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征和
說起沙漠,我們眼前呈現的景象一定是瀚海闌干、黃沙漫漫、熱浪滾滾、寸草不生……可在大千世界里,有一片沙漠,竟然有魚兒在那游。不信?有自然生態(tài)紀錄片《歡迎來地球》為證。
在紀錄片《歡迎來地球》中,魚在沙漠里游的場景是真實拍攝的,拍攝地是巴西東北部的千湖沙漠。千湖沙漠占地面積1 550平方千米,緊鄰大西洋,海岸線50千米,地形平坦,地勢較低,每年的降水量多達1 600毫米,大約是撒哈拉沙漠的300倍。在如此多的雨水滋潤之下,怎么會出現沙漠呢?這是因為此地毗鄰赤道,雨季一過,旱季到來,水蒸發(fā)迅速,水面下降快,所以形成了一半火焰一半海水的獨特風景。
當雨季來臨時,千湖沙漠的地形、地勢決定了雨水只能在沙丘之間的谷地逗留,形成無數的湖泊,有些湖泊還會與大西洋相連。若從空中俯瞰,廣袤的沙漠與清澈的湖水相映成趣。而到了旱季,在熱浪炙烤之下,湖水很快見底,重新變成一片荒漠,這是千湖沙漠的由來。
在千湖沙漠,旱季燒烤,雨季看海,周而復始地切換:一面看“窮荒絕漠鳥不飛”的荒蕪,一面欣賞“水光瀲滟晴方好”的生機。
千湖沙漠周邊有多條河流,當雨季來到的時候,河中某些生物會隨河水游到沙漠中的湖泊,沙漠便有了生命的律動。不過,在這里生存下來的魚都有一套看家本領。
在千湖沙漠中,有一種會爬行的鲇魚,叫作濱岸護胸鲇。它有一個更豪氣的名字——利托拉戰(zhàn)車鼠。如果你對它還不熟悉,就想想水族館中常見的清道夫——下口鲇,這是它同一家族的另外一個物種。都說魚兒離不開水,但像下口鲇、濱岸護胸鲇這類鲇魚的神奇之處在于,它們一反常態(tài),可以離開水,在陸地上呼吸和爬行。它們上岸后,通過嘴巴吸入空氣,用布滿微血管的腸道進行氣體交換,剩余的氣體從肛門排出,這種呼吸方式類似最原始的肺系統。在南美洲,很多類鲇魚具有這樣的特性。雨季時,它們以其他水生動物為食;旱季時,它們爬上岸,以陸上昆蟲果腹。
相對而言,狼魚離水后的陸上功夫非常厲害。狼魚有著鋒利的牙齒,性情兇猛,是千湖沙漠里的頂級獵食者。它經常在湖邊靜守,然后張開大口偷襲,那些前來飲水解渴的鳥、鼠總是成為它的食物。
與護胸鲇一樣,狼魚也有包括腸胃及皮膚的輔助呼吸器官,同樣可以在沙地上呼吸和爬行,但它的適應能力更強。一般當旱季來臨時,湖泊大多會消失,所以大多數魚類會命喪沙漠,縱使算得上厲害的護胸鲇,如果沒有及時找到下一個水鄉(xiāng),它也是經不起離開水的考驗的。狼魚只要找到稍微濕潤的地方,便可以找個地縫鉆下去,開始休眠,直到來年的雨季到來。
有魚在,便有漁夫在。千湖沙漠中生活著一部分居民,他們平時以種植農作物和飼養(yǎng)家畜為生,而到了雨季,他們就會搖身一變,成為漁民,撒網湖中,把捕獲的鮮魚拿去市場賣,或是加工后自己留著享用。有時,漁民在旱季也不會失業(yè),他們會跟著特定魚類的陸上行蹤,找到它們的下一個水鄉(xiāng),繼續(xù)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