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宛霖 張晴 程卓 龍春林
在云南省所有古茶園中,景邁山古茶園的面積最大,達到2.8萬畝(1畝≈666.7平方米)。景邁山位于云南省西南邊境,東臨西雙版納勐海縣,西接緬甸,是西雙版納、普洱、緬甸的交界處。景邁山古茶園坐落在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位于北緯99°5914”~100°355”和東經22°814”~22°1332”之間。平均海拔1500米,年平均降雨量1800毫米,年平均氣溫18℃。景邁山古茶園周邊共有14個傳統(tǒng)村落,下轄景邁村和芒景村兩個行政村。居住著傣族、布朗族、拉祜族、哈尼族、漢族等民族的同胞,以布朗族和傣族的居多。當地布朗族和傣族等先民在森林中種植、栽培和管理茶樹,形成了今天獨特的古茶園景觀和大面積的古茶樹群落。古茶園與當地民族和諧共處已有800年之久。
景邁山古茶園中的茶樹是大葉茶,即普洱茶,也稱為茶樹大葉種,學名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可以長成高大的喬木,葉片大,長8~14厘米,寬3.5~7.5厘米。但為了方便采摘,一般樹高控制在10米以內。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種植的茶樹則為小葉種(Camel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灌木狀,葉片小,長4~12厘米,寬2~5厘米。
在植物分類學上,茶(Camellia sinensis)是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屬(Camellia)茶組(Sect. Thea)植物。全世界山茶屬植物280種,茶組植物32種,其中我國分布有30種。用茶組植物制作茶葉,外觀上與茶相似,口感也接近,例如云南西部種植的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所制作的茶葉成品幾乎與普通茶葉雷同。
古茶園與現代單作茶園存在著顯著差異,古茶園不僅在景觀上和單作茶園有明顯的不同,在植物群落結構和植物物種多樣性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從群落的垂直結構來看,景邁山古茶園可分為4~5層。第1層為超過30米的高大喬木層,有高榕、南酸棗等樹種。第2層的高度為10~30米,主要為青岡櫟、木荷等樹種。第3層為茶樹,高3~10米,有時也分布有多依樹、柃木等。第4層是灌木層,一般高2~4米,主要有野牡丹、算盤子等。第5層為草本層,多為禾本科、豆科、菊科的草本植物。此外,古茶園群落中的層間植物非常發(fā)達,藤本植物如崖角藤、石柑子等,附生植物以蘭科、蕨類等為主,還有桑寄生和扁枝槲寄生等寄生植物。
樣方調查表明,古茶園中的植物種類是現代茶園的4倍多,這也僅是從部分調查樣方中獲得的數據,還不包括古茶園所有的植物物種數。通過分析計算其生物多樣性指數(ShannonWiener index、Pielou index和Margalef index),發(fā)現古茶園的生物多樣性指數顯著大于現代單作茶園[1]。
景邁山古茶園豐富的結構層次為大量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空間,這些生物包括多種類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以當地一株“蜂王樹”為典型的代表,其樹齡已超百年,樹種為高榕(Ficus altissima),樹干上掛有70多個仍有蜜蜂居住的蜂巢,蔚為壯觀。據當地人說,樹的底端還居住著一條蟒蛇,目前沒有襲擊過人,樹上生長著許多附生和寄生植物。古茶園生物多樣性的豐富程度以及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復雜性可見一斑。
植物多樣性
通過對天然林、古茶園和單作茶園3種不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進行植物多樣性分析和比較后發(fā)現,古茶園的植物多樣性與天然林相似,其種類數量為天然林>古茶園>單作茶園。在景邁山古茶園區(qū)域發(fā)現943種(包括變種),分屬于489屬和125科,其主要的優(yōu)勢科為蘭科、蝶形花科、大戟科、菊科和唇形科。中國特有種 214種,占23.2%;云南特有種108種,占特有種總數的50.5%。依據《中國植物紅皮書(第一冊)》,15種為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其中3種稀有,5種瀕危,7種易危,國家三級保護植物11種[2]。古茶園內主要樹種有茶樹、大葉榕、普文楠、高山榕、野漆樹、垂葉榕、南酸棗、思茅蒲桃、小果栲、云南山櫻桃、柳葉假木荷、樟樹等近百種;寄生植物有21種,如紅花寄生和扁枝槲寄生等。在343棵基徑大于2厘米的茶樹中有93株(占比27.11%),茶樹的干枝上有146株維管附生植物,隸屬于7科19種,有束花石斛、云南骨碎補、扁球羊耳蒜等[3]。發(fā)現附生植物的豐富度和多樣性分布與茶樹的冠面積和基徑有顯著關系,因此判斷茶樹基徑和冠層面積是預測附生植物物種豐富度的較好指標。依據景邁山古茶園植物種類的多樣性,其生活型種類豐富度依次為草本植物>喬木植物>灌木植物>藤本植物>寄生和附生植物。
古茶園內大量豐富的植物種類,不僅是當地的植物資源寶庫,同時也是當地人飲食醫(yī)藥等的來源。在雙江勐庫古茶園對可食用性植物多樣性進行調查,并分析4個不同民族傳統(tǒng)村寨對植物的使用方法。共發(fā)現245種(隸屬113科)可食用植物,種類可劃分為7種消費類型,包括作物、蔬菜、水果、野菜、堅果、調味品和茶葉,食用部位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植、芽、樹干、樹皮,食用最多的前3個部位是果實、葉和莖[4]。這充分體現了當地人的聰明智慧,他們已積累了寶貴的傳統(tǒng)知識與經驗。
動物多樣性
生長在這樣一個生物多樣性豐富且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中,用古茶樹生產出來的茶有哪些成分和優(yōu)勢呢?
