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了解關于難溶電解質在水中可能存在的沉淀溶解平衡,并根據實際情況加以概括。
2.能夠精準地對沉淀溶解平衡進行描述,掌握溶度積的定義、表達式,明確溶度積的作用。
3.在沉淀溶解及生成、轉化中從平衡移動視角對其分析,獲得實驗結論,用所學的知識去解釋相關現象、規(guī)律。
二、教學方法
本節(jié)課主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應用與實驗論證為主,在教學方法上采用概念講解、實驗論證、小組學習、合作探究及多媒體展示。概念講解是對沉淀溶解平衡的相關原理與知識重點進行講述,不可過于頻繁,要提煉重點、抓住要點,著重提升學生對原理的理解。實驗論證是組織開展關于沉淀溶解平衡的實踐活動,并通過實驗的方式論證理論及原理,讓學生更為直觀地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變化規(guī)律。小組學習是在完成原理講解、實驗論證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小組內部討論,并與老師進行問題溝通、交流探索,搭建良好的互動學習環(huán)境。合作探究是小組學習活動開展的過程,主要以發(fā)現問題、探索問題、處理問題為主。多媒體展示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應用多媒體技術,以動畫、影像的方式直觀立體地展示知識內容、實驗成果,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
三、教學工具
本次教學工具主要包括試劑、儀器及實驗用品,具體有:飽和食鹽水、濃鹽酸、試管、滴管、多媒體設備。
四、教學過程
教師引入話題,激發(fā)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同學們,很高興與大家一起開展學習活動,讓我們一同去探究‘沉淀溶解平衡這個有趣的問題吧!同學們,你們是不是經常出去旅游?你們也會沉醉在祖國秀美的名山大川及大自然為我們呈現的諸多的奇異風景、壯麗景觀中嗎?大家想過奇形怪狀的溶洞是怎么產生的嗎?石灰石巖層經過成千上萬年的歲月侵蝕會產生何種變化嗎?你們知道蛀牙是怎樣形成的嗎?這些都可以通過今天‘沉淀溶解平衡的學習得到答案?!?/p>
教師完成開場白后,利用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如溶洞形成的圖片、蛀牙圖片等。
教師可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思考,引導學生進入課堂探索氛圍中。如提出問題1:NaCl溶液中加入NaCl固體,NaCl固體會繼續(xù)溶解嗎?
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后,明確可能出現的兩種情況:(1)當溶液不能達到飽和時,固體是否會持續(xù)性溶解。(2)當溶液達到飽和狀態(tài)后能否繼續(xù)溶解。
根據學生的思考及討論結果,教師可提出相關的質疑,即問題2:固體一旦處于飽和狀態(tài)下,真的就不能持續(xù)溶解了嗎?
教師繼續(xù)展示圖片,在飽和的食鹽水當中放入形狀不規(guī)則的NaCl固體,經過一個晝夜之后,出現的情況是NaCl固體又變得具有規(guī)則外形,但固體質量沒有產生變化,據此你得到什么信息,獲得何種啟發(fā)?
教師繼續(xù)對學生進行提示:“針對固定形態(tài)的積木,我們如何將其改變?同學們好好想一想要用何種方式(可以用拆、拼的方式)?!?/p>
學生此時思考的是:在溶解與結晶的過程中,固體質量不變則充分表明這兩個過程的速率是相同的。
最終教師加以總結,我們可以用NaCl(s)?葑Na+(aq)+Cl-(aq)表示。
此時教師提出問題3:NaCl可否與鹽酸發(fā)生反應?如果將濃鹽酸加入NaCl溶液當中會出現何種情況?
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實驗,實驗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流程規(guī)范、方法正確。(學生在飽和的NaCl溶液中滴加少量的濃鹽酸。)
此時,觀察實驗現象,學生發(fā)現實驗中有更多的白色沉淀出現。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猜一猜白色沉淀的物質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會出現白色沉淀情況?”(教師可在此時提醒學生,讓其聯想到問題1)。學生分組討論,分析得出白色沉淀物為NaCl。
主要原因是:NaCl(s)?葑Na+(aq)+Cl-(aq)。在滴加濃鹽酸后發(fā)現C(Cl-)出現明顯的增大,此時溶解平衡逆向移動,于是產生更多的NaCl固體。
教師:我們通過實驗發(fā)現,在可溶的電解質溶液中會出現溶解平衡,較難溶的電解質在水中會出現溶解平衡嗎?如果有或會出現溶解平衡,則要如何表示呢?
之后教師提問:“同學們,我們現在該如何開展實驗驗證?提出的預測真的成立嗎?”
學生思考,并在小組內部進行討論,然后統一回答。
教師讓學生在教材中尋找答案:“同學們想一想產生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p>
學生觀察教材中的圖,并進行思考。
教師最后總結:“通過事實與實驗表明,難溶物質也會在水中發(fā)生溶解,在其飽和溶液中也同樣會出現溶解平衡?!?/p>
教師通過多媒體以動畫形式展示AgCl的溶解全過程。
學生分析:主要從兩方面入手:第一,少量的Ag+與Cl-脫離AgCl表面進入水中;第二,溶液中Ag+與Cl-又結合生成AgCl而回到的表面。該分析環(huán)節(jié)完整呈現了沉淀溶解與產生的過程。
此時,當沉淀溶解的速率與沉淀生成的速率相等時,即可形成AgCl的飽和溶液,達到一種平衡狀態(tài),將其稱為“沉淀溶解平衡”。
問題總結與解答:
分析影響溶解平衡的主要因素,教師提問:“應該從哪幾個方面去分析?”
