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自主知識體系視域下“海外中共學”基本內涵的重構

        2024-06-16 14:18:30韋磊田浩辰

        韋磊 田浩辰

        [摘 要] 目前國內學界界定的“海外中共學”系指海外學界建構的有關中國共產(chǎn)黨的知識。這種意義上的“海外中共學”存在了近百年,其對于中國共產(chǎn)黨國際形象的建構具有重要作用?;诖耍瑖鴥葘W界提出了對海外中共學進行研究的“海外中共學研究”概念。當前,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因此,有必要在深刻把握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這一語境中,通過學科整合,重構 “海外中共學”的基本內涵。之所以要重構“海外中共學”基本內涵,主要在于現(xiàn)有的“海外中共學”及“海外中共學研究”等概念內涵,與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以及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建設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同時,現(xiàn)有的“海外中共學”等概念內涵也與新時代中國共產(chǎn)黨的國際活動、國際交往以及國際形象、國際影響力建構不相匹配。

        [關鍵詞] 自主知識體系;海外中共學;中國共產(chǎn)黨國際形象

        [中圖分類號] 中圖分類號D26;C12[文獻標志碼]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672-4917(2024)03-0019-09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人民大學時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保?]這既是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經(jīng)驗的深刻總結,更為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為近年來逐步為學界所關注的“海外中共學”,理應適應這一方向來深化研究。但是,由于對“海外中共學”的概念內涵等基本問題的探討不夠充分,導致這一領域的研究與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方向和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為適應新時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實際需求、適應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要求、促進“海外中共學”科學發(fā)展,有必要按照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要求,對“海外中共學”的概念內涵進行深入探討。

        一、“海外中共學”相關概念及其存在樣態(tài)

        (一)“海外中共學”概念的提出及其內涵

        作為學術概念的“海外中共學”是中國學者在2011年之后提出的。2011年,有學者在討論海外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的興起時提出,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成立后,“很快成為海外中國學和海外中共學的研究中心”。同時,該學者還認為:“新世紀以來,海外中共學者有關中共問題的研討也非?;钴S。”[2]海外中共學的開創(chuàng)者是費正清[3]。這是學界比較早地使用“海外中共學”概念。但是,這里只是提出并使用這一概念,對于“海外中共學”的內涵等并沒有展開論述。2012年,《哈佛大學的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一書對“海外中共學”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初步論述。該書認為,國外學界實際上已形成“海外中共學這一新興學科”,“這門學科的學者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從這個角度講,海外中共學也可稱為‘國際中共學”[4]。在該書作者看來,“海外中共學”就是海外對中國共產(chǎn)黨相關問題的研究和教學。

        上述觀點提出后,很快得到了部分學者的響應。熊光清在《迅速發(fā)展的海外“中共學”》一文中,介紹了部分海外學者關于中國共產(chǎn)黨的觀點。在熊光清看來,“海外中共學”就是海外學者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研究[5]。這種認識也是目前國內學界比較主流的觀點。還有學者進一步探討了海外中共學研究的相關問題。建立在海外(國外)中共學就是海外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的基礎上,有學者提出“海外中共學研究”就是對海外學者關于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與現(xiàn)實問題研究的再研究。從學科歸屬上講,其既屬于中共黨史黨建學科,也是海外中國學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研究主體是國內相關領域的學者和機構,研究對象則是海外學者與機構已有和正在進行的有關中國共產(chǎn)黨的研究;這一研究的意義在于通過對海外學者研究的再研究及通過研究中的中外廣泛交流,為正確認識中共黨史及黨的建設中的重大問題提供新的視角和啟示,同時也促進中國共產(chǎn)黨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國際環(huán)境的優(yōu)化[6]。2022年,高曉林等進一步擴展了“海外中共學”的研究主體、對象、內容等,認為海外中共學的核心研究對象是中國共產(chǎn)黨,具體內容包括海外政界、學界、媒體、智庫、民眾等不同主體有關中國共產(chǎn)黨自身建設的研究,也包括對作為執(zhí)政黨的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理政的研究[7]。

        探討“海外中共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首先必須厘清當前學界建構的“海外中共學”等相關概念的基本情況。

        與“海外中共學”概念相伴,國內也有學者使用“海外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這一概念。實際上,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基本是一致的,即國內學者對海外有關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活動及其成果的概括。國內學界在概念使用時,并沒有明確對這兩個概念進行區(qū)分。

        (二)“海外中共學”的存在樣態(tài)

        海外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是目前國內學界建構“海外中共學”概念內涵的基礎和核心。因此,探討現(xiàn)有的“海外中共學”概念,有必要厘清海外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的發(fā)展歷程。回顧這一研究的學術史可見,這一研究幾乎是伴隨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百年歷程。

