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全
(山東省單縣中醫(yī)醫(yī)院骨傷科,山東 菏澤 274300)
高齡狀態(tài)下有骨質丟失的情況,骨強度、骨密度等均維持在較低水平,多數患者存在骨質疏松的情況,輕微外力即造成胸腰椎骨折[1]。高齡群體骨質狀態(tài)較差,跌倒、滑落等低暴力創(chuàng)傷即會造成該病變。此類骨折以胸腰椎結構改變?yōu)橹饕卣鳎钦鬯閴K可能會對脊髓位置的神經組織產生壓迫,導致患者喪失軀體制能力,有較高癱瘓率,需重視老年胸腰椎骨折的治療。保守治療途徑為手法復位,
該方案無需在骨折位置做切口,創(chuàng)傷大,但無法觀察到椎體骨折程度,附近骨折碎塊可能會對神經組織造成壓迫,其較多并發(fā)癥及較差的復位效果限制了其在老年胸腰椎骨折治療中的使用[2]。切開復位內固定可清楚觀察到椎體骨折程度,可清除骨折碎塊,在內固定方案下能加速椎體愈合,但該手術創(chuàng)傷大,為得到相對完善的視野,常需過多剝離軟組織,要求患者在術后保持絕對臥床,并發(fā)癥較多,多數患者無法承受切開復位造成的手術創(chuàng)傷,適用范圍小[3]。經皮椎體成形術被證實有較好止痛效果,可達到相對理想的復位狀態(tài),能恢復胸腰椎高度,其創(chuàng)傷小的特點能讓患者在復位后盡早下床,利于縮短胸腰椎恢復時間,不會對椎體生物學狀態(tài)產生較多不良影響[4]。對此,本研究以選取我院2022 年3 月—2023 年3 月收治的98 例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為對象,以雙色球法分為2 組,予以各組別患者不同的骨折復位治療方案,以了解經皮椎體成形術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收治的98 例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雙色球法分為2 組,每組49 例。對照組:男29 例,女20 例;體重44~86 kg,平均體重(65.49±2.31)kg;病程5~48 h,平均病程(26.86±3.49)h;年齡61~89 歲,平均年齡(75.35±2.02)歲。觀察組:男28 例,女21 例;體 重45~87 kg,平 均 體 重(66.23±2.09)kg;病程6~49 h,平均病程(27.53±3.22)h;年齡62~90 歲,平均年齡(76.06±2.89)歲。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1)納入標準:①確診為胸腰椎骨折;②骨折時間不足72 小時;③同意研究;④均為單節(jié)段骨折;⑤此前無胸腰椎骨折史。(2)排除標準:①病理性骨折者;②不足60 歲;③對各復位固定方案不耐受;④老年癡呆者;⑤喪失意識者;⑥氣胸、血胸者;⑦多節(jié)段骨折者。
對照組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此組術前均俯臥,胸腹部保持懸空狀態(tài),定位骨折椎體后,在該椎體正中位置做切口,暴露出骨折椎體,并對其上下關節(jié)突等進行分離處理,確保關節(jié)突能清晰顯露出來,調整骨錐和矢狀面的角度,將其維持在12°~15°,準備椎弓根釘,將其釘入骨折位置,安裝連接桿,對各患者實施縱向復位即可,胸腰椎復位符合要求后縫合即可。觀察組行經皮椎體成形術,此組術前均俯臥,胸腹部保持懸空狀態(tài),術前行相關檢查,定位骨折椎體,在C型臂機輔助下在皮膚位置做切口,并經此進針,注意調整進針方向,確保穿刺針進入到骨折椎體內,予以患者側位投影處理,觀察投影位置,正位、側位投影需分別接近中線、椎體前1/3 等位置,方能達到理想復位效果,達到該位置后退出針芯,注入骨水泥,并監(jiān)測骨水泥充盈程度,符合要求后退出穿刺針,縫合即可。
(1)椎體狀態(tài):術前、術后,均進行胸腰椎,檢查,測定后凸Cobb角,并觀察患者椎體前緣高度變化情況。
(2)恢復情況:術前、術后,采用日本骨科協(xié)會(JOA)評分評估椎體功能,具體如下:主觀癥狀內容有下腰背痛、步態(tài)、腿痛等3 項,共9 分;臨床癥狀內容有直腿抬高試驗、運動障礙、感覺障礙等3 項,共6 分;日?;顒邮芟薅扔邢词⒆坏? 項,共14 分;膀胱功能則有6 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椎體功能越好。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評估椎體疼痛情況,共有10 分,具體標準如下:0 分即胸腰椎位置無痛感,1~3 分即胸腰椎位置痛感為輕度,4~6 分即胸腰椎位置痛感為中度,7~9 分即胸腰椎位置痛感為重度,10分則胸腰椎位置痛感為劇烈。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輕。
(3)臨床指標:統(tǒng)計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消腫時間,同時檢測術中出血量。
(4)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感染、壓瘡、骨水泥泄露等。
