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在我國農業(yè)領域,為從根本上提升作物的年產量和品質,各類高效的種植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作為重要的農作物,在小麥的生長周期內,受各類外界因素影響,病蟲害風險頻發(fā)。情節(jié)嚴重者,還可能出現顆粒無收等問題。為降低上述風險出現的可能性,應借助先進的防治手段。
關鍵詞: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當前,在小麥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常常出現各類誤區(qū)。出現此類問題的關鍵在于,廣大農民群眾的知識儲備量相對較低,常見的病蟲害類型也多種多樣。未能實現綜合防治技術的全面應用,不但不能實現既定的生產目標,更容易引發(fā)嚴重的經濟虧損。同時,在使用各類機械裝置時,還需要專業(yè)人士從旁協(xié)助。如此,既能夠實現既定的生產目標,更能從源頭規(guī)避不必要的風險隱患。
1小麥病蟲害主體特征
當小麥植株染病后,病害的擴散速度會隨著時間的變化逐漸加快。根據以往的經驗可知,對于在初春時節(jié)種植的小麥,一旦發(fā)病,病菌會快速在田間四散。小麥內部的糖分含量較高,在其生長的過程中,會引起某些蟲害的注意。受害蟲侵襲后,大量作物過早死亡[1]。
2小麥病蟲害防治誤區(qū)
2.1藥劑選用不合理
在小麥的種植過程中,應用對應的化學制劑,有利于從根本上抑制病蟲害問題的出現。在作物的整個生長周期內,病蟲害風險長期存在,農戶應將注意力集中于病蟲害的治理階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應選用合適的藥劑。操作失誤不但會對植株生長造成嚴重影響,還可能危害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當小麥處于穩(wěn)定的成長狀態(tài)時,再應用對應的藥劑,并同步運用具備指向性的防治手段。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分析可知,大部分區(qū)域的種植戶在落實病蟲害防治工作時,時常存在較多有待解決的風險問題。以往,在小麥作物的耕作階段,由于我國麥田的占地面積相對較小,若出現病蟲害問題,種植戶無法利用合理的手段進行防治[2]。但是,仍能夠實現既定的生產目標。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小麥的耕作面積逐漸遞增,覆蓋范圍也呈增長態(tài)勢。若在這一過程中,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完成病蟲害的防治,極易引發(fā)嚴重的風險問題,阻礙所在地區(qū)的農業(yè)經濟發(fā)展。此外,在藥劑的應用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誤區(qū)。
其一,大多數農戶為實現既定的生長目標,從根本上提升作物的年產值及整體品質,向農田中大肆施加化學藥劑。盡管此類手段見效較快,能夠殺除大量的害蟲和病菌。但是,長此以往,害蟲具有較強的抗藥性,藥劑便會失去原有的作用。其二,在人們的日常生產過程中,伴隨著自然環(huán)境受到破壞,病蟲害的類型也發(fā)生了一定變化,對植株的威脅不斷遞增。此外,大部分農戶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在不了解病蟲害特點的前提條件下,僅憑個人的主觀臆斷隨意施藥,這使得藥物防治手段的作用未能全面顯現。其三,廣大農民群眾在向麥田施加藥劑時,時常遇到各類有待解決的實際問題。同時,由于其知識儲備量偏低,在應用化學藥物時,通常未能通讀使用說明中的各類條款,甚至還會同時施加不同類型的藥劑,最終導致化學防治的作用不明顯,無法實現病蟲害的有效治理。
2.2防治時間不恰當
