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壁,亦稱照壁,一種飾以浮雕的墻壁,是宮殿、府第、宅邸、寺廟、祠觀等建筑大門內(nèi)(或大門前)的一種屏障,其中以九龍壁最為尊貴。
現(xiàn)存建筑年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九龍壁(圖1)保存在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qū)和陽街,原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代王府邸前照壁,始建于明朝洪武末年,壁長45.5米、高8米、厚2.02米,由426塊特制五彩琉璃構(gòu)件拼砌而成,其中一面均勻雕有九條飛龍,氣勢磅礴,富麗堂皇。
現(xiàn)存最為精美、構(gòu)件最為華麗的九龍壁(圖2)保存在北京北海公園內(nèi)。該九龍壁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用424塊彩色琉璃磚砌成,長27米、高5米、厚1.2米,為雙面影壁,前后各有九條龍浮雕,色分五彩,騰舞于澄碧長空、驚濤駭浪、巍峨山崖之間,體態(tài)矯健,惟妙惟肖。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伊犁州奎屯市北京西路,有一個錦繡園風景區(qū),園區(qū)內(nèi)有一座規(guī)模更大的仿北海公園雙面九龍壁(圖3),長33米、高6米。壁上形態(tài)各異的九龍戲珠圖由一千多塊琉璃瓦組成,蜿蜒雄健,姿態(tài)生動。新疆是個好地方,1964年,天山北麓阜康地區(qū)出土了九具形體完好的水龍獸化石,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展出時,被人們戲稱為“九龍壁”。
故宮九龍壁是在改建寧壽宮時一起建造的一座背倚宮墻(皇極門外)的單面琉璃影壁(圖4),坐南朝北,長29.4米、高3.5米、厚0.45米。有趣的是,就在完工前夕,影壁上第三條龍的白色琉璃瓦被摔碎,古建筑世家出身的馬德春便將楠木刷成白色替換上去,成功蒙混過關。
在浙江舟山的法雨寺天王殿對面也有一處九龍壁(圖5),原是磚雕三龍壁,后毀,現(xiàn)存九龍壁乃香港同胞捐款、普陀山佛教協(xié)會邀請石雕能手梁宗濤等人,于1988年用質(zhì)地細膩的60塊70厘米的青石精雕細鑿拼接而成,遠距離看不到一絲縫隙,仿佛是用一整塊大石板雕刻而成的。全壁長12米、高2米、厚1米,浮雕縱深16厘米,九條青龍翱翔于云山碧海之間,昂首舞爪,盤旋翻滾,爭奪龍珠,造型栩栩如生。
(作者單位:麗水市集郵協(xi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