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某大型鎢鉬礦的鉬氧化率高達42.45 %,鉬、鎢、鐵、螢石等礦物嵌布關系密切、粒度細,鈣鎂硅酸鹽、碳酸鹽及黏土礦物含量高且分布極不均勻。針對這一復雜難選多金屬礦石,采用可工業(yè)化、相對簡單的碎磨—磁選—脫泥—浮選工藝流程,可獲得硫化鉬精礦(含鉬45.76 %)、氧化鉬-氧化鎢精礦(含鉬15.88 %、含鎢22.65 %)、鐵精礦(含鐵63.11 %),總鉬、總鎢、總鐵回收率分別為67.75 %、51.84 %、36.44 %,實現了礦產資源的有效回收。浮選前進行預先脫泥,有助于確保浮選流程順暢、降低藥劑耗量及穩(wěn)定有價礦物回收指標。
關鍵詞:輝鉬礦;白鎢礦;鎢鉬鈣礦;黏土礦物;磁選;脫泥;浮選
中圖分類號:TD954TD923文章編號:1001-1277(2024)05-0044-06
文獻標志碼:Adoi:10.11792/hj20240510
引言
某大型鎢鉬礦伴生鐵、螢石等礦物,屬于矽卡巖型難選多金屬礦石。該礦石富含黏土、石膏等嚴重影響鉬、鎢浮選的易泥化碳酸鹽礦物,同時存在與螢石可浮性相近的鈣鎂硅酸鹽礦物,且鉬、鎢、鐵、螢石等礦物嵌布粒度較細。針對這一礦石性質,系統(tǒng)開展了碎磨—磁選—脫泥—浮選工藝試驗研究,取得了良好指標。該工藝簡化了流程結構并可實現工業(yè)化應用,為項目可行性研究提供了設計依據。
1礦石性質
1.1化學分析
礦石化學成分分析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該礦石鉬品位0.14 %、WO3品位0.12 %,含磁性鐵3.66 %,含CaF2 11.93 %。鉬、鎢、鐵等金屬元素及CaF2具有一定回收價值,鈣鎂硅酸鹽礦物、碳酸鹽礦物等含量高,礦石易泥化,屬于矽卡巖型難選多金屬礦石。
1.2礦物組成
該礦石中金屬礦物占5.14 %。鐵礦物主要以磁鐵礦形式存在,硫化礦物主要為黃鐵礦,少量輝鉬礦、黃銅礦、銅藍、閃鋅礦、毒砂等;其余金屬礦物為少量白鎢礦、鉬鎢鈣礦、菱鐵礦、褐鐵礦、赤鐵礦,以及微量菱錳礦、菱鎂礦、硬錳礦、鋯石等。非金屬礦物占94.86 %,主要為方解石和白云石,其次為透輝石、透閃石、螢石、蛇紋石、石英等,少量綠泥石、蒙脫石、石膏、高嶺石等[1-2]。鉬、鎢、鐵物相分析結果分別見表2~4。
由表2~4可知:鉬礦物以鉬鎢鈣礦、輝鉬礦形式存在,合計占100.00 %;鎢礦物主要以鉬鎢鈣礦、白鎢礦形式存在,占95.80 %;以磁性鐵存在的鐵礦物占53.15 %,以硅酸鐵存在的鐵礦物占29.86 %。
1.3主要礦物粒度分析
對該礦石中主要礦物進行粒度分析,結果見表5。
由表5可知:輝鉬礦粒度細小,常呈浸染狀構造且空間分布不均勻;白鎢礦粒度微細,常呈微細粒自形—半自形粒狀結構,與輝鉬礦、螢石嵌布關系密切,部分白鎢礦中鎢礦物被鉬礦物交代,產出白鎢礦的類質同象產物(鉬鎢鈣礦);螢石粒度粗細不均,粗粒螢石常被方解石交代分割或包裹其他細粒脈石礦物,很難通過磨礦提高其單體解離度,粒度為-0.010 mm的螢石與方解石、白云石等碳酸鹽礦物嵌布關系密切,也常與磁鐵礦、輝鉬礦、鉬鎢鈣礦、白鎢礦連晶嵌布,較難單體解離;磁鐵礦多呈自形—半自形軸粒狀結構或不規(guī)則粒狀結構嵌布在脈石礦物中,粒度細小。
1.4礦石可選性分析
1)礦石含20 %~30 %碳酸鹽礦物,主要以方解石、白云石形式存在,其可浮性與鉬、鎢礦物接近,導致分離困難;且含15 %左右蛇紋石與滑石,在碎磨過程中極易泥化,影響選別指標。
2)礦石含5 %左右蒙脫石及皂石,磨礦后會分散在礦漿中,吸附大量選礦藥劑,提高藥劑耗量;且含少量石膏,溶解后會產生Ca2+、Mg2+等離子,消耗碳酸鈉和水玻璃,導致普通脂肪酸類捕收劑失效。
3)影響選別過程的黏土、綠泥石、蛇紋石、石膏等礦物在礦石中分布不均勻。隨著采礦深度的不斷增加,礦石性質變化較大,難以合理配礦,導致選別指標不穩(wěn)定。
因此,有效脫除影響選別的原生礦泥及磨礦過程產生的次生礦泥,是降低藥劑耗量、提高礦物回收率的關鍵所在。
2試驗結果與討論
2.1流程探索試驗
2.1.1破碎產品拋尾探索試驗
礦石經重介質旋流器、光電預拋試驗,結果表明:鎢、鉬礦物主要以微細粒形式存在,上述試驗對破碎產品難以有效拋尾[3-6]。
2.1.2磨礦產品選礦流程探索試驗
在相同磨礦細度(即-0.074 mm占80 %)、浮選時間、藥劑制度條件下,進行了選礦流程探索試驗,結果見表6。
由表6可知:常規(guī)選礦流程對礦石性質變化適應性較差,選別指標較低;分級—脫泥—浮選流程具有礦石適應性強、選別指標較高、藥劑耗量低的特點。
2.1.3濕法冶金探索試驗
對鉬品位0.14 %、鎢品位0.12 %的礦石采用濕法冶金技術[7],在磨礦細度-0.074 mm占80 %、礦漿濃度20 %、DSC用量80 kg/t、SBC用量9 kg/t、DPPA用量20 kg/t、浸出溫度90 ℃、浸出時間9 h條件下,進行浸出試驗。試驗結果表明:鉬浸出率為81.62 %、鎢浸出率為30.39 %。該方案生產成本極高,不適宜處理低品位礦石。