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關于病蟲害的有效防治,應盡早不宜遲。如若未能在有效的時間進行,可能會對植株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因為我國廣大種植戶的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對病蟲害問題知之甚少,特別是對于各類常見病蟲害的病因尚不明確,極易錯失病蟲害的最佳防治期。比如,在我國的南部偏遠地區(qū),當地的專業(yè)農業(yè)人才儲備量不足,種植戶對于紋枯病等常見病害尚不了解,田間的植株全部感染病菌,當地遭受嚴重的經濟虧損。
一般情況下,紋枯病最佳的防治期為初春時節(jié)。部分農戶的知識儲備較少,不了解此類病害的特點,常常在四月才開始施藥,殊不知早已錯過了治理時間。這不僅導致作物年產量下降,還導致小麥果實的品質降低,不利于幫助農戶實現既定的生產目標。
3小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3.1前期準備
在小麥耕種的前期準備階段,為實現病蟲害的有效防治,農戶應將目光集中至農田處置和選種環(huán)節(jié)。在處理田間土壤的過程中,應合理利用各類大體量的農機設備,對農田進行深度翻耕,提升土壤蓬松度和透氣性的同時,全面殺除隱藏在土壤深層的害蟲蟲卵及幼蟲。完成小麥的收割作業(yè)后,進入寒冷的冬季前,大批量的害蟲會將蟲卵擱置在作物的秸稈中,在第二年種植作物時,便會從土壤中爬出,影響作物的穩(wěn)定生長[3]。為全面落實病蟲害的綜合治理,相關區(qū)域的農戶應在專業(yè)人士的幫助下,于小麥的收割作業(yè)結束后,使用機械裝置,將田間殘留的植株根系、雜質全面移除,并對其進行焚燒處理,抑制雜草生長。此外,還可以向土壤中施加足量的辛硫酸藥劑,實現病蟲害的有效防治,為后續(xù)的作物構建優(yōu)質的生長空間。
由于小麥的種植面積相對較大,我國南北部地區(qū)的地質結構和氣候環(huán)境也存在一定差異,因此在小麥病蟲害的防治階段,關于土壤的深翻處理,正常情況下,應控制在30厘米以內。同時,更要提升土壤表面的平整度。為降低積水問題對小麥產能造成的干擾,應優(yōu)先向農田中施加漚熟的農家有機肥。同時,還應根據小麥品種的主體特征,將相鄰植株的間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從根本上降低病蟲害問題出現的可能性。
3.2藥劑拌種
在小麥種子正式入土前,完成待種品種的挑選環(huán)節(jié)后,種植戶應采取人工的手段,移除表面存在病斑、籽粒干癟的壞種。為降低病蟲害問題出現的可能性,還應將待種種子放置在陰涼干燥的通風處,對其進行晾曬處理。同時,在清水中加入足量的化學藥劑,例如苯醚甲環(huán)唑、硅噻菌胺、吡蟲啉等,將其調配成等比例的水溶液后,將全部種子置入其中,浸種的時間應控制在24小時以內。完成上述操作后,把經過浸泡處理的種子置于陽光下暴曬,以實現殺菌消毒的目的。此外,對于存在多種病蟲害問題的區(qū)域,農戶應根據現狀,調配長效殺菌消毒藥劑,從源頭抑制病蟲害風險。
3.3施肥灌溉
在小麥的生長過程中,落實好田間管理工作也有利于降低病蟲害對作物造成的不利影響。為此,農戶不僅要全面落實土壤的深翻處理,還應向田間施加足量的肥料,為作物提供生長所需營養(yǎng)的同時,實現病蟲害的有效防治。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首先,在小麥幼苗正式出土前,應向每平米土壤中加入足量的尿素,以幫助植株提升抗病能力,減弱病蟲害問題出現的概率。在冬小麥的成長周期內,為強化植株的耐寒性,也可以向田間施加定量尿素。其次,在小麥的抽穗期內,種植戶應結合實際情況,嚴格把控農田中的水分含量。少數害蟲具備較強的趨濕性,當農田中的含水量過高時,應利用機械裝置,及時進行水分的外排處理,規(guī)避不必要的風險問題[4]。比如,在我國南部地區(qū),當梅雨期來臨時,一旦農田中的水分含量過高,便會為蟲害的肆虐提供便利。為此,農戶應采取合理的手段,確保土壤始終處于干燥狀態(tài)。最后,當小麥麥穗生成后,還應在特定的時間段,向田間澆灌足量的水分,確保植株可以從中汲取生長所需的水分子,強化作物的產能和品質。