(5)生活質量:通過生活質量調查(WHOQOL-100)量表進行評估,內容主要有生理、心理、獨立等,還涉及到環(huán)境、信仰、社會等,由骨科內責任護士完成生理質量量表的整理,向患者家屬進行生活質量量表的宣教,使患者在家屬輔助下完成量表的填寫,均有100 分,填寫后由責任護士進行分值的統(tǒng)計,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前,觀察組后凸Cobb角為(13.98±2.05)°,椎體前緣高度為(68.42±5.04)%;對照組后凸Cobb角為(13.67±2.44) °,椎體前緣高度為(68.93±5.77)%,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4976、0.6423);術后,觀察組后凸Cobb角為(5.25±1.03)°,椎體前緣高度為(89.22±4.01)%;對照組后凸Cobb角為(6.89±1.17)°,椎體前緣高度為(85.78±4.46)%,觀察組后凸Cobb角低于對照組,椎體前緣高度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0.000)。
術前,觀察組JOA評分為(11.35±4.99)分,VAS評分為(6.44±1.02)分;對照組JOA評分為(11.82±4.76)分,VAS評分為(6.35±1.23)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6344、0.6943);術后,觀察組JOA評分為(26.23±1.87)分,VAS評分為(1.95±0.87)分;對照組JOA評分為(24.04±2.05)分,VAS評分為(3.04±1.09)分,觀察組JOA評分高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0.000)。
觀察組手術時間為(38.22±5.01)min,消腫時間為(2.21±0.55)d,住院時間為(3.05±0.81)d,術中出血量為(16.88±3.53)mL;均短于對照組的手術時間(59.61±5.87)min,消腫時間(3.94±0.69)d,住院時間(4.92±1.17)d,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的(35.21±6.94)mL,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9.402、13.724、9.199、16.479,P=0.000)。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04% (1 例感染,無壓瘡及骨水泥泄露),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4.29%(3 例感染,1 例壓瘡,3 例骨水泥泄露),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χ2=4.900,P=0.027)。
觀察組生理維度評分為(87.43±5.01)分、心理維度評分為(81.90±5.44)分、社會維度評分為(86.23±5.08)歲、獨立維度評分為(84.44±5.72)、信仰維度評分為(85.61±5.32)、環(huán)境維度評分為(84.30±5.08)歲;對照組生理維度評分為(80.65±5.47)分、心理維度評分為(75.23±5.84)分、社會維度評分為(80.65±5.22)歲、獨立維度評分為(79.13±5.36)、信仰維度評分為(78.42±5.95)、環(huán)境維度評分為(78.31±5.23)歲,觀察組WHOQOL-100 各個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398、5.850、5.363、4.742、6.306 、5.751,P=0.000)。
胸腰椎骨折較常見,此病在各個年齡層均為出現,年輕群體骨質狀態(tài)較好,一般在交通事故、墜落等問題下會受到強烈撞擊,胸腰椎無法承受如此高能量的撞擊,即會出現該類骨折。老年群體發(fā)生此病的原因多是骨質缺失、外力撞擊等,該群體骨質狀態(tài)較差,骨折后常存在退行性脊柱側彎的情況,無法維持良好脊柱受力狀態(tài),常增加胸腰椎損傷程度[5-6]。胸腰椎對維持正常機體活動有關鍵作用,此類骨折位置較特殊,保守治療要求各患者保持持續(xù)性臥床,防止椎體受到牽拉,但該方案無法對骨折具體情況進行觀察,骨折附近碎塊也無法得到有效清除,常有椎體愈合不良的情況,還容易損傷到脊髓內部神經組織,需經手術完成骨折復位治療。切開復位內固定方案使用頻繁,此方案較成熟,通過在骨折位置做切口,可達到較高胸腰椎暴露效果,通過清晰的視野能觀察到胸腰椎骨折程度,并能了解到骨折碎塊情況,可將碎塊徹底清除處理,并能恢復椎體位置,達到較好椎體矯正效果[7]。但其為觀察骨折情況,常需擴大手術切口,還需剝離較多軟組織,創(chuàng)傷大、出血多,還容易出現頑固性腰痛等問題,其手術創(chuàng)傷常降低生活質量,不被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廣泛接受。