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衛(wèi)紅
萬萬沒想到,初涉咸陽城考古工作,我首先面對的竟然是建設施工的挖掘機。
“不能在這兒挖,停下來,這是秦宮殿建筑的夯土。”
挖掘機司機打電話給項目建設方,“施工被文物上的人又攔了”。他們不明白,怎么挖點土也不行。
暑熱的夜晚,我坐在露臺上,看著渭河岸邊燈火通明的建設場景,想起了曹植《送應氏·步登北邙阪》:步登北邙阪,遙望洛陽山。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垣墻皆頓擗,荊棘上參天。不見舊耆老,但睹新少年。側(cè)足無行徑,荒疇不復田。游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念我平常居,氣結(jié)不能言。
北邙阪是東漢都城洛陽北側(cè)的高地,曹植站在這里,遙望洛陽,感慨萬千。昔日的繁華不再,殘垣斷壁長滿荒草,側(cè)身走都沒有可以腳踩的地方,人也都是生面孔,這里是我以前的家啊,心痛。
我此時看到的帝都咸陽城遺址正如曹植看到的北邙阪。這一堆堆的“爛土”,曾是秦王公、皇帝的后宮和朝堂。兩千年來,人們列數(shù)秦始皇的大宗原罪,大興土木必居首位。“土”即所謂的“爛土”,實際是版筑夯土,“木”為木柱和木梁。
中國古代建筑,石、磚、瓦為配角。作為建筑不可或缺的原材料,版筑夯土是把自然土壤經(jīng)過捶打壓實即成。這項技術(shù)是了解中國古代建筑的一把鑰匙。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800年,鄭州西山仰韶晚期城址最早使用了版筑技術(shù),此后經(jīng)歷王朝更替,建筑外殼有變,內(nèi)質(zhì)核心卻一直頑強地保留著?;蕦m大院的重要建筑由夯土筑成,老百姓普通的茅屋也是由夯土筑成。不大量使用磚、石,不是因為中國人窮,而是因為民族傳統(tǒng)有別于以龐貝古城、埃及金字塔為代表的西方建筑?,F(xiàn)今鋼筋水泥取代了土、木,版筑技術(shù)逐漸被遺忘。
夯土取材廣泛,經(jīng)過重力捶壓,自然土壤的孔隙被擠縮,土質(zhì)結(jié)構(gòu)緊密、堅硬,用作建筑的承重墻和地基可以達到堅固、不容易垮塌的效果。鋪一層土,用夯打的工具砸實一遍,再鋪一層土,用夯打的工具再砸實一遍,一層層砸實,直到滿足所需要的高度。這樣一截一截地接起來,最終完成建筑。一截一截,就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一堵墻”。夯土的計量單位是“堵”,百堵皆興意味工程竣工。
夯打的工程修建是高強度體力勞動,需要動用的人力少則數(shù)千,多則數(shù)萬,能夠聚集眾多勞動力的組織或個人,只有國家和王公貴族。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就記錄了這些勞動的場景。按當初所配樂曲的性質(zhì),《詩經(jīng)》分為風、雅、頌三類。雅是正聲雅樂,屬正統(tǒng)的官方樂曲,類似現(xiàn)在的紅歌。
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屢馮馮。百堵皆興,鼛鼓弗勝。(《詩經(jīng)·大雅·綿》)
這是一派歡樂的勞動場景?!昂魞亨诉稀钡膭趧犹栕禹憦卦葡?,眾人齊心協(xié)力,夾上兩邊木版,挖土、運土、砸夯,最后“嚓嚓”地修理整齊,工程順利竣工,鑼鼓震天,一片歡騰。
這種工程包括萬里長城的修建。這條盤亙延綿的軍事防線,在西北大部分地區(qū)就是夯土墻。長城的修建始于戰(zhàn)國時期,當時中原各國紛爭不斷,又面臨北方草原民族的侵擾,燕、趙、齊、楚、秦都修建了這樣的墻。在后世一千余年的時間里,萬里長城永不倒成為一項世界奇跡。
咸陽城遺址屬于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夯土也是被保護內(nèi)容的一部分。自1959年以來,考古發(fā)現(xiàn)的夯土連綿不絕,以“遍地”來形容也不為過。雖然對于一般公眾來說,它們不“養(yǎng)眼”,但擅自破壞卻絕對不行。
(摘自中信出版集團《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與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