多媒體顯示:
內因:電解質本身的性質。第一,絕對不溶的電解質是沒有的。第二,同是難溶電解質,溶解度差別也很大。第三,易溶電解質做溶質時只要是飽和溶液也可能存在溶解平衡。
教師講解外因:通常我們講的外因包括濃度、溫度、壓強等。對于溶解平衡來說,在溶液中進行時,可忽略壓強的影響。下面請同學們考慮濃度,如加水、增大相同離子濃度、溫度對溶解平衡分別有什么影響?
學生思考回答:
濃度:(1)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動。(2)增大相同離子濃度。
溫度:升溫,多數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動。
遷移應用:分析溶洞的形成、齲齒和含氟牙膏。
(1)鈣、磷在骨骼、牙齒中的存在形式:Ca5(PO4)3OH。
(2)吃糖為何會出現齲齒?提示:糖在酶的作用下產生了一種有機弱酸。
(3)含氟牙膏的使用。
氟磷灰石更能抵抗酸的侵蝕,使牙齒更加堅固。
五、教學評賞
本次教學采用師生互動、多媒體應用及實驗論證的方式,旨在提升學生對“沉淀溶解平衡”的深入理解,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實驗過程與其在生活生產中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在教學中教師以輕松、有趣的互動方式,與學生溝通交流,從大自然、生活實踐的角度出發(fā),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探索欲望。學生在課堂上與教師進行互動,生生之間也能形成較好的合作氛圍,小組內部討論暢所欲言,學生自主性得到明顯體現。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如多媒體教學法、問題驅動教學法、小組合作教學法等。課堂整體節(jié)奏較好,實驗環(huán)節(jié)與過程豐富且趣味性強。學生在完成實驗論證后,教師利用多媒體開展總結分析,加深學生對“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掌握。最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教師發(fā)揮其主導性、引領性,并將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與表示式進行了實驗論證,學生不再以單一的算式或概念作為知識加以掌握,而是以更直觀的實驗現象、規(guī)律及反應情況為其學習驅動力,促使其系統、全面地掌握專業(yè)知識。
六、教學啟示
(一)明確教學方法及創(chuàng)新方向
在“沉淀溶解平衡”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明確了教學方法及創(chuàng)新方向,這是教學中關鍵的一步。教師所選用的教學方法必須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沉淀溶解平衡”的教學內容,并與學生進行課堂教學互通。傳統的教學模式往往顯得生硬、僵化,而融入信息技術則能讓教學過程變得靈活、生動。例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演示教學、微課錄制以及進行混合教學等,實現線上教學與線下互動的有機結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可將“沉淀溶解平衡”的相關知識點通過動畫展示、數據對比以及形態(tài)變化等形式進行直觀生動的呈現,并借助黑板對概念與重點內容進行精準解讀,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要點。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平臺,開展問題設計、問題分析等活動,這是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有助于鼓勵學生圍繞“沉淀溶解平衡”相關內容,自主提出問題并嘗試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探究和解答。教師則可以在課堂上留出時間,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問題設計和探究過程,并就問題的提出、解決方案等方面展開討論和互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因此應轉向啟發(fā)式、探究式、參與式等教學模式。在“沉淀溶解平衡”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鑒這些模式的優(yōu)點,設置一些小型探究項目或實驗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親自動手,通過實踐探索知識的奧秘。教師也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在“沉淀溶解平衡”的教學中設計出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情境,將抽象的知識點融入具體的場景中,使學生能夠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下理解和吸收新知識。情境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場景,也可以是虛構的職業(yè)場景,關鍵在于讓學生感受到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目的性。
(二)豐富“沉淀溶解平衡”內容的趣味性,以多元化的形式予以課堂延伸
教師可通過微課形式,利用微課的短小、精干的優(yōu)勢,讓學生快速地掌握重難點。如通過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讓學生融入“沉淀溶解平衡”知識的情境當中。教師可圍繞“沉淀溶解平衡”設計相關的趣味問題,通過任務或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其中,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習質量至關重要。教師也可通過分層教學法掌握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與動態(tài),了解不同學生對“沉淀溶解平衡”知識的理解程度,包括概念理解、解題思路、解題能力、規(guī)律變化及實踐應用能力等,可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
(三)消除學生學習“沉淀溶解平衡”的畏難心理
在“沉淀溶解平衡”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畏難”心理表現嚴重,缺乏學習的信心與動力,這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及效率。教師的教學僅停留在“沉淀溶解平衡”知識的表層,不能將知識講深、講透,更不能使學生真正地理解知識,進而影響學生學以致用。教師也缺乏情境化教學模式的構建,不能實現知識與生活實踐間的關聯,影響學生在“知識—情境—知識”的“拆解”與“還原”中提升思維能力,更不能讓學生從“解題”升華為“解決問題”。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以上問題,并積極改進教學方法,以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深圳科學高中)
編輯:張俐麗
作者簡介:王慶華(1968—),男,漢族,安徽太湖人,本科,副高,研究方向:高考化學研究、高中化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