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載風雨兼程,“中國社會價值年度榜”始終秉持著“共生共存,向善向美”的堅定信念,喚起人們對那些心懷家國、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yè)、在各領域作出卓越貢獻的英勇奮斗者,以及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群體的銘記。
堅定
“年度科學家”白蕊
在西湖邊的實驗室里,面對孤獨枯燥的實驗器皿,一個個精細嚴苛的實驗數(shù)據(jù),白蕊在7年里用10篇CNS破解生命科學的中心法則,揭示了RNA剪接體偉大而精妙的工作機理,以其自由涌動的生命熱忱,為基因科學探索出一個充滿驚喜與活力的未來。
2018年,白蕊入選中國科協(xié)評選的“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全國5人名單;30歲時,白蕊獲頒聯(lián)合國“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她希望自己的經(jīng)歷可以鼓舞更多的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女性去勇敢追尋她們的夢想。
夢想與未來,總是要深深放在心里,輕輕說出口。耐得住漫長的科學家最懂,因為這看似縹緲的詞語,實則需要千鈞之重的支撐。
運用示例
科學家有性別,青年女性正為科學注入新活力;科學允許爭論,但它最偉大的一刻在于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和真相,一錘定音。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白蕊展現(xiàn)出了無盡的熱情與毅力。盡管研究領域充滿了未知與挑戰(zhàn),但她始終保持開放的態(tài)度,勇敢地迎接每一個新的發(fā)現(xiàn)。在她的科研之路上,自由與驚喜始終伴隨著她,在這個天地中,她可以自由地飛翔,不斷突破自我,追求更高的科研境界。
“年度青年”姜雨荷
姜雨荷,技校里走出來的世界冠軍,是這個時代青年精神的最佳注腳。
2017年,初中畢業(yè)的姜雨荷去南方打工,工廠里枯燥的流水線工作讓她感到厭倦。2018年,姜雨荷到河南化工職業(yè)學校讀書。表現(xiàn)不錯的她被推選到優(yōu)秀班,參加了世界技能大賽選手的選拔。通過努力,姜雨荷成為種子選手。2022年11月,姜雨荷獲得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化學實驗室技術項目金牌,實現(xiàn)了我國該項目金牌“零”的突破。她的逆襲故事,向世界證明,這一代青年伸手能碰到的高度,從無定數(shù)。
如今,她已經(jīng)走上教師崗位,像當初磨煉技能一樣,她正在學習如何做一位“學而有術”的好教師,點亮更多的人。
運用示例
從技校學生到世界冠軍,逆襲,成為姜雨荷的人生關鍵詞。從小城出走,讓她明白了技能之于人的重要性;走向世界,在世界技能大賽中實現(xiàn)“零的突破”;獲得金牌,寫就了職業(yè)教育新的輝煌。她讓人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性,讓世界見證了中國青年的潛力與魄力。金牌不是她的終點,成功不會為她設限,知識不分優(yōu)劣,奮斗永無止境。
同舟
“年度環(huán)保者”奚志農
標志性的迷彩服、迷彩帽,年屆六十的奚志農是位斗士。滇金絲猴、藏羚羊、綠孔雀……這些漂亮的野生動物的生存遭遇了威脅,奚志農通過鏡頭“救”了它們。他持續(xù)不懈地記錄野生自然,將一個隱藏在山林江河背后的“野性中國”帶到眾人面前。在40年的拍攝生涯中,他捕捉到了無數(shù)珍稀和瀕危野生動物的驚鴻一瞥。斬獲多個大獎的奚志農一直在復制自己,他拍紀錄片、出書、演講,二十年如一日地培訓自然攝影師。2023年11月,由奚志農執(zhí)導,三位牧民攝影師參與拍攝的《雪豹和她的朋友們》獲得了第36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科教片。隨著攝影器材與視頻平臺的普及,奚志農“影像保護自然”的愿景正前所未有地接近,“自然攝影已經(jīng)迎來了最好的時光”。
運用示例
滇金絲猴、綠孔雀、藏羚羊……構成了“野性中國”的事業(yè)圖景。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因為熱愛自然而成為一個保護野生動物的人,在拍攝野生動物的同時,為保護珍稀動物東奔西走,付出所有。近四十年來,他踐行著“用影像保護自然”的信條,用他的一腔熱忱,守住野生動物的家園,喚醒人們親近與保護自然的心。
“年度公益人物”菠蘿救援