使用化學指紋相似性,結合主成分和聚類分析,來區(qū)分和識別無量山的云南普洱和景邁山的大葉種茶化學成分。采用頂空固相微萃取法結合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技術,提取和鑒定10種來自無量山云南普洱和10種來自景邁山大葉種茶的揮發(fā)性成分,獲得63種確定的揮發(fā)性成分。其中兩種茶葉中的香氣成分非常相似,主要包括醛醇、烴(烷烴、烯烴和芳烴)和酮類,茶香氣揮發(fā)性成分相似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采用了相同的加工技術。但在部分香氣成分含量上,產自景邁山的與產自無量山的則存在顯著差異,特別是一些萜類、醇類和酮類,如芳樟醇及其氧化物、三烯醇、橙花醇、香葉醇、橙花醇、α-離子酮、β-離子酮、植氨酸和法尼基丙酮。其中影響茶質量很重要的有揮發(fā)性萜類,它們通常呈綠色、有新鮮或清香甘甜味的香氣[9]。在茶葉的代謝產物中,初級產物有糖、氨基酸、脂肪,還有特定條件下產生的次生代謝物,如類黃酮、類胡蘿卜素、生物堿等。不同的代謝途徑可以合成多種物質,如兒茶素、單寧、花青素、木質素、奎寧、咖啡因、可可堿等。而對臨滄市雙江縣勐庫古茶園的茶葉化學成分分析發(fā)現,其具有更高的游離氨基酸、沒食子酸、咖啡因和表沒食子兒茶素[10]。這些研究進一步說明了古茶園中的茶的獨特風味和功能的來源。
景邁山古茶園從多層次的群落結構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方面,充分展現出當地老百姓數百年來積累下的經驗智慧,為維持農業(yè)系統(tǒng)穩(wěn)定與和諧發(fā)展方面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Li W L, Zhang Q, Fan Y X, et al. Traditional management of ancient Puer tea gardens in Jingmai Mountains in Yunnan of China, a designated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site. Journal of Ethnobiology and Ethnomedicine, 2023, 19: 26.
[2]齊丹卉, 郭輝軍, 崔景云, 等. 云南瀾滄縣景邁古茶園生態(tài)系統(tǒng)植物多樣性評價. 生物多樣性, 2005, 13(3): 221-231.
[3]王青, 黃衡芝, 王俊, 等. 景邁-芒景古茶園茶樹群落寄附生植物種間聯(lián)結研究. 西部林業(yè)科學, 2014, 43(3): 45-50.
[4]Ma N, He S, Min Q. Edible biological resource use in an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and its driving forces: A case of the Shuangjiang Mengku ancient tea and culture system. Sustainability, 2020, 12(18): 7791.
[5]陳耀華.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價值認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 普洱市人民政府, 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xié)會. 茶文化景觀保護研究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普洱景邁山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北京: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 2019.
[6]楊廣容, 馬燕, 蔣賓, 等. 基于16S rDNA測序對茶園土壤細菌群落多樣性的研究. 生態(tài)學報, 2019, 39(22): 8452-8461.
[7]Zi H, Jiang Y, Cheng X, et al. Change of rhizospheric bacterial community of the ancient wild tea along elevational gradients in Ailao Mountain, China. Scientific Reports, 2020, 10(1): 9203.
[8]Lu L, Chen H, Wang X, et al. Genome-level diversification of eight ancient tea populations in the Guizhou and Yunnan regions identifies candidate genes for core agronomic traits. Horticulture Research, 2021, 8: 190.
[9]Wu Y, Lv S, Wang C,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olatiles difference of Yunnan sun-dried Pu-erh green tea from different tea mountains: Jingmai and Wuliang mountain by chemical fingerprint similarity combined with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Chemistry Central Journal, 2016, 10(1): 1-11.
[10]Yang G, Zhou D, Wan R, et al. HPLC and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revealed higher tea-leaves quality, soil fertility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diversity in ancient tea plantations: compared with modern tea plantations. BMC Plant Biology, 2022, 22(1): 239.
關鍵詞:景邁山 古茶園 生物多樣性 管理和維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