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紅
青青:老師,您好!中考失利的我來到了職業(yè)學校。來到學校后,面對學習我總是提不起精神。爸爸媽媽對我的成績沒有什么要求,但我希望自己可以做得好一些,可是期中考試的結果又給我當頭一棒。難道讀職業(yè)學校真的就沒有希望了嗎?我很迷茫,我該怎么辦?
知心老師:青青,你好!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人們只有堅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難,并且付出必要的、加倍的努力,才能夠真正地克服困難。這種信念感就是自我效能感。對于習得性無助者而言,他們缺的正是自我效能感。以下三個方法可以讓你慢慢建立自我效能感,突破習得性無助。
1.樂觀歸因模式??荚囀Ю麜r,將失敗歸因于外部條件,如方法不對或者題目太難,這屬于樂觀的歸因方式;把失敗歸因于自己的努力不夠或者自己能力不行,則更容易出現“內耗”“躺平”的情況,久而久之容易形成習得性無助。因此,選擇樂觀的歸因模式,是建立自我效能感很關鍵的一步。我們需要對考試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找到問題后再對癥下藥,而不是一味地進入“我沒有希望了”的習得性無助狀態(tài)。
2.實現小目標。你需要給自己設定一個“跳一跳”就可以實現的小目標,當你在這些小目標上獲得喜悅感和成就感之后,你的自信心就會慢慢建立起來,從而對自己的能力、智商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比如你可以定一個晚上背8個英語單詞的小目標,并努力地完成它。
3.尋找替代經驗。不要總盯著那些失敗的案例,因為它們總是帶給你一種無助感。你需要看一下身邊那些從職業(yè)學校走出去的依然人生出彩的學長。他們做到了,你要堅信自己也可以做到。當你對某一個領域產生了無助感,但又不得不面對的時候,你千萬不要逼自己把這件事情做好,這樣很容易進入新一輪的挫敗中。你不如適當地降低預期,先找一件容易開始的事情去嘗試,把“我就是做不好”變成“我可以做點什么”。
樂觀歸因模式、實現小目標和尋找替代經驗,這些突破習得性無助,進而建立自我效能感的方法,你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