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向華 楊佳惠
【內容提要】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國際環(huán)境日趨復雜。文明交流互鑒理念正是中國基于自身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精準認知,科學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的世界之問和時代之問。在全球化向縱深發(fā)展、世界交往聯系日益密切的時代語境下,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構建國際文化傳播新格局是促進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內容,能夠為其提供價值共識、文化底蘊和交往范式。新形勢下,要以三大全球倡議為主要發(fā)力點,通過踐行全球發(fā)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構建國際文化傳播新格局。
【關鍵詞】文明交流互鑒 國際傳播 三大全球倡議 國際文化傳播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發(fā)展,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交往日益增加,與此同時,作為全球化伴生物的“逆全球化”思潮進一步催生了新帝國主義、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等一系列問題。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構建中國參與國際傳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新格局是加強中外人文交流和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關鍵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①文明是中外人文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對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首次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論述為構建以合作、共商、交流為指引的國際文化傳播新格局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準確把握時與勢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當代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正在發(fā)生深刻性、歷史性的變化,中外人文交流進入新一輪調整磨合期。中國國際文化傳播工作處于歷史最好時期,同時也面臨巨大挑戰(zhàn),需要因時而動、順勢而為,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構建國際文化傳播新格局。
(一)中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
向內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處于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③新時代中國國際地位顯著提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提升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構建國際文化傳播新格局,讓國際社會更多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一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取得新的偉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煥發(fā)巨大生機活力,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軟實力不斷提升。我國成為了全球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積極參與應對國際氣候變化的合作,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顯著提高,中華文明煥發(fā)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二是展現引領時代的大國擔當。中國的發(fā)展深刻影響著世界的歷史進程,當代中國已不再是國際傳播秩序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建設者和引領者。文明交流互鑒正是中國立足于擔負新的文化使命、面向人類文明發(fā)展新未來,以更加開放自信、積極主動的姿態(tài)融入世界,致力于加強中外人文交流的一次偉大實踐,為構建國際文化傳播新格局提供了重要的遵循;三是中國式現代化開創(chuàng)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④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一條文明延續(xù)、迭代與創(chuàng)新的巨變之路,創(chuàng)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彰顯了中國對中外人文交流的關注。通過探尋人類文明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后進國家文明復興的普遍規(guī)律,以及不同文明在同一時空環(huán)境下交融互鑒的普遍格局,為構建國際文化傳播新格局提供了中國方案。
(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
向外看,世界處在新的十字路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⑤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持續(xù)推進,與此同時,全球深層次矛盾突出,不穩(wěn)定性不確定性增多,人類社會既充滿希望,又充滿挑戰(zhàn)。一是國際形勢發(fā)生深刻復雜演變。在全球重心從西方主導轉向東西方平衡的影響下,一些西方國家為了維護霸權地位,越來越傾向于用零和博弈、冷戰(zhàn)思維處理國際關系,熱衷于搞強權政治,不遺余力地在全球挑起陣營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全球范圍內推行的孤立主義、強行“脫鉤”、單邊主義等政策主張,使“黑天鵝”“灰犀?!眱深愶L險事件頻發(fā),全球和平赤字、發(fā)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各國需要以更寬廣、更包容、更負責任的態(tài)度形成有效的協(xié)調與合作,攜手應對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各種全球性挑戰(zhàn),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fā)展;二是“文明沖突論”回潮泛起。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將零和博弈思維奉為圭臬,再度炒作所謂“文明沖突論”“中國威脅論”,從大國戰(zhàn)略競爭的視角過分渲染夸大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甚至將其作為西化、分化他國的戰(zhàn)略圖謀中的“撒手锏”,在國家間惡意制造沖突分歧,削弱國際社會諸多領域的共同合作,從而嚴重阻礙了國際社會交流。