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正庸
浮光掠影的小棲,終走不進鳳凰的山水里,山水的古城里,古城的深巷里,深巷的舊事里。終是過客,不是歸人。
1
我到時,已是傍晚。古城不大,我下了車,尋了大致方向,選條小巷,一頭扎進去。
車水馬龍的喧囂滯于巷口,林立高樓的炫目也遮于屋檐,我的腳步自然緩了。粗略打磨的青石板,質(zhì)素、厚實,正緩緩吐著白日里蘊的熱氣。晚風遠遠地從墻瓦掩著、藏著的沱江邊的巷的那端拂來,對于盛夏而言,已有微涼。
2
我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找著了訂的民宿,老板頗為親切。與之閑聊一二,我放下行李,稍事休整,便踏上古城里四通八達的青石板路,去會沱江夜景。
我的眼前兀地開闊起來,水聲隱約可聞。暮色漸濃,燈火初上,墨色江水倒映“水中的吊腳樓”,平添了幾筆色彩。燈多是霓虹燈,少了些古樸味道,好在并未扎滿兩岸,保留了夜的基調(diào)。
此時,游人從巷里涌出,擁到江岸。有興致的,到小店里租套衣裳,化上淡妝,慢慢搖到江邊去,于是我滿眼都是“阿妹”“阿哥”。銀飾是要有的,不然少了些窸窣聲響,自是減了幾分意趣。再看,青色的布料,衣襟袖口繁復的花紋,我推知大抵是苗服,不過版式上應算不得傳統(tǒng)。除開服飾店之外,小道一旁多是些小吃店,照顧大眾口味,少了些當?shù)靥厣?/p>
3
小道的另一旁則是城墻,我這才發(fā)覺自己已身處城墻之上。多半因為岸邊的地勢,加之城墻并不太高,我先前并未察覺。我趴在城垛上,能俯瞰沱江,也能遙望對岸。
從壁輝門下幾級臺階,真正到了沱江邊。
此時是古城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候,岸邊的小道漸漸摩肩接踵起來。眼前人影綽綽,我的目光不覺移向江面。江并沒有很寬,看來“沱江”這一名字帶著些詩意的夸張。
江在,我卻沒見著故事里的渡船。橋也在,跳巖的石墩今已被鋪上木板,往來行人半跨半跳的景象,挾著時間,填進了“跳巖”名字由來的謎面里。
橋不很寬,踩上木板,輕輕地一聲吱呀,我的心不自主地往上提,緊踩前一人的步子,側(cè)身避著迎面的來者。江水也不很急,眼睛雖無暇四顧,潺潺水聲卻不止地涌到耳邊,江水墨玉般靜淌,才過腳邊,又于腦海中連篇:江水流淌在這夜晚,也流淌在這古城,流淌在春、夏、秋、冬的日與夜。那個背著沉甸甸故事的清瘦青年,跳上石墩,跳過江水,跳出離開故鄉(xiāng)的一步又一步。水聲漸行漸遠之時,他此刻是否有一分不同于游人的緊張與不安?我這樣想著,到了對岸。
4
對岸多是酒吧,不時飄出斷續(xù)殘音,或流行或搖滾的曲調(diào)。避開這嘈雜,我前行幾步,見一擺攤阿婆,用背簍支塊板子,鋪上深青粗布,擺了些銀飾。她沉默地坐著,皺褶的手輕托著白發(fā)的頭,清亮的目光掠過眼前往來人影。
月,如鉤,月色如故。鳳凰,也老了。眼花了,再看不見槽坊與碾坊,渡船與油船;耳背了,再聽不清水車汩汩,槳聲重重;記性也差了,再憶不起吊腳樓里昏黃燈火間相傳的舊事,以及懸崖半腰如水月色下徹夜的山歌。
夜深了,游人三三兩兩,巷里的店鋪半開半掩著,清冷的月色映得青石板也有幾分冷清。我的思緒終從一團喧鬧嘈雜中抽離開,隨著窣窣腳步聲走進茫然欲濃的夜色。
古城的夏夜是游人的夜,夜?jié)庥稳讼?,游人稀了,夜也就濃了。山巖與灘頭吹來的涼風,終拂不去倦意,于是我漫步歸宿。
民宿窗邊懸了風鈴,一夜清夢。
5
一覺后,人清爽了許多。時辰尚早,我于清晨去尋那昨夜印象之外的別樣光景。團團江面升騰的氤氳水汽,混著厚重的時光,銹上那缺了幾個門釘?shù)某情T。
下了城門,我隨戴著斗笠的老伯,跟在他的扁擔后頭,迎著晨曦,穿過迎曦門。迎曦門兩步來寬,一人半高,但連著一旁的石墻,倒也顯得敦厚。朝陽懸在東天,尚微薄的陽光照亮了半邊門洞。倘若正午,是見不著這般景象的。而它作為棉寨通向古城要道的見證者,和修補的石磚一起,砌進了黑白的歷史里與老伯的講述中。
前走兩步,萬名塔靜立沙灣淺岸,前身的“字紙爐塔”,只能從舊臺基上推敲。萬名塔為七級六角磚塔,六個翹角掛了銅風鈴。“字紙爐塔”本與當年擴建的“筆架城”相應,而萬名塔換作了與遐昌閣、風雨橋東西相顧。
極好的天色,藍得清澈,云不時遮日,晨的清爽流逝得慢了,一眼望得到沱江灣處,粼粼波光。在那葉綠墻紅的萬壽宮旁,我找了個巷口,轉(zhuǎn)進沱江遠處,古城深處。
6
小巷不見路牌,不知名的巷尾連著巷頭。門墻未置匾額,極平常的灰瓦覆著青磚。窗,卻各有各的不同,支摘窗、檻窗、花窗,從土黃色、茶色到醬色。窗是古城的眼,一扇扇望進去,多為陽光未觸及的深邃,偶見幾方老式木家具的邊角,窺得古城居家日常的一角……老舊的自行車,玩耍的孩童,實木的板凳,閑話的店主,生活在白日古城里繼續(xù)。
我從城外游進城里、深巷,去看那剝離燈光、日光之下的街市,去聽那遠離戲臺、房檐之下的對白,去觸那磚的磨礪、木的紋理、風雨的痕跡,去嗅那市井的煙火氣。
天上已起了云,幾片密云遮了小半邊,天色陰沉了下來。不覺間,我又繞回了沱江邊,虹橋橋頭,江面各處,飛著紅蜻蜓。六百年間,虹橋上的閣樓幾經(jīng)修復,出落得規(guī)整大方,但花白的檐,未生苔草的瓦,不見春秋的輪轉(zhuǎn)。
7
太陽慢慢向西邊落幕,身后民族街的店鋪又漸漸上了客。燈華夜闌前,有人到來,有人離開。腳下的青石板余溫散盡之時,古城又會熱鬧起來吧。
歸途,傍晚的車。天空仍是有些陰沉,這場雨也許不會下,也許今夜就下。但鳳凰的雨,雨中的鳳凰,我已是無法親聽、親賞了。且去別處尋吧,于詩歌中,于傳說中,于所見、所及草木、磚瓦間回味。
8
咀嚼古城的種種,終又落回“鳳凰”二字,傳說不可究:古時,此處東、西、南、北中各有一棵巨大梧桐,曾迎鳳凰棲息,因而得名。鳳凰棲于梧桐,留一美名,客棲于鳳凰,或能留一美夢吧。而浮光掠影的小棲,終走不進鳳凰的山水里,山水的古城里,古城的深巷里,深巷的舊事里。
終是過客,不是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