shù)氐闹参飳<?、鄉(xiāng)土專家、農技管理人員等,為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提供助力。
在人才的培養(yǎng)上,不僅要重視農技研究人員、推廣人員的素質培養(yǎng),還要加大對種植者的技術培養(yǎng)力度,讓其真正掌握技術的應用要點和操作細則,切實增強其應用能力,使其真正成為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受益者。政府應拓寬渠道,利用多種形式宣傳技術應用要點。同時,還可以在當?shù)亻_設技術培訓班,邀請行業(yè)專家、技術專家等向種植者講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優(yōu)勢和技術使用要點,加深對種植技術的理解。
3.3建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基地
想要種植者感受到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優(yōu)勢,可以嘗試建立技術應用示范基地,使其直觀感受到新技術帶來的生產效益。在當?shù)胤N植者對新技術認識不足的情況下,利用示范基地可以實現(xiàn)新技術的有效推廣,進一步強化其技術應用意識。
總而言之,深入研究大豆玉米復合高產種植技術,對于推動農業(yè)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在實際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應明確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要點,因地制宜,科學選擇種植模式和種植密度,做好田間管理工作。政府也應重視該技術的推廣工作,讓更多種植者認識到新技術的優(yōu)勢,實現(xiàn)高產種植。
參考文獻:
[1]趙雙玲.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的效益研究[J].河南農業(yè),2023(34):48.
[2]楊義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品種選配及行株距搭配研究[J].農業(yè)技術與裝備,2023(10):35-37.
[3]古仁剛,方亞林,黃正強,等.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大豆密度試驗[J].基層農技推廣,2023,11(11):12-14.
[4]蘇紅.大豆玉米套作種植技術及病蟲草害防治措施[J].世界熱帶農業(yè)信息,2023(11):28-29.
[5]張秋菊.大豆-玉米帶狀復合高產種植技術推廣應用[J].種子科技,2023,41(21):1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