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果
面塑是一門古老的傳統民俗藝術,色彩豐富,造型生動。高平面塑俗稱“蒸花饃”,是山西省高平市的一項民俗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它不僅是當地民俗文化活動和節(jié)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還因其精美的造型和豐富的內容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我國許多地區(qū)都有面塑傳統,捏制風格或古樸,或粗獷,或細致,或精巧。山西面食花樣繁多,山西面塑同樣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面塑按使用功能可分為專用于收藏的面塑和可以食用的面塑。其中,可食用的面塑又被人們稱為“花饃”。在高平,每到逢年過節(jié)或婚喪嫁娶時,人們就會通過制作面塑表達期盼和傳遞祝福。因此,人們豐富的民俗生活為面塑發(fā)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山西面塑多以白面為原料,經過揉面、造型、籠蒸、點色制作而成,造型夸張、生動,用色明快、大方,風格粗獷、簡練,富有雅拙的美感,有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
中國的面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其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民俗歷史不可忽視的實物資料。南宋《東京夢華錄》中有對捏面人的記載:“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靨兒?!笨梢?,當時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被稱為“果食”。
高平面塑的制作工藝包括捏、搓、揉、掀等手法。面塑作品栩栩如生,色彩鮮艷。經過面塑匠人的長期摸索,如今的面塑作品可以做到不霉、不裂、不變形、不褪色。面塑匠人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使高平面塑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2009年,高平面塑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目前,這一傳統技藝卻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晉城市政府和相關部門積極組織各種活動,邀請非遺傳承人開展面塑講堂,傳授面塑技巧,提高公眾對面塑的認識和了解;還通過“非遺+研學”的形式,讓高平面塑走進校園,提高學生對傳統技藝的興趣。此外,當地政府還對高平面塑的傳承人和工作室給予扶持,并組織各種展覽和交流活動,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和欣賞這門藝術。經過不懈的努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投身于高平面塑的學習和發(fā)展中。他們通過創(chuàng)新和實踐為這門傳統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促進了高平面塑的傳承和發(fā)展。
一方水土有一方的特色。例如,山西南部的新絳縣、襄汾縣蒸制面塑講究染色,面塑制品華麗別致;霍州一帶的面塑不講究修飾著彩,具有樸素雅致的特點;忻州、定襄等地的面塑,則以塑為主,著色為輔,色與面的本色相間。
人們制作面塑是為了寄托自己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因此高平面塑的造型多樣,如“五子登科”“巧公巧母”“萬事如意”等。高平面塑的運用場景十分豐富,例如,春節(jié)有“棗山”和各種動物造型的“花饃”;元宵節(jié)有“花饦”;七月十五有“面羊”“谷祭”;嬰兒滿月有各種造型的“蒸餅”;給老人祝壽有“壽桃”;結婚大喜有“龍”“鳳”“葫蘆”“石榴”“牡丹”等。其中,大型面塑“豬羊祭”“青獅白象”“狀元祭塔”等頗具代表性。
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高平面塑可以給人帶來一種原生態(tài)藝術的強烈沖擊。面塑的主要原料是發(fā)面,制作一個大型面塑需要二三十斤面。一個大型的面塑上有戲劇人物、大型動物圖案,周圍要插上幾十種乃至上百種花。面塑通體呈放射狀,蒸好后,看起來花蓬蓬,端起來顫悠悠、忽閃閃,光彩奪目,令人嘆為觀止。
制作面塑的工具主要有剪刀、鑷子、梳子、筷子、刀和模型。制作者在捏制面塑時多采用高浮雕刻法,運用捏、貼、拼、剪等手法,表現人、動物、植物、花果等物體的特征與神態(tài),注重耳、鼻、足、尾等部位的刻畫,造型簡練而傳神。面塑兼具實用與審美功能,是集面食制作工藝與造型藝術于一體的民間藝術。它循時應節(jié),隨風入俗,成為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
小小的面塑散發(fā)著小麥的香氣,用鮮艷或淡雅的色彩,表達出人們對生活的期盼。高平面塑不僅是一種視覺藝術,還是一種承載著深厚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的文化符號。
除了可食用的面塑外,還有用于收藏的面塑。隨著材料和制作技藝的發(fā)展,在面塑材料的選擇上,匠人們開始嘗試更多的新型材料。這些新材料不僅可以使面塑作品更加易于保存,還為高平面塑帶來了更多造型上的可能。此外,一些藝人開始嘗試將數字技術引入面塑制作中,通過三維打印等技術,使其呈現出更為立體的視覺效果。
高平面塑能夠在有限的空間內,通過精妙的布局和層次處理,展現出無限的景象。高平面塑不僅體現了手藝人精湛的技藝,還體現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一非遺,晉城市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了很大支持。各級政府和文化單位積極行動起來,通過舉辦高平面塑藝術節(jié)、技能大賽和文化交流活動,吸引更多人的目光,提高公眾對這項非遺的認識和興趣。與此同時,晉城市還注重高平面塑技藝傳承人的培養(yǎng)。通過建立非遺傳習基地、邀請資深藝術家收徒傳藝、引進現代教育理念等方式,將傳統藝術與現代教育相結合,讓更多年輕人有機會學習和傳承這門古老技藝。此外,晉城市還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高平面塑進行數字化保護。通過高清掃描、三維建模等技術,將高平面塑作品進行數字化存檔,不僅為研究和傳承高平面塑提供了便利,還讓這門藝術走向世界。
在推動高平面塑傳承的同時,晉城市還注重將其與旅游產業(yè)相結合。通過開發(fā)以高平面塑為主題的文化旅游產品,吸引游客前來體驗和購買,讓高平面塑成為當地經濟發(fā)展的新亮點,同時也為這門傳統技藝的傳承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
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當代高平面塑藝人不斷進行探索和嘗試。他們運用現代審美觀念和創(chuàng)意思維,將傳統題材與當代元素相結合,創(chuàng)作出更符合現代人審美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保留了高平面塑的經典技法,還融入了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因此,每一件面塑作品都充滿了新意和活力。
高平面塑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值得每個人傳承和弘揚的古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