2.2分級浮選
在實驗室小型試驗基礎上,采用磨礦—分級—粗、細粒度獨立浮選硫化鉬—粗、細粒度獨立浮選氧化鉬-氧化鎢的“分級浮選”工藝流程進行了處理量為1 200 t/d的工業(yè)試驗[8]。試驗流程見圖1,試驗結果見表7。
由表7可知:該礦石采用磨礦—分級—粗、細粒度獨立浮選硫化鉬—粗、細粒度獨立浮選氧化鉬-氧化鎢的“分級浮選”工藝流程,選別過程順暢,各粒度礦石性質相對穩(wěn)定,所用流程結構及藥劑種類基本一致,只是藥劑用量略有變化;采用該流程獲得了硫化鉬精礦(含鉬41.13 %)、氧化鉬-氧化鎢精礦(含鉬9.48 %、含鎢24.54 %),總鉬回收率為68.62 %、總鎢回收率為50.82 %。但是,采用高速盤式離心機脫除-0.008 mm礦泥時,設備排礦管堵塞頻繁。
2.3分質浮選
實驗室對磁選得到的磁性礦物和非磁性礦物進行分析發(fā)現,非磁性礦物主要富集在輝鉬礦、石膏、白云石、石英、長石、高嶺土、蒙脫石中,磁性礦物主要富集在白鎢礦、磁鐵礦、蛇紋石、滑石和方解石中。通過磁選可實現不同礦物的差異化分離,對磁性礦物與非磁性礦物分別選別有助于選別指標的提高。故在實驗室小型試驗的基礎上,采用“分質浮選”,即原礦破碎—干式磁選—磁性礦物、非磁性礦物分別磨礦—脫泥—優(yōu)先浮選硫化鉬—氧化鉬-氧化鎢浮選工藝流程,開展了處理量為100 t/d的工業(yè)試驗[9]。試驗流程見圖2,磁性礦物、非磁性礦物化學成分分析結果見表8,粗選工業(yè)試驗結果見表9,精選工業(yè)試驗結果見表10。
由表8~10可知:該礦石采用原礦破碎—干式磁選—磁性礦物、非磁性礦物分別磨礦—脫泥—優(yōu)先浮選硫化鉬—氧化鉬-氧化鎢浮選的“分質浮選”工藝流程,選別過程順暢,磁性礦物、非磁性礦物2個系列礦石性質相對穩(wěn)定;采用該流程獲得了硫化鉬精礦(含鉬45.08 %)、氧化鉬-氧化鎢精礦(含鉬14.13 %、含鎢21.75 %)、鐵精礦(含鐵40.33 %),總鉬回收率為73.20 %、總鎢回收率為51.23 %、總鐵回收率為49.44 %。
2.3簡化試驗
在前期研究成果基礎上,開展了簡化選別流程試驗研究[1-2],采用碎磨—磁選—脫泥—浮選工藝。工藝流程見圖3,試驗結果見表11。
由表11可知:礦石經過碎磨—磁選—脫泥—浮選工藝流程,獲得了硫化鉬精礦(含鉬45.76 %)、氧化鉬-氧化鎢精礦(含鉬15.88 %、含鎢22.65 %)、鐵精礦(含鐵63.11 %),總鉬回收率為67.75 %、總鎢回收率為51.84 %、總鐵回收率為36.44 %。
3結論
1)該礦石鉬氧化率高達42.45 %,鉬、鎢、鐵等金屬元素及CaF2具有一定回收價值,鉬、鎢礦物嵌布粒度細、嵌布關系密切,屬于矽卡巖型難選多金屬礦石。
2)“分級浮選”和“分質浮選”均采用旋流器+高速盤式分級機進行預先脫泥,相對穩(wěn)定了每個系列礦石性質,但流程繁雜、脫泥設備高速盤式分級機堵塞頻繁導致運轉率低,難以大規(guī)模工業(yè)應用。
3)采用相對簡單的碎磨—磁選—脫泥—浮選工藝流程,獲得了與“分級浮選”和“分質浮選”相近的回收技術指標。浮選前預先脫除原生礦泥及次生礦泥,是確保浮選流程順暢、降低藥劑耗量及穩(wěn)定有價礦物回收指標的主要措施。
[參 考 文 獻]
[1]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某鎢鉬礦實驗室選礦試驗研究報告[R].北京:礦冶科技集團有限公司,2020.
[2]長春黃金研究院有限公司.某難選鎢鉬礦高效回收工藝技術開發(fā)報告[R].長春:長春黃金研究院有限公司,2020.
[3]凱瑞斯礦業(yè)設備技術(北京)有限公司.某鎢鉬礦KRS智能干法分選機分選試驗報告[R].北京:凱瑞斯礦業(yè)設備技術(北京)有限公司,2022.
[4]天津美騰科技有限公司.某鎢鉬礦試驗研究及分析報告[R].天津:天津美騰科技有限公司,2022.
[5]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某鉬鎢礦選礦試驗研究報告[R].鄭州: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2010.
[6]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國家非金屬礦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某鉬鎢礦22噸/日選礦擴大試驗研究報告[R].鄭州: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國家非金屬礦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1.