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的當今世界,只有正視文明的多樣性與差異性,用文明交流互鑒來破解“文明沖突論”,才能促進世界不同文明和諧共處,共同發(fā)展;三是數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茖W技術的發(fā)展打破了時空壁壘,數字全球化使得各種文明進入到同一時空里,世界各地文明進行接觸和碰撞成為了必然的發(fā)展趨勢,迎來了“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全民傳播時代。與此同時,如若缺乏正確觀念的引導,不僅容易使不同文明間形成僵化的刻板印象、產生偏見和誤解,還有可能進一步放大文明間的差異和沖突,挑起意識形態(tài)對立,影響國家間正常的合作交流。因此,數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必然要求提出符合人類發(fā)展潮流的文明觀念,通過交流與對話形成共識,充分發(fā)揮多元化傳播主體的作用,積極探索人民視角、人民立場的傳播內容,推動構建國際文化傳播新格局。
二、文明交流互鑒對構建國際文化傳播新格局的重要意義
文明交流互鑒作為新時代文明觀的體現,也作為加強中外人文交流的內在要求,對構建國際文化傳播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為構建國際文化傳播新格局提供了價值共識、文化底蘊和交往范式。
(一)為構建國際文化傳播新格局提供了價值共識
價值共識的功能和作用主要體現在它能夠為全世界范圍內共同性目標的實現提供思想和行為認同的“最大公約數”。以文明交流互鑒為目的的國際文化傳播是一種對話性的行為,需要世界各國攜手推進、共同作為,同時也離不開世界各國人民的價值認同和合力共建。要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推動構建國際傳播新格局,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要促進和實現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民摒棄成見、友善交往。環(huán)視當下世界,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社會往來依然存在一定的心理鴻溝,在一定程度上阻滯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在這種情況下,文明交流互鑒就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中國一直致力于加強中外人文交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yōu)越。⑥文明交流互鑒不僅要求不同文明之間堅持平等相待和開放包容,而且強調不同文明之間展開交流對話。通過文明之間展開對話可以增進不同文明之間相互理解和尊重,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或緩解國家或民族之間的誤解和偏見,為構建國際文化傳播新格局凝聚了價值共識。
(二)為構建國際文化傳播新格局提供了文化底蘊
“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秉持“和而不同”的價值取向,強調在國際人文交流中需要尊重差異和不同,在承認差異、尊重多樣性的基礎上尋求和平相處之道。世界文明具有差異性、多樣性,在國際文化傳播中就需要不同文明之間的溝通、對話、合作,這是世界多元文化必走的一條道路。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fā)表演講時強調,中華文明歷來崇尚“以和邦國”“和而不同”“以和為貴”。⑦在這里,習近平主席揭示了推動國際文化傳播的文化底蘊,即“和而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強調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尊重、和諧共處,正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合共生”思想的承繼和拓展,為推動構建國際文化傳播提供了文化底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每種文明都有其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不同文明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⑧在世界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當今時代,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是構建國際文化傳播新格局的可靠保障。
(三)為構建國際文化傳播新格局提供了交往范式
交往范式強調從一種“客觀立場”轉變?yōu)椤盎訁⑴c者的完成行為式立場”,一旦自我做出行為,而他者采取了相應的立場,這兩者就進入了一種交往關系。文明交流互鑒將主體間的交往與交互放置于人類文明共生互鑒的大背景下,超越了“文明中心主義”視角下狹隘的國際文化傳播觀念,為構建國際文化傳播新格局提供了交往范式。構建國家文化傳播新格局,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伙伴關系,不僅需要政治上的對話而非對抗,經濟上的開放合作而非強者通吃,生態(tài)上的合作分擔而非推卸責任,更需要文明的交流互鑒。文明交流互鑒要求各國人民同心協(xié)力,相互尊重、平等協(xié)商,堅決摒棄冷戰(zhàn)思維和強權政治,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為構建國際文化傳播新格局提供了交往范式。也正是在此基礎上,構建國際文化傳播新格局立足于人類整體利益的世界格局,打破了當前以“西方中心主義”和霸權主義為核心的國際傳播敘事邏輯,致力于構建平等對話交流的國際文化傳播新格局,是符合新時代推動國際文化傳播的正確交往范式。
三、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構建國際文化傳播新格局的實踐指向
構建國際文化傳播新格局是全球政治與權力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我國國際傳播工作面臨“西強東弱”的不平等格局,全球發(fā)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為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構建國際文化傳播新格局提供了實踐指向,以三大全球倡議為切入點不僅進一步豐富了文明交流互鑒的理念內涵,也在國際文化傳播中發(fā)揮著重要的文明驅動作用。
(一)踐行全球發(fā)展倡議,提高話語傳播力