        1921年7月,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后不久,海外就出現(xiàn)了有關中國共產(chǎn)黨的情報搜集和情報研究。由此衍生出了以信息情報為表現(xiàn)形式的政治服務型中共研究?!岸?zhàn)”前,日本外務省、 滿鐵、興亞院、陸軍省、內閣情報部以及日本軍方在中共情報搜集、研究方面發(fā)揮了主導作用[8]。20世紀40年代中期,迪克西使團有關中國共產(chǎn)黨的情報以及相關研究,本質上也屬于情報搜集、研究類。以埃德加·斯諾為代表的西方記者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報道,雖然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研究,但是對西方認識、研究中國共產(chǎn)黨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中國共產(chǎn)黨國際形象的建構也具有重要意義。1949年之前,海外也存在帶有學術研究色彩的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1923年,乘杉義久在《東洋》第九號上發(fā)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的趨勢及評論》,是目前所見海外較早的有關中國共產(chǎn)黨的專題文章[9]。此外,諸如日本的田中忠夫、伊藤武雄和美國的伊羅生(Harold R.Isaacs)等人的成果也帶有一定學術研究色彩國內有學者在討論早期海外中共研究時認為,1926年葛薩廖夫撰寫的《中國共產(chǎn)黨簡史》,是早期海外中共研究的代表作。實際上,因葛薩廖夫的身份至今未能確定,因此這一說法的論據(jù)并不充分。。

        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末,海外中共研究的存在樣態(tài)則以學術研究為主,同時形成了多個研究熱點。60年代初,史華慈與魏特夫圍繞“毛主義”的原創(chuàng)性問題展開了海外毛澤東研究的論戰(zhàn)。幾乎同時,海外學界圍繞查默斯·約翰遜的中國革命中的“農民民族主義”觀點,展開了中共革命勝利根源的討論。改革開放后,海外中共研究關注點開始轉向1949年之后的中國共產(chǎn)黨及其領導的新中國。90年代,海外學界對中共的關注轉向改革開放研究。同時,隨著蘇東劇變,中共的發(fā)展趨向日漸成為海外學界關注的熱點。此外,關于中共的思想理論,以及在中共領導下新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等也成為海外學界研究的熱點。

        進入21世紀之后,特別是2012年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海外中共研究的存在樣態(tài)發(fā)生了顯著變化。首先,研究力量由高校等學術研究機構,轉向智庫等政策研究機構,智庫逐漸成為海外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的主陣地,高校的研究相對萎縮,高校的決策咨詢功能亦正在被智庫所部分取代。其次,海外對中共的關注點轉向現(xiàn)實問題研究。同時,中共成功的原因逐步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中國共產(chǎn)黨的自我革新、自我調適能力也開始為海外中共研究界所關注。2012年之后,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取得新的偉大成就,海外中共研究界也加強了對“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等問題的探索,紛紛探討中國取得一系列偉大成就背后的中共因素。再次,海外中共研究的取向和研究主體呈現(xiàn)出新特點。海外有關中國共產(chǎn)黨的研究既有學術型取向,同時政策服務型取向也迅速興起。與此同時,海外高校、智庫在開展中共研究時都十分注重吸收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學者參與,高校、智庫、政府之間的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人員流動也日漸頻繁。

        不可否認的是,海外并沒有“海外中共學”這一概念。但是,百年來海外學界確實對中國共產(chǎn)黨展開了研究,且研究規(guī)模還呈現(xiàn)出愈發(fā)壯大的態(tài)勢。因此,國內學界以“海外中共學”這個概念概括百年來的海外中共研究還是有學術史依據(jù)和現(xiàn)實依據(jù)的。

        (三)“海外中共學研究”的存在樣態(tài)

        第一,“海外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的研究”的出現(xiàn)。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外學術交流迅速開展起來。在這一背景下,海外中共研究開始進入國內學界視域,學者們開始逐步重視海外的這一研究。1981年,張注洪的《關于國外研究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的文獻史料及其利用》一文立足中共黨史研究,論述了把握國外研究動態(tài)和有關文獻史料的意義,以及國外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研究的史料類型和價值等問題[10]。1982年,胡華等人的《臺港和國外中共黨史研究述評》介紹了臺灣和國外中共黨史研究的基本情況,以及其研究中的錯誤傾向,并提出要重視國外的研究等[11]。這些文章表明,海外中共研究正式進入國內學者的研究范圍。

        第二,成果形式多樣化呈現(xiàn)。20世紀90年代之后,國內學界對海外中共研究的關注和研究也在發(fā)展深化,其成果也以多種形式呈現(xiàn)。首先,發(fā)表了一系列學術論文。根據(jù)中國知網(wǎng)統(tǒng)計,以“海外”“國外”“國際”“中共研究”“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中共黨史”等檢索詞進行篇名檢索,能夠得到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類論文近300篇。如果加上國內學界分國別的研究成果,數(shù)量更為龐大。其次,出版了一批專著。其中以金春明主編的《評〈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2001年)、梁怡等主編的《國外中共黨史研究述評》(2008年)等比較有代表性。再次,在國家社科基金立項中,有關海外中共研究的項目也相繼獲得立項。這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侯且岸的“國外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研究理論和方法評析”(1992年)、金春明的“評《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96年)、韋磊的“21世紀以來美國的中共黨史研究評析”(2011年),等等。

