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錢過家家,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時我也采過它……”
前幾天,我在抖音里刷到一個女孩聲情并茂地唱起這首兒歌的視頻時,內(nèi)心深處泛起了陣陣漣漪——多年的城市生活,竟然讓我忘卻了那童年的榆錢。
在鄂西農(nóng)村的老家,房前屋后、山坡河邊種有很多榆樹。我家院內(nèi)也有一棵高大的榆樹,枝繁葉茂。
“清明前后一場雨,串串榆錢中了舉”。經(jīng)過春雨的滋潤,沉睡了一個冬天的榆樹開始蘇醒,先是枝頭鼓滿了淡紫色的花苞,緊接著身穿綠色外衣、小巧圓薄、形如錢幣一樣的榆錢子長出來了。似乎一夜間,榆錢便掛滿了枝頭,像一串串綠色的銅錢。
榆錢又名榆實、榆子、榆仁、榆莢仁,形狀似錢而小,故而得名。小時候,我很會爬樹。當(dāng)榆錢滿枝的時候,我腰間就掛上提籃,哧溜一下就爬到了樹上,跨坐在榆樹枝丫上,先是自個兒吃個夠。嚼在嘴里的榆錢香甜中帶有一絲絲清香,讓人愛不釋口。大快朵頤一番,我才帶著滿足感大把大把地擼榆錢,直到把籃子裝滿才下樹。父親怕我摔著,不讓我爬樹。為此,我還挨過幾次打。
后來,每到采摘榆錢的季節(jié),奶奶總會用一根長木棍綁上一個鐵鉤子,在老榆樹上鉤下一些掛滿榆錢的樹枝。榆錢采摘后,母親會用清水淘洗干凈,然后在榆錢上撒上玉米面粉和鹽,攪拌均勻,捏成窩窩頭,放進(jìn)鍋里蒸上二十分鐘。
掀開鍋的那一剎那,隨著蒸汽的升騰,濃濃的榆錢清香撲鼻而來。誘人的香味令我顧不得被燙著,不加思索地抓起一個榆錢窩頭,幾口就不見了蹤影,一個不過癮,接著還要吃。那副讒相,總是被母親滿帶關(guān)心的輕聲制止:“等涼一涼再吃,少不了你的。”
榆錢因諧音“余錢”,象征著財富,母親常說,吃了榆錢就有“余錢”。自古以來,很多文人墨客都很鐘情于榆錢。北周庾信在《燕歌行》中寫下千古名句:“桃花顏色好如馬,榆莢新開巧似錢?!碧拼n愈也曾感慨:“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边@些名言佳句伴隨著榆錢的清香,一直流傳至今。
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民間有“一樹榆錢半月糧”之說,意思是在青黃不接的時節(jié),一棵樹上的榆錢可抵半個月的糧食,供一家人度過饑荒。時過境遷,如今的生活越來越豐盈,各種各樣的美味佳肴應(yīng)有盡有,人們再也不用榆錢果腹了。
前幾天,我驀然發(fā)現(xiàn)小區(qū)附近有幾株榆樹,枝頭上綴滿了串串簌簌榆錢。我忍不住采了一小袋回家食用,雖然也是做成窩窩頭蒸食,但是卻找尋不到兒時的那般美味。
時至春深,榆錢更香,久居都市的我們,誰還能記得往昔的味道?
(作者單位:中國寶武集團(tuán)武鋼有限責(zé)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