經皮椎體成形術逐漸成熟,僅需做出較小切口,將骨水泥通過小切口送入骨折位置即可,在骨水泥硬化后能發(fā)揮止痛、固定效果,可提高胸腰椎復位后的穩(wěn)定性[8]。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觀察組后凸Cobb角低于對照組,椎體前緣高度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即經皮椎體成形術可增強復位效果,加快椎體功能的恢復。在開放固定手術方案中,需要將病灶進行全方位的暴露,雖能予以胸腰椎精準復位處理,但其創(chuàng)傷大,達到的椎體修復效果欠佳[9]。經皮椎體成形術則能避免上述問題,該手術實施過程中會使用骨水泥,該材質有低聚合溫度、低流動性的特點,向骨折胸腰椎位置灌注后有發(fā)揮瞬時高黏度的優(yōu)勢,可有效減少骨水泥泄露事件,保證復位安全性。該手術所用穿刺器械直徑較小,能預防局部血腫問題,減輕骨髓壓迫,而且在骨水泥作用下可增強胸腰椎的抗壓強度,恢復老年患者的椎體力學性能[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觀察組JOA評分高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經皮椎體成形術實施過程中能達到較好的腰椎功能恢復效果,還能減輕局部疼痛問題。在開放內固定實施過程中,會大范圍剝離軟組織,常損傷到病灶附近的神經組織,即使予以良好復位處理,也存在胸腰椎受損的情況,且疼痛問題較為嚴重,常產生頑固性疼痛等事件,對老年患者造成較為嚴重的負面影響[11]。而經皮椎體成形術則有較高價值,復位手術實施過程中會經C臂機進行實施監(jiān)測,在其輔助下進針并完成骨水泥的注射,可保證進針準確度,精準控制骨水泥灌注量,可改善塌陷椎體功能,提高椎體穩(wěn)定性,對于畸形的胸腰椎組織也能達到較好矯正效果,而且骨水泥在病灶位置凝固后能加速痛覺神經壞死,減輕胸腰椎位置的疼痛感,快速恢復胸腰椎功能[12-13]。由于該方案無需將胸腰椎位置及附近的軟組織等進行過度的剝離,可減輕機體損傷程度,造成的術后疼痛問題較輕微,多數患者可經少量鎮(zhèn)痛藥物達到較鎮(zhèn)痛效果,機體舒適度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消腫、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孫家安等[14]的研究中,PVP組手術、住院時間為(34.27±5.83)min、(3.12±0.65)d,均短于開放組,術中出血量為(15.23±3.82)mL,均少于于開放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經皮椎體成形術有較好價值,其手術創(chuàng)傷程度低。開放固定手術方案一般能達到相對理想的復位效果,但其切口范圍大,需精準剝離軟組織,以便將骨折的胸腰椎徹底暴露出來,該前提下即會造成手術時間長的問題,而且剝離、暴露因素下會增加出血風險,均會降低胸腰椎復位安全性,對于老年患者而言危險性較大。經皮椎體成形術與之有較大不同,該手術僅需做出小切口即可,無需剝離較多骨折椎體附近的軟組織,骨折椎體暴露較少,能縮短染時間,且能控制出血情況,可降低復位風險[15]。較小創(chuàng)口僅需較短時間即可愈合,而且該手術在球囊輔助下能達到支撐保護機制,使骨水泥滲透率保持在較低狀態(tài),還能增強椎體高度調整機制,使其符合椎體復位需求,有效改善胸腰椎功能。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經皮椎體成形術安全性高,能預防各類安全問題。開放復位術顧名思義會打開骨折位置,創(chuàng)口較大,胸腰椎暴露范圍廣,會與空氣有較多接觸,為病菌入侵提供較好條件,而且較大切口會增加術后換藥難度,極易發(fā)生感染問題。面對該手術較大的創(chuàng)傷,為預防傷口牽拉問題,常需在術后予以制動處理,在疼痛等因素作用下,患者對體位調整有抵觸情緒,導致老年患者有一定壓瘡發(fā)生風險。經皮椎體成形術有較大不同,此類手術創(chuàng)傷小,提前進行球囊擴張能保持清晰視野,對椎體實施精準安全復位治療,調整骨水泥強度、剛度后,能達到相對理想的椎體高度,可提高椎體穩(wěn)定性,能預防畸形愈合等事件。此外,該方案創(chuàng)口小,骨折位置組織暴露范圍小,不會使病灶位置與空氣進行過多接觸,可達到較好傳染源阻隔效果,減少病原菌的入侵,有效預防感染問題,提高手術安全性,減輕各患者的手術創(chuàng)傷程度。面對開放手術活動受限、創(chuàng)傷大、恢復慢的特點,經皮椎體成形術展示出較多優(yōu)勢,可加快老年患者胸腰椎的恢復,有效改善術后疼痛問題,通過早期康復訓練能預防各類并發(fā)癥,機體不適感較輕微,可達到較好生活質量。
綜上,經皮椎體成形術并發(fā)癥少,不會造成較大手術創(chuàng)傷,能減輕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術后疼痛問題,還能恢復椎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