        第三,研究取向多樣化。首先,譯介型研究。這類研究取向主要是國內學者按照中國共產(chǎn)黨的某個領域或者是按照黨史分期對海外中共研究進行的翻譯、總結、介紹。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在2007—2016年間,每年撰寫發(fā)表的“國外中共黨史研究述評”系列論文是這方面的代表。其次,評析型研究。這類研究取向是在對海外中共研究翻譯、總結、介紹的基礎上,評析海外研究的價值,指出其中值得借鑒的方面,同時分析其中不足或錯誤方面。這方面的代表性論著是金春明主編的《評〈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金春明在該書前言中強調:“我們認為,這部專著確是西方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學術著作中比較優(yōu)秀的一部,頗有不少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該書中也有些重要觀點和分析評價是我們難以贊成和接受的?!保?2]再次,學術探究型。這類取向強調對海外中共研究從研究范式、理論等方面進行學術史探究。強調對海外漢學研究(中國研究)進行學術史角度的研究始于李學勤:“這種研究最好采取學術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將漢學的發(fā)展演變放在各國社會與思想文化變遷的大背景中去考察?!保?3]根據(jù)這一思路,侯且岸在其《當代美國的“顯學”——美國現(xiàn)代中國學研究》一書中,從學術史角度對美國涉及中共的研究進行了研究模式、研究理論等方面的分析。

        實際上,目前國內學界在使用“海外中共學”和“海外中共學研究”這兩個概念時還是存在差異的。有學者將“海外中共學研究”包含在“海外中共學”之內,即海外中共學既包括海外中共研究,也包含國內學者對海外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的再研究;而有的學者則把“海外中共學”等同于“海外中共學研究”,即海外中共研究就是海外中共學研究前者以高曉林等為代表(高曉林、龐敏:《海外中共學的發(fā)展與學科建設思考》,《社會科學》2022年第9期,第24—33頁),后者以馮莉等為代表(馮莉:《問題與趨勢:當代美國中共學研究追蹤》,《國外社會科學前沿》2020年第3期,第45—52、84頁)。。雖然在概念使用上有差異,但是深入考察相關概念可見,多數(shù)學者認為“海外中共學”是對“海外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這一客觀活動及其成果的概括,這一概念的提出體現(xiàn)了國內學界將海外學界的相關研究活動及其成果,以及國內“海外中共學研究”進行統(tǒng)合、推進學科化的努力。

        二、重構“海外中共學”內涵的依據(jù)

        以海外中共研究為核心內容的“海外中共學”,在內涵方面存在過窄的問題。因此,在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背景下,有必要在擴大內涵基礎上重構“海外中共學”的基本內涵,以體現(xiàn)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趨勢,適應新時代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發(fā)展。

        (一)學理依據(jù)

        第一,“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的方向和共識。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指從中國實際出發(fā),形成反映中國成功實踐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等,進而將中國成功經(jīng)驗知識化、理論化、系統(tǒng)化,形成能夠反映和解釋中國成功實踐,并指引中國繼續(xù)取得成功的理論知識體系;而不是依賴于反映西方經(jīng)驗的西方理論來規(guī)范、解釋中國實際。百年來,中國共產(chǎn)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一個個偉大勝利、偉大成就,特別是新時代以來,在黨的領導下,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取得了一系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了一系列歷史性變革,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這就迫切需要中國知識界擯棄知識上的“西方中心論”,形成以中國為主、以中國成功經(jīng)驗為主,既自信自強又胸懷天下,反映中國成功實踐的知識體系,用以反映、解釋、說明“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論斷,已成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的共識。學界普遍認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現(xiàn)實的需求、是時代的需求、是中國發(fā)展的需求,是解釋中國實踐和中國經(jīng)驗的需要。與此同時,中國社會學、政治學、歷史學、法學、經(jīng)濟學、新聞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學科,均開展了建構自主知識體系的討論。學界一致認為,這一論斷“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指明了發(fā)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14];“指出了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核心目標和根本任務,為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指明了未來發(fā)展的正確道路”[15]。因此,在這一背景下探討“海外中共學”,也必須按照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這一方向和要求來進行。