3.4中耕除草
在小麥的生長周期內,若田間存在大量的雜草,雜草不僅會與植株搶奪成長空間,更會從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營養(yǎng)物質,影響作物的穩(wěn)定生長。為此,應采取人工的手段,將相關物質連根拔除。同時,還要借助有效的手段,實現作物的科學密植,確保作物能夠獲得足量的水分和養(yǎng)分,強化植株的抗病能力,將病蟲害防治技術應用到實處。
3.5生物防治
在小麥作物的生長過程中,容易對糧食產能產生干擾的蟲害即為黏蟲。為實現對此類蟲害的綜合治理,常用的手段是生物防治,不但能夠落實既定的生產目標,還有利于縮減不必要的成本投入。比如,對于我國南部地區(qū)而言,由于相關區(qū)域的科技水平較為發(fā)達,隨著種植技術的不斷優(yōu)化,蟲害防治的成效也愈加明顯。研究表明,黏蟲屬于季節(jié)性害蟲,隨著室外溫度的變化,此類害蟲會不斷遷移,容易對小麥質量產生干擾。正常情況下,成年黏蟲大多群居在小麥作物的枝葉上。為實現對此類害蟲的有效防治,可以將以下環(huán)節(jié)視作切入點:
其一,根據黏蟲的生物特性,向田間引入此類害蟲在自然界的敵對物種,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階段,需要重點考量引進的天敵是否可以對此類害蟲的發(fā)生產生抑制作用,規(guī)避其對農作物產生不利影響。此外,在選用此類手段時,通常還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為此,應制定全面的引進計劃,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成本消耗。其二,結合害蟲的生物特征,選用對應的防治方法。比如,玉米螟具備一定的向光性。為此,農戶可以在田間加裝適量的誘捕燈。當太陽西落后,將燈光亮度調整到合理的強度后,對此類蟲害進行全面誘殺。同時,在小麥的耕種階段,還可以借助特定的味道,應用生物防治技術。將食醋和食糖等比例混合均勻后,利用該物質的氣味,引誘害蟲并將其殺除。其三,還可以制成能夠引誘蟲害的物質,并事先將蟲害置于坑洞中,并在其附近放置火種,對其進行誘殺。根據以往的經驗分析可知,采用生物防治手段,有利于控制資金投入量。
3.6物理防治
在小麥病蟲害的防治環(huán)節(jié),物理手段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技術之一。其操作的難易程度較低,所需的成本投入也較少。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第一,由于部分害蟲具有一定的向光性,因此可以在田間放置適量的誘捕燈,在夜間開啟,能有效誘捕地老虎等害蟲[5]。第二,少數害蟲還擁有較強的喜色性,在農田中使用藍色或黃色誘蟲板,吸引飛蛾等害蟲后將其捕殺。第三,調配適量攜帶特殊氣味的物質,借助害蟲的趨味性,將相關液體均勻噴灑至農田中,這樣能有效抑制食心蟲對小麥植株產生的不利影響。種植戶在使用物理防治技術時,還需要研判病蟲害的發(fā)病期,定期查看麥田的實際情況。同時,聯合應用生物、農業(yè)和化學手段,開展病蟲害的綜合治理,以實現既定的防治目標,為后續(xù)的增產增收做好充足準備。
3.7合理施藥
在小麥病蟲害的防治過程中,時效性較高、成效較為明顯的手段即為化學防治。需要重點關注的是,使用此類技術時,極易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不利影響,還會導致大量的藥劑殘留在作物表面,威脅人體健康。為此,種植戶應借助合理的手段,對此類技術進行全面調整。
在藥劑的采購階段,應在農業(yè)專家的幫助下,與正規(guī)的生產廠商合作,選用經過藥監(jiān)局批準的合法藥劑。同時,更要優(yōu)先選用毒性較低、效果高的農藥。在施藥的過程中,應在適當的時間作業(yè),規(guī)避其對作物產生的不利影響。
