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涵
摘 要:在視覺文化背景下,文博展覽中的視覺傳播活動不再局限于用常規(guī)文字與實物傳遞信息,而是傾向于融合更多展陳類型和象征性符號。這種融合豐富了視覺傳播手段,促進了展覽信息的傳遞,能夠使觀眾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展覽內容。本文以2022年上海博物館“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朝文明展”為例,分析了展覽中視覺傳播設計的創(chuàng)新之處,旨在為未來博物館展覽的視覺傳播設計提供參考和啟示。
關鍵詞:視覺傳播;文博展覽;可視化;“宅茲中國”;展覽敘事
中圖分類號:G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4)06-0106-06
一、引 言
展覽多以時間為線索,旨在引領觀眾循序漸進地穿越時空,感受歷史與文化的演變。然而,真正的觀展體驗并非是被動接收知識的過程,而是與展品進行深度對話,在觀展中反思,領會展品的魅力和時代文化的內涵。
我們正處于講好中國故事、展示文化遺產(chǎn)的繁榮時期,國家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并通過開設各類展覽,讓公眾得以近距離感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魅力。國務院關于文物工作和文物保護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指出,截至2021年8月,中央財政已累計撥款570億元用于國家文物保護,其中278億元用于資助博物館和紀念館的免費開放[1]。2023年,中國國家博物館“不斷提高文物保護水平,完成文物評估3142件(套)、保護修復和養(yǎng)護492件(套)、復制傳拓145件(套)、文物分析檢測321件(套),完成文物三維數(shù)據(jù)采集1355件、文物二維高清影像采集4564件(15390張)以及16個展覽數(shù)據(jù)采集?!盵2]
“宅茲中國”展覽榮獲2022年度上海市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推介,該展覽將抽象的信息內容進行了可視化設計,使原本通過閱讀文字而獲取的文化信息轉變?yōu)榫呦笮问?,引導觀眾的關注點轉向精神內涵。
二、“宅茲中國”展覽中的傳統(tǒng)傳播途徑
(一)空間劃分
“宅茲中國”展覽作為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首展,以夏、商、周三朝文明為主題,按照文物所屬的朝代依次陳列。同時,在不同朝代的分區(qū)中,將不同遺址出土的文物進行分組展示,形成信息群落(如圖1)。
(二)分層級展標展示
展覽中每一展區(qū)都以展標顏色為主題色。一級展標即每個展區(qū)的大標題(如圖2);二級展標是圖文展版,通過文字與圖畫闡釋文物信息(如圖3);三級展標即文物說明牌,介紹文物的基本信息,并附有文物的專屬二維碼,供觀眾掃碼了解(如圖4)。
三、“宅茲中國”展覽中的知識可視化
(一)展覽中的視覺表征
1.展覽標題字設計
“視覺表征是知識可視化的基本元素與手段?!盵3]“宅茲中國”展覽的標題字提取夏、商、周三朝青銅器表面的龍紋、獸面紋、鳳鳥紋等紋樣進行字體設計(如圖5)。按照皮爾斯對符號的分類,“宅茲中國”展覽標題字屬于象征符號,其圖形表面是由紋樣組成的文字,指代由夏朝開始的中華文明,以此將歷史文化轉化為可視化信息。觀眾在看到展覽標題時,無論是根據(jù)自身的學習經(jīng)驗來理解,還是借助導覽冊進行理解,都會與信息的生產(chǎn)者產(chǎn)生文化交流。
2.展廳內的色彩分區(qū)
