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少了你的餐桌》中有這樣一句話:“年過60后,不論吃什么都會想起從前……如今我由衷地認為,食物就是回憶?!弊鳛椤?5后”,我對這句話頗有同感。
在我的童年時,市場上食材貧乏,還要憑券排隊才能買到。每年,時鮮貨上市就那么幾天,一旦錯過了,就只能等待下一年。因此,不時不食不是矯情,而是有心無力。
蠶豆、莧菜、蒜苗并稱“立夏三鮮”。對于江浙地區(qū)的人家來說,沒有蠶豆的童年是不完整的。汪曾祺曾這樣評價:“蠶豆是很好吃的東西,可以當(dāng)菜,也可以當(dāng)零食。各種做法,都好吃。”
太湖平原的莊稼一年兩熟,一季水稻,一季油菜或小麥,農(nóng)田幾乎沒有空閑的時候,肥力甚是緊張。早年間,化肥稀缺,除了施農(nóng)家肥外,精明的農(nóng)人在田埂邊種上蠶豆,因為蠶豆根瘤可以固氮,幫助土壤保持肥力。
春夏之交,蠶寶寶上山吐絲結(jié)繭之時,也是蠶豆上市之際,這會兒的蠶豆最是嫩糯可口。好的食材都是分秒必爭的,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寫道:“新蠶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隨采隨食方佳?!毙Q豆最簡單也是最好的吃法,莫過于用新上市的菜籽油清炒新上市的嫩蠶豆,翻炒煸透,撒上鹽和蔥花,薄油明亮,碧綠生青,不但看上去賞心悅目,而且吃起來酥糯回甘。
在沒有冷鏈和電商的年代,本地嫩蠶豆頂多10天就下市了,完全成熟的老蠶豆口感稍弱了點,但在餐桌上總能找到一席之地,有時還是尷尬時段的救命稻草。滬寧線上,夏季高溫,大棚技術(shù)尚未普及前,三伏天田里的菜秧子長不出來,要是再來一場臺風(fēng),風(fēng)雨交加折騰幾天,市場上的蔬菜全部斷檔。三天不吃青,眼睛冒金星。該輪到豆芽和回芽豆(發(fā)芽豆)挑大梁了。
老蠶豆富含蛋白質(zhì),孵出芽后分解出呈鮮物質(zhì),還會生成維生素,營養(yǎng)更加均衡。備荒時期,孵豆芽和回芽豆是老百姓的一項基本生活技能,雖然不難,但要孵好并非易事。葉靈鳳在《蠶豆食譜》中寫道:“將蠶豆干浸水,使其發(fā)芽,然后再煮了吃,稱為‘發(fā)芽豆。這是江浙地區(qū)的家常食譜。不要小看這一樣菜,我認為‘發(fā)芽這手續(xù)是極為重要的。最初發(fā)明這道菜的人,一定是天才。因為經(jīng)過這手續(xù),蠶豆的滋味和營養(yǎng)價值都提高了?!?/p>
先將老蠶豆在溫水中浸泡,豆殼慢慢起皺后置于竹淘籮上,蒙上毛巾,氣溫低于20℃時,每天淋一次水;氣溫高于20℃時,早晚各淋一次水。只需過上3~4天,蠶豆逐漸隆起張開,從豆殼里鉆出白白嫩嫩的芽胚,芽胚長到1厘米多長即可收獲。在此之前,切記不能掀開毛巾,不然回芽豆見了光,就會發(fā)育不良,芽胚發(fā)紅,口感變苦。有經(jīng)驗的人可以將500克蠶豆孵出2 500~3 000克回芽豆,這些回芽豆體積膨脹,能夠裝上滿滿2飯碗。
烹飪回芽豆的方法也簡單,最常見的是與咸菜一起燜煮,出鍋后拌上茴香、醬油、鹽、糖。還有一種燒法是,用菜籽油滑鍋,回芽豆下鍋翻炒,加水煮沸,再倒入醬油、鹽、糖,加蓋燜煮至酥爛即成?;匮慷官|(zhì)地酥糯起沙感,鮮味清口而不膩,自得其樂的上海人將回芽豆戲稱為“獨腳蟹”。
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七夕》中將孵芽稱為“種生”,以種生來迎接重生,何嘗不是一種美好的儀式。這一把白白嫩嫩的回芽豆驚艷了時光,溫柔了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