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越瑞 劉華清
小敏一直以來都是他人眼中“別人家的孩子”,中考過后,她也不負眾望地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了重點高中。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拿到錄取通知書的當晚,小敏竟然選擇了自殺。人們在對此扼腕嘆息的同時,也不禁疑惑,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本可以擁有大好前程的小敏選擇結(jié)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錄取通知書是我送給你們最后的禮物,我已經(jīng)替你們實現(xiàn)夢想了,請不要再來煩我了!”這是小敏留給父母的遺書,短短幾行字,卻飽含了太多的酸楚,道出了小敏如籠中之鳥,身不由己的人生。家人發(fā)現(xiàn)及時送醫(yī),經(jīng)過醫(yī)院全力搶救,小敏最終康復出院。
小敏的故事令人痛心,但更令人痛心的是小敏的故事并非個例。 在居高不下的自殺行為問題背后,是孩子心理問題的高發(fā)。據(jù)統(tǒng)計,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的總患病率約為17.5%,其中抑郁障礙約占3.0%,而抑郁障礙是導致自殺的首要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qū)е挛闯赡耆诵睦韱栴}高發(fā)呢?
我們曾在診室中遇到過一位十三歲的小姑娘,在談及她的家庭時,眼神中盡是厭惡,但在談到死亡時,她的眼神中卻閃過一絲光芒。她說自己不恐懼死亡,甚至期待死亡,因為死亡意味著重新開始,意味著她的一切苦難都將不復存在。
究竟是什么原因?qū)е卤驹撌菧嘏蹫车募彝コ闪藷o數(shù)孩子的夢魘?成了孩子心理問題的“搖籃”?許多家長在拿到孩子的診斷報告后,反復向醫(yī)生確認是不是真的,他們不能理解,為什么自己全身心地付出,換來的卻是孩子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結(jié)果。然而,家長并不知道的是,他們所謂的“付出”可能是一種“以愛之名”的束縛,是孩子生命所不能承受之痛。在日常生活中,最典型的有以下兩類“以愛之名”的家庭:
① 將孩子培養(yǎng)為父母的“續(xù)集”。
在此類家庭中,父母通常事業(yè)有成,有的甚至是行業(yè)內(nèi)的翹楚,對于下一代,他們有較高的要求,不僅希望虎父無犬子,更希望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他們不能夠容忍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普通人,于是乎,他們?yōu)楹⒆又朴喠藝揽恋慕逃媱?,誓要將孩子培養(yǎng)為人上人。面對孩子的叫苦不迭,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然而,對于這類孩子而言,父母仿佛一座高山,難以逾越,越想超越父母就越感受到差距,他們活在父母的陰影下,逐漸產(chǎn)生了自卑情緒。并且高強度的壓力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令他們仇視父母,仇視周圍的一切,嚴重者甚至可能做出一些過激行為。當然,也不乏一些“幸運兒”取得了父母所期望的成就,但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孩子往往早已失去了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淪為了父母的“替代品”。
② 讓孩子彌補父母的遺憾。
在此類家庭中,父母通常郁郁不得志,他們將期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希望孩子能夠彌補自己當年的遺憾,為家庭爭光。例如,有的父母年輕時因為種種原因沒有上大學,便立志要將孩子培養(yǎng)為大學生。這類父母多半傾其所有地為孩子提供學習資源,將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卻從沒有問過孩子愿不愿意,喜歡什么。當孩子表示不滿或想放棄時,他們慣用的一句話就是“我們?yōu)槟愀冻隽诉@么多,你怎么對得起我們?”。
在父母道德綁架式的教育模式下,這類孩子通常表現(xiàn)出異乎尋常的乖巧,他們遵照父母的意愿學習與奮斗,稍有偏離就會感到無比自責。他們終其一生都在為他人而活,當有一天他們也想為自己而活時,可能會平靜地離去,就仿佛自己從未來過這個世界。
不管是上述哪類家庭,孩子其實都只是用來實現(xiàn)父母夢想的“工具人”,他們是父母在親朋好友面前炫耀的資本,是父母實現(xiàn)階層跨越的籌碼,卻唯獨不是他們自己。這些父母并不是不愛孩子,只是他們讓孩子覺得愛是有條件的,只有夢想著父母的夢想,實現(xiàn)著父母的夢想才能夠被愛、值得被愛。這也是為什么小敏會在遺書中寫道:“我已經(jīng)替你們實現(xiàn)夢想了”。為什么有無數(shù)孩子爆發(fā)出:“如果我沒有活成你們想要的樣子,你們還會愛我嗎”的怒吼;為什么孩子在診室里聲淚俱下地說出:“你們的愛我不想要!”。這類孩子長時間處于高壓控制下,擔心被拋棄、被厭惡,他們?nèi)珞@弓之鳥般活著,試問如何能夠保障他們的心身健康?