“宅茲中國”展覽為了完整地呈現(xiàn)中華文明的發(fā)展歷程,將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五行五色”融入展廳,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文化和含義,以色彩為媒介進行文化傳播。從黃帝時期開始,序廳處為黃色,夏朝展區(qū)為青色,商朝展區(qū)為白色,周朝展區(qū)為赤色,秦朝展區(qū)為黑色,至此展廳結束。同時,由于秦朝最終統(tǒng)一中國,所以尾廳展出了一件秦朝的青銅器“商鞅方升”,預示著夏、商、周三朝統(tǒng)治的結束,秦大一統(tǒng)時代的開啟。在“宅茲中國”展覽的視覺傳播過程中,傳播者對所要表達的歷史信息進行編碼,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在觀展過程中以自己的認知經(jīng)驗進行信息解讀。此外,傳播者含蓄地引導觀眾對信息進行解碼,實現(xiàn)意義共享。
(二)從圖像中獲取信息
1.展覽平面分區(qū)
合理的人流動線能幫助展覽進行故事敘述,促成展覽信息的成功傳遞?!罢澲袊闭褂[采用了一種曲折的人流動線來優(yōu)化展廳布局,觀眾沿著逆時針的曲折路徑在不同的展區(qū)之間穿梭。同時,在展廳的平面圖上,觀眾能清楚地看到每個朝代展區(qū)的分布和區(qū)域大?。ㄈ鐖D6)。
2.文物陳列
(1)單元陳列
設計師根據(jù)策展人的要求,按照夏、商、周的順序,依次對文物進行單元陳列。對于底部或側邊有可展示的文物,“宅茲中國”展覽利用鏡子的折射,使觀眾能看到文物底部與側邊的細節(jié)(如圖7-8)。
燈光設計是輔助文物陳列的一種手段。上海博物館是利用人工光進行照明,聚焦展品,襯托展品,并且在光源上方添加了一層磨砂亞克力板,使燈光均勻地照射在文物上,避免眩光或曝光問題。
展廳中的獨立展柜根據(jù)相應文物的重量和體積進行定制(如圖9-10)。對于一些質量較大的展品,展柜底部還添加了物體支撐(如圖11),防止展品過重導致展臺板面斷裂。同時,獨立展柜中的展品高度設置在1.3米至1.6米之間,其中一些大體積青銅器的內部刻有銘文,為了讓觀眾更清晰地觀賞歷史印記,該類青銅器的高度設置在1.35米至1.45米之間,觀眾低頭便能一覽器內完整景象(如圖12)。
(2)可視化陳列
可視化陳列是“宅茲中國”展覽的創(chuàng)新點之一。文化信息可視化的實現(xiàn)不僅涵蓋了將知識表達為外在形式的過程,還包括對知識意義的內在理解,這些過程都需要視覺感知的參與。
“視覺傳播中,圖像符號比文字符號更深入人心的原因是圖像符號的自然化。圖像符號具有再現(xiàn)事物的特性,這一點是語言符號所不具備的?!盵4]人類的視覺感知具備一種能力,通過補全不完整的信息來構建對世界的理解和認知。這種能力使人們在面對不完整信息時會努力填補缺失的部分,從而使其形成一個完整且有意義的形象或概念。考古工作者在進行挖掘時,部分文物僅存殘片,為了讓觀眾清晰地了解這些文物的原貌、功能和遺留殘片的位置,“宅茲中國”展覽采用了可視化陳列的方法進行1:1“復原”工作,將原本的文物形態(tài)進行抽象與概括,并用亞克力材料對文物進行還原,將出土的碎片和部件安放在文物的原始部位(如圖13-16),觀眾利用個人的視覺經(jīng)驗將文物碎片整合為完整圖像,從整體來理解圖像,有效解讀了殘片所包含的歷史文化信息。
3.展廳中的地圖設計
制作展廳地圖需要專業(yè)人員進行審核,反復考證,符合科學事實。觀眾對圖像的認知能力不同,有的能通過較多途徑理解信息,有的是從外在形式出發(fā)解讀視覺信息[5]。因此,信息可視化設計者要根據(jù)不同觀眾的需求進行信息分析、梳理敘事邏輯,從而實現(xiàn)信息的有效傳播[6]。知識可視化不是對知識的簡單復制與再現(xiàn),而是對知識內容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引用?!罢澲袊闭褂[的設計師充分考慮了多種因素,采用軟塑塞材質替代傳統(tǒng)的沙盤模型,繪制出一幅等高線地圖,凸顯了河南夏、商、周遺址的重要信息(如圖17)。地圖中的另一個設計亮點是利用“電子圓點”直觀地傳達了河南地區(qū)夏、商、周三朝遺址群。同時,設計師巧妙地將地理信息與河南遺址群資料進行結合,轉換成觀眾能快速理解的視覺傳播語言,便于觀眾了解歷史信息。
此外,觀眾對視覺信息的敏感促使傳播者在設計的過程中更加嚴謹,積極塑造一種良性的傳播模式?!罢澲袊闭褂[在地圖模型旁的展墻上,陳列了一幅經(jīng)過仔細考證的“河南重要文化古跡分布圖”(如圖18),確保地圖模型充分傳達信息,這體現(xiàn)了文博展覽的嚴謹性。
4.說明牌設計
圖像通過邏輯順序相互銜接,形成連貫的敘事結構;故事的內容結構則依據(jù)腳本構建,并通過圖像符號的象征意義以及圖像之間的聯(lián)系產(chǎn)生新含義,共同傳達故事[5]?!罢澲袊闭箯d中除了平面分布圖反映出“五行五色”之外,每部分的一級展標(圖19-20)、二級展標、圖文展版以及展品說明牌都是該展區(qū)的主題色(圖21-22)。