        第二,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建設的需要。2022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發(fā)布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yè)目錄(2022年)》,在“法學門類”下增設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由此,學界掀起了關于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建設探討的熱潮,二級學科問題也成為探討的焦點之一。在討論中,部分學者明確提出應該將“海外中共學”列入二級學科 提出在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下設立“海外中共學”二級學科的學者有:高曉林、龐敏:《海外中共學的發(fā)展與學科建設思考》,《社會科學》2022年第9期,第24—33頁;韓強:《論中共黨史黨建的二級學科構建》,《中共福建省委黨校(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22年第6期,第57—64頁;趙凌云、王建國:《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建設的基本依據(jù)、科學內涵及推進路徑》,《社會主義研究》2022年第4期,第165—172頁;李飛龍:《中共黨史黨建一級學科理論體系構建芻議》,《思想理論教育》2022年第2期,第66—71頁;高曉林:《積極引導海外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5月2日,第1版;路克利:《建議設立中共學一級學科》,《北京日報》2017年5月22日,第16版等。。也有學者在探討一級學科建設時,明確提出要關注“海外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 持這類觀點的代表性學者有:王炳林:《中共黨史黨建學科建設的基本問題探析》,《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4期,第21—30頁。。還有學者提出要在中共黨史黨建學人才培養(yǎng)方面加強“海外中共學”教材建設,設立相關課程 持這類觀點的學者有:韓強:《論“海外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概論”課程的構建》,《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21年第2期,第42—53頁;丁俊萍:《黨建學科建設需要把握的學科內外關系》,《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22年第4期,第36—38頁。。目前學界界定的“海外中共學”可以看作是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的海外部分 路克利等學者近期提出的“中共學”概念則包含全部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其中海外的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也是其提出的“中共學”內容之一(石磊、路克利:《中共學: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的新范式》,《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22年第4期,第10—15頁)。,因此,從學科歸屬上看,海外中共學歸屬中共黨史黨建學是更加恰當合理的。顯然,中共黨史黨建學學科建設必然包含各個二級學科建設,這就要求一級學科、二級學科都必須按照建構自主知識體系這一方向來進行。但是,目前學界并未充分從這一方向來探討“海外中共學”二級學科建設問題,這與中共黨史黨建學學科建設要求顯然是存在差距的。

        第三,當前國內學界所界定的“海外中共學”與建構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目標要求存在距離。首先,海外知識界的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基本處于自我的狀態(tài),中國知識界的自主性很薄弱。目前,“海外中共學”的研究主體是海外學者,他們在開展研究時,往往習慣于使用西方知識、西方理論、西方意識形態(tài)來解釋、規(guī)范中國共產(chǎn)黨。因此,在他們的研究中,反映的往往并不是真實的中國共產(chǎn)黨,而是一個經(jīng)過加工的西方人意識中的西方化的中國共產(chǎn)黨。實際上,這方面的問題,西方人自己早就有所察覺。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界在討論中國研究時,施堅雅就批判了西方社會科學界的中國研究中存在的狹隘主義,“社會科學家在聲稱普遍性時卻是地方性的。他們研究西方人,卻說是整個人類”[16]。對于這種狀態(tài),中國知識界一直以來都沒有更多、更好的途徑來加強自主性。因此,就目前的“海外中共學”而言,雖然其研究對象是中國共產(chǎn)黨,但是其本質卻屬于國外的知識體系。

        其次,“海外中共學研究”的自主性也不夠。目前的“海外中共學研究”的研究對象是海外學界的研究成果,這就決定了這一研究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始終取決于海外學界成果。因此,中國學界始終處于追蹤的狀態(tài),無法引領海外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這就很難談得上知識建構的自主性。同時,目前國內學界開展的“海外中共學研究”多以譯介、評析為研究取向,而這類研究,對海外學界而言幾乎沒有影響力。這就意味著,現(xiàn)有的“海外中共學”與中國知識界處于分離狀態(tài),是海外知識界的自說自話;中國知識界的“海外中共學研究”也與其研究對象處于分離狀態(tài),是中國知識界的自說自話。從這兩個方面看都很難談得上中國知識界的自主性。

        (二)現(xiàn)實依據(jù)

        知識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是對現(xiàn)實的能動反映。重構的“海外中共學”本質上應該是對國際舞臺上的中國共產(chǎn)黨的客觀實際的反映。但是,現(xiàn)有的“海外中共學”則把這一研究局限于海外學術界視域之內,這顯然與當代中國共產(chǎn)黨與日俱增的國際活動、國際影響力不匹配。

        第一,新時代的中國共產(chǎn)黨將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中國共產(chǎn)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無產(chǎn)階級政黨。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chǎn)黨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chǎn)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保?7]這就是說,實現(xiàn)全人類的解放是共產(chǎn)黨人的目標、使命。中國共產(chǎn)黨自創(chuàng)建以來,始終將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實現(xiàn)全人類的自由和解放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新時代,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并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中國共產(chǎn)黨引領世界進步的能力也不斷增強。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chǎn)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保?8]這就意味著,新時代,中國共產(chǎn)黨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將更加積極主動地承擔起人類進步、世界發(fā)展的歷史使命,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在此過程中,中國共產(chǎn)黨將要破解引領世界向何處去、如何引領世界走向未來等一系列重大現(xiàn)實問題。因此,中國共產(chǎn)黨的活動、影響將突破中國范圍,走向世界,這就迫切需要從理論等方面給予主動回應。作為以中國共產(chǎn)黨為研究對象的中共黨史黨建學,理應在“海外中共學”領域內對這一客觀現(xiàn)實問題給予學理性思考和解答。

