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無意中問到老師喜歡什么樣的孩子,居然聽到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聽話的孩子。我非常吃驚,他們只有五六歲,是從哪里得來的這個判斷?
“哪個孩子不聽話”“某某最聽話”“他是個聽話的好孩子”,這樣的話我從不會在班里講。因為我知道,但凡被套上“聽話”這頂帽子,孩子就會失去自我。為了得到老師的喜愛和認可,他們會在一次次的聽話中,逐漸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法國哲學家帕斯卡說“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沒有思想,你就是一根脆弱的葦草,一折就斷。
那天看電影《伯德小姐》,鏡頭最初是母女倆面對面睡,非常溫馨和諧的畫面;接著鏡頭切換,媽媽開車,母女倆為申請大學的事爭論,彼此之間的語言開始出現攻擊性;接下來女兒克里斯汀在極度憤怒的情況下,竟然打開車門直接跳了下去,伴隨剎車聲,鏡頭戛然而止;再看到克里斯汀就是綁著繃帶出現的場景。
看到這里,真是倒抽一口涼氣。
導演是為了充分彰顯青春期的反叛,用這樣一種極具破壞性的方式展示親子相處的矛盾,還是這根本就是現實的真實寫照?我不清楚。只是這部電影真是恰到好處地慰藉了我這個更年期媽媽焦灼又痛苦的心。
跟克里斯汀相比,我女兒小舟簡直太溫和了,她最多眼神上“殺一殺”,或者用一種義正詞嚴的方式對我說:請你,不要,干涉,我。
回想起那年暑假,在面臨女兒是否出國讀書這件事上,家里出現了分歧。我支持,孩子爸爸反對,且強烈反對。某天晚上,一家吃過晚飯,小舟制止了我們的忙碌。她說,大家把事先放一放,我們來好好談一談。她爸臉色很難看,小舟毫不介意,看著她爸,緩緩開口:“爸爸,你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反對,你說出來,讓我聽聽是否有道理?!边@是父女倆第一次正兒八經地對談,也是兩個平等的人在交流。我坐在女兒對面,看著她。就在那一刻,我突然覺得所有曾經在她面前的糾結、煩惱都是值得的。如果說我是她走向獨立的陪練,那么今天她跟她爸談論的過程就是她展現力量的一次實戰(zhàn)。
從小到大,當小舟表現出她的不服從和自作主張時,我常常會糾結這樣到底好不好。可隨著她漸漸長大,我逐漸打消了顧慮。
她的獨立性越來越強,對事物有分析有判斷,每當我遇上煩惱,都會想聽聽她的意見。小舟無論多忙,都會放下作業(yè),像朋友一樣,幫我排憂解難。
若以愛和尊重為基礎,各自都有表達和釋放的空間,親子關系就會健康發(fā)展。我們彼此都不生活在對方的情感裹挾里,誰也不需要委曲求全、忍辱負重。
后來,小舟去了加拿大讀書。讀書期間,她遇到很多困難,從不向我們哭訴,自己想辦法解決。留學一年后,她從加拿大回國休假,我簡直不認識自己的孩子。我以為分別了整整一年,母女之間應該非常親熱,誰知,她并沒有呈現出對父母的特別依戀,擁抱她時,我能感覺到她的背挺得那么獨立而冷靜。面對面坐著,她用平靜的語氣說道:“我已經過了十八歲,從現在起,你再也不能像對待小孩一樣對我了,咱倆就是平等的大人……”
但也還是她,前不久實習第一次拿到錢,區(qū)區(qū)一點錢,她用了其中一多半給我和她爸爸各買了一件禮物。收到禮物的那一剎,我的眼淚都要出來了。
力量是什么?小雞出生須得啄破了蛋殼。打碎才能重建,孩子在反對你的時候,就是他構建自我的時候。非常慶幸,從小到大,我們對小舟盡管有些專制,但沒有一制到底;當她向我們說出“請你不要干涉我”時,我們明白,她是獨立的個體,我們無權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她;她的不聽話正是內心的力量在釋放。
回到文章開頭,我問孩子們,為什么說老師喜歡聽話的孩子?他們答:爸爸媽媽說的,奶奶說的,外婆說的。
哦,這是個誤會,老師喜歡每一個孩子。成長的力量就是從不聽話開始迸發(fā)的,你們都是獨立的、有思想的個體,去思考、去成長,去迸發(fā)力量吧。
(作者系江蘇省啟東市和睦幼兒園教師)
編輯"東籬"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