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不上不下一定是普通人嗎?在自我成長和追尋自我的道路上,我們?yōu)槭裁葱枰@得他人的重視?如果不能獲得他人的認可,那我們該怎么辦?
如何看待“普通”
現(xiàn)在學校里使用的成績評定方法,大多沿用法國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比奈和西奧多·西蒙在1905年開發(fā)的比奈-西蒙量表。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智力測驗,其結果符合統(tǒng)計學的正態(tài)分布,以平均100分為例,大約95%的人得分在70—130之間,只有5%的人低于70分或高于130分。學校的每一次考試都可以看作一次智力測驗,大部分學生的成績都會落在最廣泛的中間區(qū)域,也就是所謂的“普通”區(qū)域。
但是,考試成績和智力并不能畫等號。1983年,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他將智力擴展到了8種類型,包括語言、邏輯-數學、空間、身體-動覺、音樂、人際、內省和自然觀察。作家、詩人和律師需要語言智力,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工程師需要邏輯-數學智力,建筑師、航海家和畫家需要空間智力,舞蹈家、運動員和外科醫(yī)生需要身體-動覺智力……不同的職業(yè)往往需要不同的智力類型,甚至可能需要多種智力類型。
學??荚囍饕疾煺n本知識,因此分數只能體現(xiàn)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程度,不能作為智力類型的代表。沒有必要因為一兩次成績的“不上不下”,就認為自己身上毫無亮點。
退一萬步說,即使你的所有能力都落在中間段,也沒什么問題,畢竟這是大部分人都在的區(qū)域。我很贊同一位同學說的:“做個普通人不好嗎?調整心態(tài),總有人奔跑,總有人站在路邊鼓掌?!?/p>
他人的認可重要嗎
成績只是學校生活中的一個方面。在其他方面,我們也同樣渴望得到他人的重視和認可。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1902年提出了“鏡像自我”理論,他指出我們都是以他人的反應為參照,來逐漸構建自我的概念。具體而言,我們的自我感知是通過想象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樣子,想象他人對我們的評價,以及我們對這種感知所產生的情感反應(如驕傲或羞愧)而形成的。
對于青少年來說,自我感知依然在發(fā)展,因此我們會格外在意他人的反應和評價。心理學家喬治·赫伯特·米德進一步提出,我們都有兩個自我,一個是自我的主體,和我們先天的氣質或偏好有關,另一個則是通過社會交往學習到的社會化的自我,這讓我們無法不在意他人的態(tài)度和認可,而他人的態(tài)度也會嚴重影響自我認同。
我們每個人都很需要得到他人的接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指出我們的行為往往受到心理需求的驅動,包括愛與歸屬感需求、自尊需求,這些需求指引著我們尋求友誼、親情和愛情,也讓我們努力獲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可。
不過,馬斯洛將自尊需求分成了兩類,一類是較低的自尊需求,是指獲得聲望或他人認可,另一類是較高的自尊需求,它代表著自我滿足感和自我尊重。也就是說,真正的自尊應該是尊重自己,認可自己,接納自己,而不是被動地期待他人的認可和尊重。正像嘉琳同學說的:“每個人都想得到周圍人的肯定,但你首先是你自己。”
做對自己重要的事情
其實,“小透明”何嘗不是一種自由,萬眾矚目又何嘗不是一種壓力呢?有時候,“忽視”代表著老師對你很放心,對你獨立學習能力的認可;而我們也不需要去迎合和討好所有人,去獲得所有人的關注。找到我們最在乎的朋友們,關注和認可他們,也獲得他們的關注和認可,這就夠了。
當然,如果你對自己本來就有比較高的要求,把這種被他人認可的渴望化為動力,促使自己努力學習,努力發(fā)掘優(yōu)點和長處,找到自己擅長的智力類型,那么在這條奮斗的道路上,你就會變得光彩熠熠。
但是,你也可以選擇擁抱這種寶貴的“小透明”經歷,不為他人的眼光和態(tài)度所累,靜下心來書寫自己的人生劇本。其實除了智力,我們還有情商,還有善良,還有發(fā)現(xiàn)和欣賞生活中的美的能力,這些優(yōu)點都會讓我們在別人的眼中熠熠生輝。
李世佳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