        第二,中國共產(chǎn)黨的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海外黨建需求顯著增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國際影響力通過對外活動得到了充分展現(xiàn),黨的對外活動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量,都有顯著提升。近年來,中國共產(chǎn)黨與170多個國家的600多個政黨和政治組織保持著不同形式的聯(lián)系。特別是2012年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開展了多種多樣與世界交流、對話的政黨交往活動。一系列對外活動顯著提升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國際影響力。與之相應的一系列理論問題亟待學界給予解答。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由于中國共產(chǎn)黨建設的實踐主要局限于國內范圍,因此,黨的建設理論研究主要是以國內范圍的黨的建設為直接前提。2013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一大批中國國有企業(yè)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21年8月,已有81家央企在“一帶一路”沿線承擔了超過3400個項目[19]。與之相應,國有企業(yè)中的黨的建設工作也開始大規(guī)模走出國門、走向海外。由此,國企如何開展海外黨建活動既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客觀現(xiàn)實問題,更是需要從理論上進行深入研究的學術問題。同時,近年來,隨著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不斷推進,國際社會越來越多地希望認識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共產(chǎn)黨如何讓世界更加充分、客觀、準確地認識自己,也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客觀問題。

        第三,現(xiàn)有的“海外中共學”在建構國際上的中國共產(chǎn)黨知識方面的作用有限。與新時代中國共產(chǎn)黨與日俱增的國際活動、國際影響力相一致的,應該是形成相應的有關中國共產(chǎn)黨的知識體系。但是,現(xiàn)有的“海外中共學”與這方面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國際社會對我國的關注前所未有,但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們在國際上有時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存在著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要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加快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讓全世界都能聽到并聽清中國聲音?!保?0]近年來,有從事“海外中共學研究”的學者提出,“海外中共學研究”“有利于我們參與海外話語建構,讓海外更客觀、積極地認知中國共產(chǎn)黨”[21]?!凹訌姾M庵泄矊W學科建設,是用學術講好中國共產(chǎn)黨治國理政故事、塑造好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大黨國際形象的重要學術交流方式”[22]。但是,現(xiàn)有的“海外中共學”及其研究在建構中國共產(chǎn)黨的國際形象、推動中國共產(chǎn)黨發(fā)揮更大國際影響力等方面,作用十分有限。正因如此,雖然國內“海外中共學”的研究者們,不斷強調其研究的現(xiàn)實意義,但是其現(xiàn)實意義始終沒有能夠充分體現(xiàn)。

        三、重構“海外中共學”的基本內涵

        十多年來,國內學界積極構建了以海外中共研究及其再研究為主要內容的“海外中共學”,并出版和發(fā)表了諸多論著。但是,當前有必要立足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趨勢、立足新時代中國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發(fā)展要求重構“海外中共學”的基本內涵。

        (一)以關鍵詞導引“海外中共學”內涵的科學重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xiàn)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保?3]由此,建構自主的知識體系,應該重點把握“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等關鍵詞。因此,重構“海外中共學”也必須重點圍繞這些關鍵詞展開。

        首先,推動海外有關中國共產(chǎn)黨的知識建構主體,由海外學界轉變?yōu)橹袊鴮W界,扭轉中國知識界不在場的局面。重構的“海外中共學”的研究對象依然是中國共產(chǎn)黨,但是研究主體將轉變?yōu)橐灾袊R界為主。眾所周知,一直以來,國際上有關中國共產(chǎn)黨的知識都是由海外知識界建構的,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中國共產(chǎn)黨的客觀形象與海外主觀形象存在差距。究其原因,就在于這種知識的建構,缺少中國知識界在場。因此,在研究主體方面重構的“海外中共學”,應該改變中國知識界缺席的狀況,實現(xiàn)國際上有關中國共產(chǎn)黨的知識建構由中國知識界直接完成。

        其次,推動海外有關中國共產(chǎn)黨的知識由被動建構,轉變?yōu)橹袊R界主動建構。當前,學界所界定的“海外中共學”實際上是孤立于中國知識界的,并非屬于中國的知識體系范疇,中國知識界在這一領域也談不上自主性。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海外中共學研究”,也是跟在海外研究成果之后的亦步亦趨的追蹤譯介和評析。重構的“海外中共學”將不僅是對海外有關中國共產(chǎn)黨知識的整理、研究,中國知識界更要在國際上積極主動地建構客觀、真實反映中國共產(chǎn)黨的知識,主動塑造真實的中國共產(chǎn)黨形象。在此基礎上,“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xiàn)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通過重構的“海外中共學”,“幫助國外民眾認識到中國共產(chǎn)黨是真正為中國人民謀幸福而奮斗,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24]。