全球發(fā)展倡議倡導綠色、健康、發(fā)展,強調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fā)展伙伴關系。落實全球發(fā)展倡議是提升中國在全球發(fā)展治理中的話語權,提高話語傳播力的重要基礎。一是堅持多邊主義。要立足于國際文化傳播的格局,加快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以全球發(fā)展倡議為依托,推動多邊發(fā)展合作進程協(xié)同增效,這與聯合國倡導的全球發(fā)展伙伴關系在理念上高度契合。通過搭建多邊主義平臺,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對話,不僅使各國充分表達自身的立場和訴求,還可以充分考慮彼此的利益關切,構建全球發(fā)展共同體;二是推動國際經濟治理體系變革。在國際傳播中,要切實增強堅決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話語傳播,積極推動多邊貿易體制談判合作,增強多邊貿易體制的包容性,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提升新興市場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話語權,促進世界各國產生聯動傳播效應,打造平衡普惠的國際發(fā)展模式。與此同時,要傳播好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在積極推動全球經濟發(fā)展中的知識話語,深化多邊經濟對話和溝通;三是高質量推動“一帶一路”合作?!耙粠б宦贰背h正是將各個文明普遍長期思考的全球共同發(fā)展作為發(fā)展目標,既是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實現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中國方案,也是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加強國際人文交流的中國主張。在國際文化傳播中,要通過共建“一帶一路”支持多邊貿易體制,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綠色復蘇發(fā)展,建設復蘇之路。繼續(xù)推動“一帶一路”框架下有關經濟和交通走廊、經貿合作和務實合作項目建設,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升中國參與全球發(fā)展治理的傳播力、影響力。
(二)踐行全球安全倡議,構建普遍安全的共同體
全球安全倡議旨在推動各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共同應對全球性安全挑戰(zhàn),構建普遍安全的共同體。一是堅定不移走獨立自主的和平發(fā)展道路。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代化。⑨在國際傳播中,要推動全球安全倡議所倡導的要堅持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不干涉別國內政,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的發(fā)展道路和社會制度這一準則在國際的傳播。堅持通過對話協(xié)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加強國際人文交流,致力于消解全球和平赤字;二是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xù)的安全觀。在國際傳播中,要構建統(tǒng)籌維護傳統(tǒng)領域和非傳統(tǒng)領域安全的話語傳播力,通過對話合作促進各國和本地區(qū)安全,反對濫用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共同應對地區(qū)爭端和恐怖主義、氣候變化、網絡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問題,實現全球傳播共商共建。倡導以共贏思維應對復雜的安全挑戰(zhàn),營造公平正義、共商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努力走一條互信、互利、平等、協(xié)作的安全新路;三是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冷戰(zhàn)思維。在國際傳播中,旗幟鮮明地傳播反對霸權強權的正確主張,以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加強對話與協(xié)商,共同推動全球安全治理體系的完善。堅定站在世界和平力量的一邊,不斷壯大反對強權政治和霸權干涉的力量,為緩解國際沖突爭端勸談促和。
(三)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構建開放包容的共同體
全球文明倡議作為中國新時代全球文明觀的最新成果,在推動國際文化傳播中發(fā)揮著重要的文明驅動作用。全球文明倡議所弘揚的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有助于實現文明交流互鑒,進而構建國際文化傳播新格局。這一倡議超越了對西方基于單一國家或民族利益的“文明沖突論”,致力于加強人文交流合作構建開放包容的共同體。一是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文明具有多樣性,正是不同文明之間存在的客觀差異,人類文明才得以百花齊放、精彩紛呈。要以寬廣胸懷增進對不同文明價值內涵的認知和理解,加強國際人文交流,有助于互動對話渠道的暢通,進而推動文明之間的對話交流、和諧共處;二是積極搭建文明對話平臺。中國在國際文化傳播中不斷搭建文明交流互鑒的平臺,通過舉辦博鰲亞洲論壇、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到中國—阿拉伯國家政黨對話會、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等,開展多層次、形式多樣的文明對話。深化與國際組織的合作,推動各方落實聯合國《不同文明對話全球議程及其行動綱領》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不斷促進文明對話交流;三是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全人類共同價值從全人類共同的時代境遇和生存需要出發(fā),以寬廣胸懷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的求同存異的共同價值,主張不同文化和文明形態(tài)的包容并蓄,是一種與西方“普世價值觀”不同的建構性話語體系。體現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國際傳播必須將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作為價值基礎和文化支撐,不同國家和民族在這些共同價值的指導下形成價值共識,進而以交流互鑒為核心目標構建國際文化傳播新格局。
本文系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大黨獨有難題及應對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3&ZDA12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洪向華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楊佳惠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建部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第2版。
②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人民日報》2014年3月28日,第3版。
③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第2版。
④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第2版。
⑤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人民日報》2019年5月16日,第2版。
⑥同③。
⑦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合國日內瓦議總部的演講》,《人民日報》2017年1月20日,第2版。
⑧同⑦。
⑨同①。
責編:荊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