[7]東北大學.某難處理鎢鉬礦石提取新技術研究報告[R].沈陽:東北大學,2022.
[8]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國家非金屬礦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某鉬鎢礦1#礦體選礦擴大試驗研究報告[R].鄭州: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國家非金屬礦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3.
[9]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國家非金屬礦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某鉬鎢礦工業(yè)試驗報告[R].鄭州: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國家非金屬礦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6.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ore-dressing in a large-scale tungsten-molybdenum mine
Lu Zhaofeng1,Wang Muzhi2,Yang Xiaolong1,Yin Kun1,Wang Haidong1
(1.China National Gold Group Co.,Ltd.; 2.Kichi-Chaarat Closed Stock Company)
Abstract:The molybdenum oxidation rate of a large-scale tungsten-molybdenum mine reaches 42.45 %.The intimate association of molybdenum,tungsten,iron,and fluorite minerals,with fine particle size,and high content of calcium-magnesium silicates,carbonates,and clay minerals,distributed extremely uneven,poses challenges in ore-dressing.To address this complexity in processing polymetallic ores,an industrializable and relatively simple crushing and grinding-magnetic separation-desliming-flotation process was adopted.This process yielded molybdenum sulfide concentrate (containing 45.76 % molybdenum),molybdenum oxide-tungsten oxide concentrate (containing 15.88 % molybdenum and 22.65 % tungsten),and iron concentrate (containing 63.11 % iron).The recovery rates of molybdenum,tungsten,and iron were 67.75 %,51.84 %,and 36.44 % respectively,achieving effective resource recovery.Pre-desliming before flotation facilitates smooth flotation operations,reduces reagent consumption,and stabilizes the recovery of valuable minerals.
Keywords:molybdenite;scheelite;tungsten-molybdenum-calcium minerals;clay minerals;magnetic separation;desliming;flotation
收稿日期:2024-01-28; 修回日期:2024-03-05
作者簡介:陸兆鋒(1986—),男,高級工程師,碩士,從事黃金及有色金屬礦山選礦技術管理工作;E-mail:luzf@chinagoldgrou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