佛山市菠蘿救援服務中心成立于2012年。之所以成立菠蘿救援隊,隊長王治勇說,2008年時全國人民支援四川汶川地震,作為四川人的他時刻銘記這份恩情,希望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傳遞這份溫暖。如今,這支曾經(jīng)僅有17名專職隊員的民間救援隊已經(jīng)發(fā)展為在全國擁有2000多名志愿者的隊伍。四川廣安搶險救災、河南鄭州等多地水災、山西省河津市洪災……全國各地哪里出現(xiàn)災情,佛山市菠蘿救援隊都會第一時間整裝趕赴。隊員劉碧君和劉偉雄說:“菠蘿救援隊是民間救援力量,和平凡人一起為社會發(fā)光、發(fā)熱,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向善向美,共同創(chuàng)建更和諧、更美好的社會?!?/p>
運用示例:
當洪水搬空房屋,灌滿低處,菠蘿救援隊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他們奮斗在救援一線,無畏困苦,勇往直前。盡管救援工作繁重且緊迫,但他們始終堅守到最后。河南83天,河北72天,排掉的是洪水,留下的是愛心,“以人救人,以心救心”是他們不變的信念。菠蘿救援隊不僅是中國民間應急救援隊的中流砥柱,更是受災群眾心中的一抹暖陽,給予受災群眾心安的溫度。
真實
“年度作家”班宇
1986年出生在沈陽的班宇,從小成長于沈陽鐵西區(qū)的工人村,業(yè)余時間撰寫搖滾樂評來獲得自我實現(xiàn)。2016年,朋友邀請他參加豆瓣閱讀的征文比賽,《工人村》系列拿了豆瓣征文喜劇組的首獎。緊接著,他的中短篇小說陸續(xù)出現(xiàn)在《收獲》《當代》《上海文學》《小說界》等國內重要文學刊物上,評論界和讀者的關注、文學獎項的認可隨之而來。
寫被印廠機器卷走胳膊的工人,寫追債的年輕人和生疏的賭徒……作為東北文藝復興中堅力量之一的班宇,他用質樸真實的文字鐫刻了東北的集體記憶,道出了普通人平靜生活下的殘酷真相。
運用示例
對于作家而言,以自己的內心對待寫作、對待讀者,書寫出的文字才是有情感、有思想的文字,創(chuàng)造出的文學才是有力量的文學。作家班宇始終忠于內心的書寫,把真心融入文字,將自身對生活日常的敏銳感觸,以詩意的文字表達出來,自然地流露出對父輩生活的關照,于細致的描寫中讓讀者窺見生活中厚重的情感,動心動情。
“年度樂隊”瓦依那
一位是廣西南丹的種田人,一位是桂林濱江路的賣唱人,一位是熱愛音樂的建筑工人,自由質樸的靈魂相遇,造就了這支“從土地里長出來的樂隊”——瓦依那樂隊以樹葉為笛、以鋤頭為打擊樂器,他們低頭種地、抬頭唱歌,用10年的光陰沉淀,創(chuàng)作出了長達10分鐘的描摹個人心靈史的《大夢》,感動了無數(shù)人。主唱岜農說,他們本是山邊的野鳥,棲息在社會邊緣。農忙種地,農閑唱歌,音樂是他們與田野之間剪不斷的臍帶。他們俯身聆聽稻聲和流水,抬頭仰望明月與飛鳥,他們用詩性的歌唱記錄生活,用細膩的書寫感受時代。
每個聲音都有被聽到的價值,野鳥能看到田野的變化,這就是它的意義。
運用示例
“瓦依那”是壯族方言,就是稻花飄香的田野。瓦依那樂隊的音樂正如名字一樣,原生、鄉(xiāng)土、純粹。他們用鋤頭做打擊樂器,用樹葉吹奏旋律,融入民族和美聲,將人一下子帶到了山野田間,仿佛看到了璀璨星光,聞到陣陣稻花香。而跳脫出創(chuàng)作,他們的“出圈”也映照出當代年輕人對松弛、精神自足的人生的強烈向往。
主題思考
角度一:仁者懷仁,中華文明的“仁愛觀”啟示當下。
“仁”是理解中華文明的關鍵詞之一。在漫長的歷史延續(xù)中,中華傳統(tǒng)的仁愛觀,深刻影響了中國人對自身與他人、社會、自然和世界關系的認知。 仁者愛人愛物,真正關心這個世界的人,首先必是熱愛這個世界的。他們不會將時髦的各種主義掛嘴上,他們尊重大地,尊重自由和生命。
角度二:以青年視角感知社會脈動。
曾幾一度,受制于現(xiàn)實桎梏,我們聽從社會學家的號召,埋頭去尋找“附近”。而今,遠方卻有哭聲暢通無阻地流淌過來,我們聽見巴以沖突里孩子們的哭嚎,聽見暴雨里被淹溺的吶喊。我們迫切地感受到遠方與自己有關,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我們用自己的行動表明態(tài)度與擔當,通過個人奮斗積淀推動經(jīng)濟社會前行的力量。
角度三:那些獨屬于這個時代的稀缺價值,值得尋找與守護。
我們始終關注在科學、文化、經(jīng)濟等等不同領域閃閃發(fā)光且影響了整個時代價值的領軍人物。這些人物有共性,更有特性,他們既為個人理想不懈奮斗,也在各自的年代主動擔當,在不斷變動的時代潮流中,他們堅守那些值得守護的價值與精神財富。
運用示例
我們在做事、寫文章或說話時,都會避免“上價值”,因為它們已成為空洞說教和乏味的代名詞。然而,值得關注的是:“價值”,仍然是我們在任何時代都不可拋棄的東西。
個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不是價值,法律、道德和文明也不是。價值是指導我們穿越迷霧的東西,而非用來規(guī)劃生活的框架。當前,諸多社會秩序瓦解,許多正向價值的觀念趨于泡沫化,但仍有一些觀念和價值閃耀。那些基于信仰的價值,依然可以幫助我們在紛繁復雜的迷霧中找到彼此支持、互換力量的同伴,讓我們敢于堅定地擁抱他們。
同一時空下,有人平等地愛,有人無聲地斗爭,有人沖破束縛,有人回歸自然。生命的微光和堅定的理想同等重要。
(編輯:關曉星 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