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一天三頓飯”,那么為何用“頓”表示吃飯的次數(shù)呢?
《說文解字》:“頓,下首也。從頁,屯聲?!薄绊摗敝割^部,“屯”是聚集、滯留之意?!邦D”的意思是叩頭至地,也引申為停留、屯駐、止息等義。
《隋書·煬帝紀(jì)》提到,隋煬帝性情詭譎,每到一處,便在好幾條道路上“置頓”,生怕被人知道。這里的“頓”是指停留、止息的宿食之所?!爸妙D”的意思就是設(shè)立住宿和飲食之處,也稱作“頓所”,指軍隊屯駐的營房或館舍。
古代有九種跪拜的禮節(jié),稱作“九拜”,其中第二拜叫“頓首”,叩頭至地,不加停留,一觸地就抬頭,“頓”一下而已。由此引申出“頓”當(dāng)作量詞使用的“一次”。
《世說新語·任誕》中記載了襄陽太守羅友年少時的一則趣事:羅友很有風(fēng)度,有一次,他打聽到有人要祭祀,想去討點吃食,去得太早了,那家的大門還沒開。后來,那家主人看見了,就問:“還不到時候,為什么在這里等?”他回答:“聞卿祠,為乞一頓食耳?!薄耙活D食”即吃一次飯。從此,“頓”表示吃飯次數(shù)的用法就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