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禮讓家風的浸潤,我們與家人相處會更幸福,與他人相交也能更和諧。
中華民族歷來崇尚“以禮為先”的美德,待人接物上皆如此。在稱謂上,常用“愚、鄙、敝、卑”等自謙,讀書人更是常用“小生、不才、后學、晚生”等自稱;在歷史故事中,既有“泰伯三讓天下”“孔融讓梨”的榜樣,也有“二桃殺三士”的警醒;在家風傳承中,張家的“六尺巷”和“讓探花”更是一脈相承。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六尺巷”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清代名臣、大學士張英,而他之所以能夠如此禮讓,源于其父張秉彝。在張英初入仕途時,父親就曾多次寫信告誡他恭敬禮讓。張英晚年還鄉(xiāng),從不以宰相自居,而是像一位山村老人和鄉(xiāng)鄰交往。走路遇到擔柴人,他便退立道旁,主動讓路。
前有張英的“六尺巷”,后有張英兒子張廷玉的“讓探花”。雍正十一年,張廷玉長子張若靄參加殿試。雍正皇帝閱至第五卷時,覺得該卷字跡端正、文意絕佳,便將其拔至一甲三名(探花),在場的大臣皆稱公允。拆卷之后,方知是張廷玉之子張若靄所作。
張廷玉得知此事后,立即奏請雍正皇帝另換他人。但雍正皇帝認為選拔公允,并非因為是大臣之子而有意甄拔。
張廷玉仍再三懇允“以此讓于天下寒士”。雍正深感其義,遂將張若靄降為二甲第一名。
看到這兒,有人可能會疑惑:禮讓的家風早就過時了,現(xiàn)在流行的是“爭”,比如爭長論短、爭強好勝、爭名逐利、爭權(quán)奪勢、爭風吃醋……傳承禮讓家風是不是就不爭呢?
當然不是。老子早已明確了爭與讓的辯證關(guān)系,強調(diào)“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在資源匱乏時,為了生存,爭是生物本能。而人之所以能讓,反映的是其擁有足夠多的資源,或者通過讓出一些東西而獲得某些更重要的東西。這種取舍才是“禮讓”的精神。具體到家庭教育上,我們可以這么做:
不跟父母爭口舌。作為子女,應該懂得父母的辛勤付出,感念他們的養(yǎng)育之恩。此時的禮讓體現(xiàn)為不跟父母爭口舌。所謂“孝順”,更多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順”著他們一些。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特點,對那些不同的生活習慣,順著父母也無可厚非,要避免與父母爭吵或爭辯。
不跟伴侶爭對錯。夫妻間難免出現(xiàn)分歧和沖突,而爭對錯只會加劇矛盾,損害夫妻感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習慣和價值觀,沒有絕對的對錯。如果能夠以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問題,以溝通和理解取代爭辯和指責,尊重并接納彼此的不同,夫妻關(guān)系將更加和諧、穩(wěn)定和幸福。
不跟孩子爭道理。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維方式、個性和獨立的意愿。他們在探索和建立自己的身份和價值觀時,家長需要理解和引導他們,而不是與他們產(chǎn)生對立和沖突。與其跟孩子講道理,不如從自身做起,“身教重于言教”。當然,跟孩子不爭道理,并不意味著放任他的行為或縱容他的錯誤。相反,對孩子的禮讓恰恰是基于尊重和關(guān)愛,通過傾聽、理解和引導,與孩子建立積極的溝通,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通過培養(yǎng)禮讓的家風,家庭成員能夠在和諧、幸福的關(guān)系中找到安全感和富足感。當我們走出家庭,這筆財富會在個人成長和社會發(fā)展中不斷增值,最終成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