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衛(wèi)
國泰民安,金甌無缺,豈容賊寇踐踏分裂?唐代李靖雪夜奔襲定襄,活捉敵首;高仙芝遠征西域,攀越雪山危崖,奇襲功成;李想雪夜入蔡州,神兵天降,生擒元惡,萬民歡騰。王建《贈李想仆射二首(其一)》生動描述了平蔡州時的戰(zhàn)斗場景:“和雪翻營一夜行,神旗凍定馬無聲。遙看火號連營赤,知是先鋒已上城?!蹦切┍毁H的正直官員,恨賊憂時,聞勝則喜。他們無論在朝還是在野,都心念社稷,情系百姓,表現(xiàn)出崇高的家國情懷。
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詔停歲仗憤然有感率爾成章
[唐]白居易
聞停歲仗軫皇情,應(yīng)為淮西寇未平。
不分氣從歌里發(fā),無明心向酒中生。
愚計忽思飛短檄,狂心便欲請長纓。
從來妄動多如此,自笑何曾得事成。
中唐時期,藩鎮(zhèn)割據(jù)愈演愈烈,淮西吳元濟舉兵叛亂,藩鎮(zhèn)勢力派刺客暗殺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書請求緝拿兇手,嚴懲不貸,結(jié)果反遭貶謫。此詩作于元和十二年(817)春,白居易身居貶所江州。
歲仗是新年大禮,皇帝主持朝會并接受來自四方的參拜和朝賀。詩人聽說朝廷停止了歲仗朝會大典,他猜測應(yīng)該是由于猖狂囂張的淮西叛軍尚未被剿滅。作者對此感到無限憂憤,心中的不平之氣和無名怒火油然而生,從而借助詩歌來傾訴心聲,以置酒自飲的形式來排遣情緒。詩人忽然想要迅速傳檄聲討,請纓上陣,馳騁沙場,表達了為王先驅(qū)、平定叛亂的決心。但他冷靜一想,這樣的想法實在是輕率魯莽。聯(lián)系當時際遇,他輕輕一笑,自我解嘲:如此莽撞,什么時候把事干成了?
全詩一氣直下,流轉(zhuǎn)自如,不同于他大多數(shù)詩歌的平和樸實,是其詩歌中難得的“變奏曲”,展現(xiàn)了詩人遠居江湖、心憂社稷的赤膽忠心。
平蔡州三首(其二)
[唐]劉禹錫
汝南晨雞喔喔鳴,城頭鼓角音和平。
路旁老人憶舊事,相與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淚前致辭,官軍入城人不知。
忽驚元和十二載,重見天寶承平時。
元和十二年,宰相裴度運籌帷幄,派智勇雙全的李想率軍雪夜襲取蔡州?!皶r大風雪,旌旗裂”,李想率精兵走險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克蔡州,生擒割據(jù)抗命的吳元濟。劉禹錫當時被貶為連州刺史,“久辭朝列,恭守遐藩”。他聞知此大捷,喜不自勝,立即向朝廷上了《賀收蔡州表》,并寫下《平蔡州三首》。
蔡州,天寶時為汝南郡。詩人用“汝南”之稱,包含著思念昌平盛世的意思。大軍雪夜奇襲,翌日晨雞啼鳴時成功,干凈利落,一氣呵成;百姓一覺醒來,天光一新,重得太平。李想軍紀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所以往日那悲切驚心的鼓角之聲,百姓現(xiàn)在聽起來竟覺得柔和平順了。吳元濟叛亂持續(xù)多年,官軍討伐,屢屢失利,以致任李想為將時,“軍中承喪敗之余,士卒皆憚戰(zhàn)”。這首詩,詩人沒有選擇描寫奇襲的艱險、將士的智勇,而是攝取雄雞報曉、鼓角不悲的和平鏡頭,曲徑通幽,更有張力。
“路旁老人”,在夾道歡迎官軍?!皯浥f事”,指從天寶盛世的太平,到安史之亂的烽煙,再到吳元濟的叛亂?!敖蕴榱恪?,表現(xiàn)出百姓對平叛事業(yè)的擁護,對國家統(tǒng)一的熱烈向往。“收淚”一曰“收泣”。李想雪夜入蔡州,“城中皆不之覺”,也就是詩中所說“官軍入城人不知”,其神威可見。從天寶末到元和十二載,已歷六十多年;“忽驚”“重見”,表現(xiàn)歷經(jīng)滄桑的老人的欣喜之情:能活著目睹此樂事、大事,無比欣慰快意,對唐王朝的中興“承平”充滿了期待。詩人以速寫的方式在歌頌中收筆,戛然而止,余音裊裊。清人翁方綱說,劉禹錫此詩“以《竹枝》歌謠之調(diào)而造老杜詩史之地位”,可謂切中肯綮。
用削藩的方法維護國家統(tǒng)一,是劉禹錫一貫的政治主張。此類詩發(fā)自肺腑,不同于虛假的歌功頌德之作,說明他身居海隅,心系朝廷,情在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