        最后,重構“海外中共學”的知識體系。所謂知識體系,是指圍繞特定研究對象形成的相互聯(lián)系的知識系統(tǒng)?,F(xiàn)有的“海外中共學”及其研究,還存在視域比較單一、比較狹窄的問題,并不是以知識體系形式存在的。因此,重構“海外中共學”就應該圍繞特定的研究對象,重新建構相關的知識系統(tǒng)。這里,重要的是突破以往根據(jù)研究主體來界定“海外中共學”的既定思維范式。現(xiàn)有的“海外中共學”重點是強調“海外”,即強調“海外”知識界建構的有關中國共產(chǎn)黨的知識。重構的“海外中共學”,將明確這一研究的對象是“中國共產(chǎn)黨”。但是,這里強調的是圍繞“海外中共”,即圍繞國際舞臺上的中國共產(chǎn)黨展開研究,重構相關研究內容,形成有關“海外中共”研究的知識系統(tǒng)。

        (二)重構“海外中共學”的研究內容

        重構“海外中共學”內涵,關鍵是要按照上述思路重構其具體研究內容。筆者認為,重構的“海外中共學”至少應該包括:中國共產(chǎn)黨的國際活動、國際交往以及國際形象、國際影響力建設等方面的歷史與現(xiàn)實問題研究和對“海外中共學”進行的再研究的理論探索。

        第一,中國共產(chǎn)黨國際活動研究。以中國共產(chǎn)黨國際活動及其規(guī)律為研究內容的“海外中共學”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一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國際活動史研究。眾所周知,早在黨的創(chuàng)建時期,在法國、日本、蘇聯(lián)、美國等國家、地區(qū)都留下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歷史足跡。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chǎn)黨與蘇聯(lián)、東歐,以及有關國家的政黨,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黨際交往活動。以往學界的這方面研究是被納入相應的中共黨史研究范疇的。實際上,如果深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海外活動的歷史深處,可以發(fā)現(xiàn),這類研究雖然在研究對象上與一般意義的中共黨史研究具有共同性,但是在語言能力、知識儲備、資料來源、研究方法等方面又具有鮮明的特殊性。因此,這類研究可以納入“海外中共學”的范疇。二是當代中國共產(chǎn)黨的國際活動及其規(guī)律研究。進入新時代之后,中國共產(chǎn)黨的國際交往、交流與日俱增。中國共產(chǎn)黨日益成為一個國際性的政黨。有鑒于此,學界初步開展了黨際交流、國際交往等方面研究 這方面研究的代表性成果:田永祥編著:《中國共產(chǎn)黨的國際交往》,五洲傳播出版社2022年版。。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共產(chǎn)黨的國際活動無論是在數(shù)量還是活動的范圍、領域等方面,都必將顯著提升、擴大。對于中國共產(chǎn)黨為何以及如何開展國際活動等問題,將成為擺在學界面前的現(xiàn)實問題。因此,有必要將這方面的相關問題納入“海外中共學”的研究范疇。三是中國共產(chǎn)黨海外建設研究。當前,國內學界已有學者提出“海外黨建研究”的概念,即海外學者對中國共產(chǎn)黨建設的研究[25]。我們這里強調的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海外的建設的研究。如前所述,隨著當代中國的發(fā)展逐步惠及全球,伴隨著中國國有企業(yè)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在相關國家開展黨的建設將逐步成為客觀要求和必然。眾所周知,在其他國家開展中國共產(chǎn)黨的建設與在國內相比,無論在外部環(huán)境,還是在內部建設方式、方法,以及組織生活開展方式等方面都存在顯著區(qū)別。因此,為適應中國共產(chǎn)黨走向世界的客觀現(xiàn)實,有必要在“海外中共學”領域內展開海外黨建研究。

        第二,黨的國際形象、國際影響力研究。這方面的研究是重構的“海外中共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首先,關于中國共產(chǎn)黨的國際形象研究。這方面的研究既要分析中國共產(chǎn)黨的國際形象是什么,也要研究中國共產(chǎn)黨的國際形象是如何發(fā)展變化、如何建構的等問題。今后國內學界在考察海外知識界建構的中國共產(chǎn)黨形象時,可以在譯介、總結、評析的基礎上,分析海外建構了什么樣的中國共產(chǎn)黨形象,并分析海外建構相關形象的方式、方法,進而提出如何介入、影響、引導海外建構中國共產(chǎn)黨形象的方法、路徑等問題。這方面,國內學者已經(jīng)開始了初步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6]。其次,中國共產(chǎn)黨國際形象建構研究。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主動建構黨的國際形象問題。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黨的形象和威望、黨的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戰(zhàn)斗力不僅直接關系黨的命運,而且直接關系國家的命運、人民的命運、民族的命運?!保?7]“中國共產(chǎn)黨是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大就要有大的樣子。”[28]因此,重構“海外中共學”必須深入研究在國際上建構一個什么樣的中國共產(chǎn)黨的形象,以及如何建構中國共產(chǎn)黨形象的問題。對此,國內已經(jīng)有學者做出初步嘗試[29]。再次,有關中國共產(chǎn)黨國際影響力研究。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chǎn)黨國際影響力空前提升,黨的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已深入國際社會各領域各層面。為此,“海外中共學”一方面要致力于分析、研究中國共產(chǎn)黨的國際影響力的現(xiàn)實狀況,更要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如何主動有意識地建構、增強、發(fā)揮黨的國際影響力。