當前,市面上常見的病害藥劑有百菌清、托布津、苯醚甲環(huán)唑、代森鋅、春雷霉素,蟲害藥劑有氯氰菊酯、甲氧蟲酰肼、噻嗪酮、敵百蟲、樂果制劑等。在實際的操作階段,種植戶需依次施加以上藥劑,預防病蟲害產生抗藥性,強化病蟲害的防治水平。
例如,在白粉病的防治階段,可以向清水中加入近二成的三唑酮,調配出對應的水溶液后,將其均勻噴涂在植株表面;關于赤霉病的有效防治,可以將咪鮮胺乳油和水等比例混合后,施加至農田中;為實現紅蜘蛛等病害的全面治理,應依次將阿維菌素、噠螨靈懸浮劑按照對應的比例,調配出等量的水溶液后,以噴霧的形式噴涂在植株表面。使用化學防治技術時,種植戶應始終秉承對癥下藥的理念,根據病蟲害的發(fā)展現狀,選用對應的化學制劑。
3.8農業(yè)防治
正式開展小麥的耕種作業(yè)前,農戶應結合所在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挑選具備抗病抗倒伏能力的品類,以實現病蟲害農業(yè)防治技術的有效應用。
第一,在農業(yè)領域專業(yè)人士的輔助下,選用合適的小麥種子。在此基礎上,選用對應的藥物并采取迭代耕種法,進行植株種植,從根本上強化作物的產能和品質。比如,在我國部分區(qū)域內,白粉病容易對小麥產量造成嚴重威脅。為從根本上降低風險問題出現的可能性,種植戶應選用抵抗能力較強的種子,嚴格把控耕種時間。
第二,在冬小麥的種植階段,銹病是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病害。為實現此類病害的有效防治,應適當延遲小麥的耕作時間,抑制病菌堆積至植株表面的可能性。若播種時間選擇不當,當溫度下降后,小麥植株患銹病的可能性相對較高。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可能存在作物過早衰亡的風險。為此,應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時間段進行播種作業(yè),以規(guī)避病蟲害問題。
第三,在小麥的耕種過程中,作物自身也會攜帶大量的病菌,種植戶應定期清除田間各類有害物質,確保小麥的產能始終處于合理的范圍內。播種具備較強抗病能力的植株,能夠從根本上阻礙病蟲害的生成,幫助農戶減輕壓力的同時,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消耗。為此,有關部門的科研人員應積極開展新品種的研發(fā)作業(yè),錯峰耕種各類不同的小麥。落實以上操作,不但能夠最大限度實現既定的生產目標,還會抑制病蟲害大肆傳染的可能性,減少農戶所面臨的經濟虧損。
綜上所述,在小麥的整個生長周期內,關于病蟲害的有效防治,未能準確把控治理時間,沒有選用對應的藥物,澆灌手段存在問題等,都是其中較為常見的誤區(qū)。為此,在防治病蟲害的過程中,應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使用具有指向性的藥劑。在前期的準備階段,采用藥物拌種法,提升小麥的抗病能力。這既能提升作物的產能和品質,更能幫助農民群眾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助力農業(yè)的繁榮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馬傳軍.小麥病蟲害防治的誤區(qū)與綜合防治技術研究[J].新農業(yè),2023(06):16-17.
[2]湯蕾.小麥病蟲害防治的誤區(qū)及綜合防治技術對策分析[J].種子科技,2022,40(11):88-90.
[3]胡剛領.小麥病蟲害防治誤區(qū)及綜合防治技術對策探討[J].農村實用技術,2022(05):93-94.
[4]張曉英,孫繼亮.小麥病蟲害全程綜合防治技術分析[J].智慧農業(yè)導刊,2022,2(08):58-60.
[5]辛建民.解讀小麥病蟲害防治的誤區(qū)及綜合防治技術[J].河南農業(yè),2020(17):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