文物說明牌的色彩排列順序是基于展覽歷史故事的時間順序而定。赤色象征著周朝,白色象征著商朝。在周朝的赤色展區(qū)中,出現(xiàn)了白色的說明牌(如圖23),這是因為在周朝的墓葬中出土了商朝的陪葬玉器。為了防止觀眾因觀展疲勞而忽略重要信息,“宅茲中國”展覽的設計師特意使用顏色作為快速識別展品朝代的輔助手段,確保觀眾在快速瀏覽時也能準確識別出展品的背景年代。
(三)展覽中的視覺修辭
1.序廳的設計
在序廳的入口處,左邊墻面是展覽的總序與致辭,右邊墻面展示了三件夏、商、周時期最具代表性的青銅器,幫助觀眾在參觀前對青銅鼎的發(fā)展有大致的了解(如圖24-25)。按照觀展順序,靠近入口處為夏朝,往內依次為商朝、周朝。第一件文物是夏朝的“青銅鼎”(即“網(wǎng)格紋鼎”),第二件是商朝的“婦好鼎”,第三件是周朝的“嵌金銀團花紋帶流鼎”。三個時期的文物說明牌都遵循了夏青、商白、周赤的“五色”理念(如圖26)。每一件鼎與對應的說明牌為一組視覺元素,形成視覺修辭。這樣的組合擁有敘事與表達觀點的能力,激發(fā)觀眾聯(lián)想,向觀眾闡釋我國的青銅文明。
2.展廳內的材質運用
視覺修辭有很多表達方式,比如,都蘭德提出的視覺隱喻,將表現(xiàn)形式不同但具有共性的事物建立一種聯(lián)系,可互相比照、互相指代。“宅茲中國”展覽利用這一方法,從主題墻到尾廳的立面材質,皆選用黃土肌理(如圖24、圖27),形成視覺統(tǒng)一,觀眾觸摸立面時能夠感受到真實的黃土質感。此外,序廳前言立面上的黃土做了細節(jié)變化,用顏色的漸變代表土質分層,表現(xiàn)出土文物的年代感(如圖28)。
除黃士材質外,展廳還運用輕盈材質進行裝飾,單元與單元之間以透明網(wǎng)紗簾作為隔斷(如圖29),并在網(wǎng)紗簾頂部增加了一圈燈帶,燈帶柔和的光線與網(wǎng)紗簾的細膩紋理結合,為展覽空間增加了視覺景深和層次感。這種視覺修辭為觀眾帶來了良好的觀賞體驗,使展覽空間更具吸引力。
(四)展覽中的數(shù)字媒體傳播
隨著科技的進步,大眾對視覺信息獲取方式產(chǎn)生了新的期待?!罢澲袊闭褂[除了線下展外,還打造了數(shù)字媒體展(如圖30-31),觀眾可掃描二維碼進行游戲答題,答對題目則有機會參與上海博物館的抽獎。這種方式不僅有助于觀眾鞏固觀展學到的知識,也提高了觀眾參與展覽的主動性,形成了良性循環(huán)。
四、結 語
展覽敘事具有強烈的目的性與情感性,不是單向、孤立地表達,而是傳者與受眾進行交流的傳播行為。在視覺文化環(huán)境中,文博展覽通過多樣的視覺傳播手段,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行可視化呈現(xiàn),不僅帶給他們視覺上的享受,更深入觸動思維,增強其文化認同感。
參考文獻:
[1] 李群.國務院關于文物工作和文物保護法實施情況的報告———2021年8月18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上[J].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2021(6):1222-1228.
[2] 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數(shù)據(jù)報告(2023年度)[EB/OL].https://www.chnmuseum.cn/gbgg/20 2401/t20240122_265842.shtml,2024-1-22.
[3] 國玉霞,顏士剛.論視覺傳播視野下的知識可視化過程[J].電化教育研究,2016(3):20-25+33.
[4] 張靜.論羅蘭·巴特符號學與視覺傳播理論[J].人文雜志,2013(9):70-74.
[5] 任悅.視覺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58.
[6] 趙之昱.敘事視角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信息可視化研究[J].絲網(wǎng)印刷,2022(24):49-55.
[責任編輯:宋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