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鄭苒
都說“博物館是人類文明的諾亞方舟”,它就如見證歲月變遷的“橋邊紅藥”,指引我們回顧過去、理解現(xiàn)在、看向未來。興許正因如此,各大博物館都使盡渾身解數(shù),力求讓文物從歷史中走出來,在科技中活起來。比如杭州之江文化中心,就以博物館、圖書館、“非遺”館、文學(xué)館“四館一中心”的方式火出了圈,讓“一天游歷一萬年”成為現(xiàn)實。
為了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參觀,各大博物館紛紛給自己貼上“沉浸式”“高科技”“便利”等標(biāo)簽,在“便捷”“娛樂”“欣賞”等方面不斷“升溫”。免費參觀自不必說,手機上就能一鍵規(guī)劃路線,聽語音講解;特制的展柜玻璃低反射、高透光,既符合文物保存的條件,也滿足了游客觀看的需求。走出博物館的我們,收獲的除了精美的照片,是否還有深入的思考?你是選擇如蜻蜓點水般掠過歷史長河,還是駐足欣賞某一朵浪花?
浙江文學(xué)館的結(jié)語欄上有這樣三句話:“文學(xué)是什么?文學(xué)之于當(dāng)下意味著什么?一百年后文學(xué)是何種模樣?”問得真好啊。只是,每一個來參觀的人啊,你停下來思考了嗎?你又在心底給出了答案嗎?博物館的每一個展廳、每一塊展板、每一件文物,都是無數(shù)眾生、億萬秒的結(jié)晶,都是等待你我去喚醒的沉睡的歷史。博物館,只是起點,若不由此生發(fā)思考、探究,所有的擁擠都不過是盲目向前。
隨意點開一篇博物館的評論,入目的皆是類似“體驗感強,推薦”“互動感差,避雷”的字眼。不難看出,人們?nèi)ゲ┪镳^參觀,已經(jīng)從單純地追求視覺愉悅變?yōu)樽非蠖喾N感官的刺激。最終,櫥窗里的文物、展板上的文字失去其中心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科技感爆棚的大屏燈光,美其名曰“活起來”。人們甘心做被動的接受者,過度依賴于視覺科技,而忘了來博物館的真正目的:與文物對話,與歷史交流。這種思考,應(yīng)該讓科技來激活,而不該被它代替。
靜生定,定生慧,慧生判斷力。我們永遠都不可能回到過去,但是文物上的塵土和文字能告訴我們真相。博物館擴大受眾面、激活大眾興趣的“升溫”是好事,但若是破壞了博物館安靜的思考氛圍,興許會適得其反。關(guān)注和發(fā)掘文物本身的意義,保證大眾對歷史深度探求的“恒溫”才是重中之重。
Sora模型的發(fā)布曾一度引起轟動。可以推斷,科技一定能讓人足不出戶就看到所有文物,得到所有信息。那么,博物館會就此消失嗎?我想不會。視頻通話能代替見面嗎?不能。我們與博物館的文物應(yīng)如與多年不見的老友,晤面于一室之內(nèi),我望著你布滿風(fēng)霜的臉龐,你向我傾吐千年的悲喜……面對面的交流更能讓文物在我們的頭腦中活過來。
走進博物館,我們不僅在與文物交流,也在與我們自己的內(nèi)心交流,甚至與那個與你并肩欣賞的游客交流。我們分享心得,在綿長的時間線上再拉出一道垂直的線,構(gòu)成思維的二維空間。手機導(dǎo)航和語音講解能給我們提供便利,可有時也剝奪了我們與外界互動交流的機會,影響了路線選擇,讓我們因依賴科技而喪失探索力和思考力,忽視了身邊的煙火氣、人情味以及文化美。
“我之所以堅定地相信未來,是我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她有撥開歷史風(fēng)塵的睫毛,她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标P(guān)注文物本身內(nèi)涵,營造文化氛圍,這些形式的“恒溫”才是人類情感和文明“升溫”的必需,它不是浮躁所能代替的。欣賞古風(fēng)剪影后,不單追國潮;體驗“非遺”手藝后,可以深入了解。
歷史的車輪邁入現(xiàn)代發(fā)展的軌道,讓我們帶著文物留存下的記憶與文化的“無形遺產(chǎn)”,書寫多元文化的浪漫傳奇,貫通五千年的華夏文明,通過歷久彌新的積淀、守正創(chuàng)新的傳承,綻放出日新月異的無窮魅力。
所有古典的事物,第一次相遇都是重逢,每一次又都是第一次。讓文物保持“恒溫”,讓它們保留歷史原來的溫度。
指導(dǎo)教師:晏? ? 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