“如果說,學校是一座高山,那么,我們就是山腳下的小草,在大山的庇護下慢慢成長”。曾幾何時,我們是如此贊美學校,因為那是一個能夠為我們帶來溫暖、光明與希望的地方。但不知從何時開始,孩子變得“談學色變”,甚至有的孩子在家里好好的,但一到學校就出現(xiàn)各種形式的心身問題。
在教育內(nèi)卷日益嚴重的情形下,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不斷向教師施壓,而教師為了保障績效,不斷向?qū)W生施壓。作為“食物鏈”的底端,學生只得化身學習機器,除了少得可憐的吃飯和睡覺時間,其余時間他們幾乎都在學習。兒童青少年本就處于情緒的動蕩期,巨大的學業(yè)壓力將會進一步加重他們的情緒問題,此時若沒有合理的宣泄途徑,將導致負性情緒的積壓,長久下來極易造成各類心理問題。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為了進一步增加學習時間,許多學校取消了課間休息并默認體育課被“霸占”的現(xiàn)象,這讓本就處于壓力漩渦中的孩子可能失去了唯一的喘息機會。而缺乏必要的體育鍛煉對處于生長發(fā)育期的孩子極其不利,容易造成體質(zhì)虛弱、抵抗力下降等問題,進一步提升心理問題的發(fā)生率。人的本性都是趨利避害的,如果學校給學生帶來的只有痛苦,試問還有多少孩子會發(fā)自肺腑地喜歡學校?
孔子曾說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這句話道出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然而,當今社會過度強調(diào)學業(yè)成績,甚至將此作為衡量一個孩子是否優(yōu)秀的唯一標準。因此,不論孩子的個性、愛好、特長等如何,追求優(yōu)異的學業(yè)成績皆被奉為圭臬。在這樣的思想理念下,有的孩子被迫在不適合自己的領(lǐng)域深耕,這本身就是對孩子的一種摧殘,為他們埋下了心理問題的種子。
同時,“以成績定成敗”的輿論導向不利于教育分流,可能造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這在無形中增加了競爭壓力,進一步提升了心理問題的發(fā)生率。此外,處于金字塔頂尖的孩子畢竟只占少數(shù),大部分孩子都只是普通人而已,過度追求學業(yè)成績只會造成孩子自信心的損傷,誘發(fā)各類心理問題。
首先,父母需要良好的自我反思及情緒管理能力,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感受到他們是無條件地被愛、被關(guān)注、被需要的,不會因犯錯或表現(xiàn)不好而被厭惡、被拋棄。例如,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時,父母可以對孩子說:“我們真為你感到驕傲”;當孩子未能取得好成績時,父母可以對孩子說:“別難過,如果你需要,我們可以幫你一起找找原因”。
其次,父母需要為孩子提供足夠的情緒價值,這種情緒價值不僅體現(xiàn)在言語上,更體現(xiàn)在身體語言上。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專業(yè)名詞叫作鏡映,它指的是父母對孩子的喜愛、微笑、贊賞等在孩子心里留下“我值得被愛”的堅定形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多與孩子進行眼神交流,多對孩子微笑,多擁抱、贊美孩子,當孩子說話時認真聆聽并將身體轉(zhuǎn)向他們。
再次,父母需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尤其在雙方有不同意見時,父母需要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并在不違背原則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的選擇。
最后,對于孩子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家長需要做到不抱怨、不指責,及時帶孩子到??漆t(yī)院就診,并給予孩子耐心的陪伴。
首先,學校需要進行教學改革,由只注重學生學業(yè)成績的一元模式向德、智、體、美、勞多元化發(fā)展的教育模式轉(zhuǎn)變,并充分考慮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為學生未來的升學、就業(yè)等提供更多選擇與可能。
其次,學校需要保障孩子的體育鍛煉時長和充足的課間活動,確保學生的在校生活能夠做到勞逸結(jié)合。
再次,研究表明,教師的情緒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直接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自身的言行,杜絕辱罵、體罰學生,給予學生關(guān)愛、尊重、鼓勵,以構(gòu)建積極健康的師生關(guān)系。
最后,學校需要配備一定數(shù)量的心理專職教師,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保護意識,增強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篩查工作,對篩查結(jié)果提示異常的學生進行重點關(guān)注,必要時給予上報;日常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wù),幫助他們疏解情緒,同時對一些高危人群保持足夠的敏感性,如針對存在非自殺性自傷行為的孩子,需要防止他們因操作不當而導致的死亡,必要時及時對他們進行轉(zhuǎn)介與治療。
首先,需要進一步落實“雙減”政策,從真正意義上減輕孩子的學業(yè)負擔。
其次,需要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讓孩子明白成功并沒有唯一的標準,鼓勵孩子追尋自己的夢想。同時強化孩子的道德意識,提升孩子的社會責任感。
再次,需要加大公民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力度,減少公眾對心理問題的污名化。增加心理健康服務(wù)機構(gòu),為孩子提供更加便捷的心理服務(wù)。打通家庭、學校、醫(yī)院和社會機構(gòu)之間的壁壘,充分整合資源,如通過家校共育,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動態(tài),提升家長和教師對于孩子心理問題的敏感度;通過醫(yī)校融合,為學生開展心理問題的早期篩查與診斷工作,并為學生開辟綠色醫(yī)療通道等,力求對孩子的心理問題進行早預防、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最大限度地支持與保障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最后,我國有超過3000萬兒童青少年正遭受各類精神科問題的困擾,但注冊的兒童精神科醫(yī)生卻不足500人,難以服務(wù)如此龐大的患者群體。需要加大精神衛(wèi)生相關(guān)專業(yè)人員的培養(yǎng)力度,更好地幫助更多孩子從心理問題中走出來。
楊萬里在《宿新市徐公店》中曾寫道:“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高鼎在《村居》中曾寫道:“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蛟S這些才是童年本該有的樣子:充滿生命力、自由、童趣。
孩子是擁有自己思想的獨立個體,他們不是任何人的附庸,希望家庭、學校、社會能夠共同守護未成年人的心身健康,還孩子一片凈土,讓他們重新?lián)碛幸粋€充滿期待、向往和無限可能的快樂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