        第三,對“海外中共研究”的再研究??梢灶A見,隨著中國、中國共產(chǎn)黨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將繼續(xù)成為國際知識界關注和研究的一大熱點。因此,開展“海外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的再研究將構成重構的“海外中共學”的一個重要內容。開展“海外中共研究”的再研究,有以下問題需要國內學界注意。一是要夯實譯介基礎,即國內學界要及時追蹤海外的研究動態(tài)和最新研究成果,將國外最新研究成果譯介到國內,同時建立在諸如中共黨史黨建學等學科基礎上,對海外研究成果進行深度的評析。學界必須意識到,譯介是開展“海外中共研究”再研究的基礎。當然,開展“海外中共研究”的譯介,一方面,要指出海外相關研究的價值、意義,另一方面,更要對海外誤讀、曲解,甚至丑化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認知進行深度剖析,指出其錯誤并挖掘其錯誤根源等。二是在譯介的基礎上探索從多個維度進行更加深入的學術性研究?!昂M庵泄惭芯俊钡脑傺芯坎荒軆H停留在譯介的層面,否則,這類研究將會停留在僅是為相關學科研究提供綜述、述評的層次,使研究的學術含量大打折扣。由此,所謂的“海外中共學”將被虛化為綜述或述評,因而也不可能獨立成為一門“學”而存在。因此,探索學術化的“海外中共研究”的再研究是當前從事這一研究的國內學者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對此,學界需要深化相關理論研究,明確這一研究的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取向等基本問題,從而為后續(xù)研究人才的培養(yǎng)和深化學術性研究奠定基礎。三是要強化前瞻性研究。實際上,近十年來,海外的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重心已經(jīng)轉向智庫。智庫的中共研究體現(xiàn)了鮮明的對策性,其對相關國家的對華政策構成直接影響。因此,國內學界在開展“海外中共研究”的再研究時,應加強對相關國家對華政策走向的考量,體現(xiàn)研究的前瞻性特色。

        (三)學科整合重構“海外中共學”

        重構的“海外中共學”顯然不是建立在單一學科基礎上的,而是整合了多個學科研究內容,重新建構的一項新的學科研究。

        第一,重構的“海外中共學”是屬于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以中共黨史黨建學研究方法為主。某一研究屬于哪個學科主要取決于其研究對象,重構的“海外中共學”的研究對象是中國共產(chǎn)黨,主要是研究國際舞臺上中國共產(chǎn)黨的相關歷史和現(xiàn)實問題。因此,重構的“海外中共學”理應納入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其研究方法也是以中共黨史黨建學研究方法為核心。中國共產(chǎn)黨海外活動史、對外交往史等方面的研究顯然屬于中共黨史研究范疇,中國共產(chǎn)黨海外建設研究、國際形象、國際影響力研究則屬于黨的建設領域。

        第二,對海外學界開展的中共研究進行再研究則屬于海外中國學與中共黨史黨建學交叉形成的一個領域。海外中國學是海外學界對當代中國所開展的以跨學科、跨文化為主要特點的區(qū)域研究。在海外中國學領域,中共研究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可以看到,無論是早期的費正清、拉鐵摩爾、莫里斯·邁斯納等,還是后來的傅高義、李侃如等,他們既是中國研究專家,同樣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的權威。與此同時,在海外雖然沒有形成專門的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學科,但毋庸置疑的是,海外高校、智庫等領域都積聚著一批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專家,形成了一系列有關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的豐富成果。因此,對海外學界的中共研究的再研究是海外中國學研究與中共黨史黨建學研究的交叉研究。

        第三,重構的“海外中共學”綜合了國際共運史研究、傳播學、外交學等學科知識。從傳統(tǒng)學科劃分角度看,中國共產(chǎn)黨與共產(chǎn)國際以及其他國家的無產(chǎn)階級政黨的交流、交往等方面的研究,屬于國際共運史研究的范疇。近年來,有學者在研究中國共產(chǎn)黨的國際交往、國際活動時,采取了外交學方法的研究;有學者在探究中國共產(chǎn)黨國際影響力時,特別是在研究諸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系列著作的國際影響、國際傳播時,采取了傳播學的研究方法。因此,重構的“海外中共學”應該在充分汲取相關學科知識、學科研究方法基礎上,構建起自身的研究方法。

