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逸
周末,我和媽媽來到高密撲灰年畫第七代嫡系傳承人——呂紅霞老師的工作室,沉浸式地體驗了一次高密撲灰年畫豐富的形式與內(nèi)容。
琳瑯滿目的年畫作品,有梅蘭竹菊系列、姑嫂閑話系列、踢毽子等生活情趣系列、財神祭祀系列、漁翁閑釣系列,甚至觀音、鳥蟲、歷史故事等等也皆可入畫。色彩相對來講比較鮮艷,給人愉悅輕松的感覺。
當我看到水墨系列的作品時,不禁詢問呂老師:“這些水墨畫都是用炭灰做的嗎?”呂老師馬上糾正了我的錯誤認識。原來,撲灰年畫并不像我原先認為的那樣蒙一層灰,或者用灰涂抹。所謂撲灰,是就其制作工藝而言,即作者用柳枝或者豆茬燒成的炭條起稿,畫出大體輪廓,再拿畫紙在底稿上拓撲,一稿可以拓撲數(shù)張。最終形成的畫稿變成對稱的兩張,這是傳統(tǒng)撲灰年畫區(qū)別于其他年畫的一個特點。撲灰起稿之后還要經(jīng)過諸多工序,比如:粉臉、涮手、敷彩、開眉眼、勾線、涮花、咸菜磕花、描金、涂明油等等。
聽上去是不是特別復雜?單單這些工序用語我就反復研究了很多遍,又請呂老師結合具體的作品為我作了講解。我對“咸菜磕花”非常感興趣,呂老師就幫我刻了一個蘿卜花,做了一番演示。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哈哈,這不就是花朵印章嗎?
撲灰年畫手工制作時間長,雖然可以拓撲,但產(chǎn)量很低,所以它的價格相當“美麗”。
撲灰年畫的題材、角色、造型、功能,隨著時代的變遷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但是祈求豐收、敬畏神明、求取庇護、祈福納祥的美好心愿卻是永恒的。連年有余、麒麟送子這些題材的撲灰年畫,因為其美好的寓意,以及立體裝裱工藝和鋪金工藝的加持而暢銷不衰。
臨別時,媽媽購買了呂老師制作的團扇,正面是她的作品富貴牡丹,反面是我在呂老師的指導下,當場完成的亭亭夏荷。目前,撲灰年畫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已走進高校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需要我們?nèi)チ私?、發(fā)現(xiàn)與傳承。
(指導教師:許傳鳳)
民間特色:
撲灰年畫是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tǒng)民間藝術形式,是山東高密地區(qū)民間年畫中的一個古老畫種。它始見于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盛行于清代。所謂撲灰,即用柳枝燒灰,描線作底版,一次復印多張。藝人在印出的稿上粉臉、涮手、敷彩、描金、勾線,最后在重點部位涂上明油即成。撲灰年畫多以仕女、胖娃、戲曲人物、神話故事、山水花卉為題材,深受民眾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