        綜上所述,重構“海外中共學”,其研究對象是國際舞臺上的中國共產(chǎn)黨,其研究內容是在目前學界所界定的研究內容基礎上,又整合了其他相關研究內容、相關研究學科基礎上的新的學術研究。這一研究體現(xiàn)了“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等關鍵詞,因而符合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客觀要求,符合中共黨史黨建學一級學科建設需要,也符合當代中國共產(chǎn)黨發(fā)展的客觀要求。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 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人民日報》2022年4月26日,第1版。

        [2] 路克利:《論海外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的興起與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1年第3期,第19—26頁。

        [3] 路克利:《論費正清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刺激-反應”范式》,《毛澤東思想研究》2011年第5期,第114—118頁。

        [4] 路克利:《哈佛大學的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21頁。

        [5] 熊光清:《迅速發(fā)展的海外“中共學”》,《人民論壇》2015年第30期,第64—65頁。

        [6] 韓強、牛晴葦:《辯證認識海外對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的價值與不足》,《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第16—20頁。

        [7] 高曉林、龐敏:《海外中共學的發(fā)展與學科建設思考》,《社會科學》2022年第9期,第24—33頁。

        [8] 劉穎、韋磊:《“二戰(zhàn)”前日本對中共研究的特點》,《理論月刊》2015年第9期,第79—84頁。

        [9] 韋磊、趙榮文:《近代日本中共黨史研究的第一篇成果探析》,《東疆學刊》2020年第4期,第68—73頁。

        [10] 張注洪:《關于國外研究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的文獻史料及其利用》,《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1期,第131—143、313頁。

        [11] 胡華、林代昭:《臺港和國外中共黨史研究述評》,《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1期,第29—58頁。

        [12] 金春明:《評〈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前言,第2頁。

        [13] 李學勤:《國際漢學漫步》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序,第2頁。

        [14] 張雷聲、韓喜平、肖貴清等:《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2年第7期,第4—16頁。

        [15] 韓喜平:《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的歷史必然與路徑探索》,《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年第9期,第23—32頁。

        [16] 韋磊:《美國近現(xiàn)代中國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61頁。

        [17]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chǎn)黨宣言》,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51頁。

        [18]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1頁。

        [19] 史志鵬:《共建“一帶一路”貢獻央企力量》,《人民日報(海外版)》2021年8月6日,第10版。

        [2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第212頁。

        [21] 韓強:《漸成顯學的海外中國共產(chǎn)黨研究》,《國外社會科學》2021年第2期,第4—8頁。

        [22] 高曉林、龐敏:《海外中共學的發(fā)展與學科建設思考》,《社會科學》2022年9期,第24—33頁。

        [23][24]?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17頁。

        [25] 韓強:《海外中共黨建研究的幾個問題》,《理論學刊》2013年第8期,第34—38頁。

        [26] 韓強:《論中國共產(chǎn)黨國際形象的百年建構》,《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6期,第16—28頁。

        [27] 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2頁。

        [28]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編:《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版,第238頁。

        [29] 馬明沖、韓笑:《議程設置:中國共產(chǎn)黨國際形象的一種建構范式》,《新視野》2023年第6期,第17—23頁。

        英文標題

        Reconstruc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Overseas CPC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Abstract: The term “overseas CPC studies,” defined by the domestic academic community, refers to the academic knowledge abou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nstructed by overseas academic circles. In this sense, “overseas CPC studies” have existed for nearly a hundred years and are essential in building the CPCs international image. Based on this, the Chines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proposed the concept of “research on overseas CPC studies.” Currently, constructing an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in China is an inevitable trend in developing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Consequently, 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truct the connotation of “overseas CPC studies.” The primary reason for reconstructing the fundamental connotation is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existing concepts of “overseas CPC studies”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and the first-level discipline of “CPC history and Party building studies.” Furthermore, the existing concepts of “overseas CPC studies” fail to align with the CPCs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exchanges, image, and influence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Chinas independent knowledge system; overseas CPC studies;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of the CPC

        蜜臀av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av草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人妻系列| 日韩午夜三级在线视频| 日本久久精品福利视频| 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欧美日韩精品| 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日韩成人无码不卡网站| 国产另类人妖在线观看| 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夜| 超级碰碰色偷偷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白浆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免费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女同免费| 少妇下面好爽好紧好湿一区二区| 精品少妇无码av无码专区| 免费a级毛片无码a∨免费软件| 国产亚洲蜜芽精品久久| 青青草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熟女传媒国产一区二区| 黄片视频免费在线播放观看| 欧美人妻日韩精品|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电影网| 亚洲乱码少妇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美女自在线观看| 久久夜色国产精品噜噜亚洲av|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熟妇无码八av在线播放|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码专区| 精品国产色哟av一区二区三区| 领导边摸边吃奶边做爽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v片在线观看| 精品人伦一区二区三区蜜桃麻豆| 人妻少妇无乱码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超清| 国产精品久久毛片av大全日韩| 国产精品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极品尤物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