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福華
2023年11月4日,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名錄,成為山西省第一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項目,也是我國第一個以引泉自流灌溉為特色的世界遺產(chǎn)項目。
一
霍泉又名廣勝寺泉,因出露于霍山南麓而得名。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將霍泉載入《水經(jīng)注》:“霍水出霍太山,發(fā)源成潭,漲七十步而不測其深,西南逕趙城南,西流注入汾水?!鼻宓拦馄吣辏?827年)《趙城縣志》記載:“霍泉源出沁源縣諸山,流經(jīng)岳陽縣南滲水灘,伏流八十里,至縣東南霍山下復出?!?/p>
霍泉出露于洪洞縣東北15千米處的霍山山前廣勝寺腳下,霍泉的出水口就在正對廣勝寺下寺山門名為海場的方形水池中,5股泉水噴涌而出,積蓄成一池清澈見底的泉水。
關于霍泉有個傳說——很早以前,廣勝寺有兩個小和尚為牲口割草,大的叫張發(fā),小的叫李才。有一年,冬天無雪,三春缺雨,張發(fā)早出晚歸,跑遍山坡,總是草不盈筐;而李才遲出早回,卻滿載而歸。天長日久,老師父便發(fā)現(xiàn)了秘密。原來,李才找到了一塊炕頭大的青草地,這兒的草越割越旺。老師父甚覺驚奇,于是在那塊草地下掘地三尺,結果挖出一個破瓦盆來。一天,老師父無意中將一枚銅錢掉進盆內,不一會兒就變出一盆銅錢。老師父取出一些,很快又變滿一盆。廣勝寺有了聚寶盆的消息不脛而走,人們紛紛前來觀看。老師父怕招來麻煩,在一個漆黑的夜晚,悄悄走出寺院,掘地三尺,把聚寶盆埋在一棵左扭柏下。誰料一夜工夫,漫山遍野都是左扭柏,老師父再也找不到埋聚寶盆的地方了。
不知又過了多少個年頭,風吹水蝕,聚寶盆又慢慢露出地面,滾落到山腳。山巖上的滴水滴入盆中,霎時變成一股巨流,噴涌不止。不久,這件事被山神“南蠻子”知道了,他決心要竊走這個寶貝。一天,“南蠻子”正在山腳尋找聚寶盆,恰好被巡水夜叉發(fā)現(xiàn)了。夜叉慌忙報告了水神,水神大怒,罵道:“大膽妖人,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如若將‘聚寶盆盜去,泉水干涸,我這個水神還有何用?”遂披掛上陣,直取“南蠻子”。兩人打得難解難分,經(jīng)過幾十個回合的廝殺,“南蠻子”漸漸招架不住了,一口氣逃到了西山的萬勝寺。
從此,這股水滔滔不絕地向四面八方流去。那時候,這個地方的老百姓還沒有種過水澆地,根本不懂得開渠灌田。人們看見大水到了高處,就向周圍橫溢;到了低處,就淹房塌地,心中非常著急。
有一天天快亮的時候,附近的百姓聽見“接水來!接水來”的聲音,人們匆忙從炕上爬起來,朝門外跑去。原來是一只黑豬在拱渠,后面是清清的渠水。水渠里的水不但能向下流,而且還能往上流。人們順著黑豬開渠的方向,一直把水渠挖到趙城的連城村,附近的旱地都變成水澆地。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這頭大黑豬,把那個黑豬叫“接水來”的地方命名為“明姜村”(天將要明的意思),還在霍泉的水神廟里鑄了一只大鐵豬。
據(jù)考古發(fā)掘證實,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霍泉就是當時人們生產(chǎn)生活的重要水源。大規(guī)模的引水灌溉,始于唐貞觀年間(627—649),距今1300多年,文獻記載中出現(xiàn)了最早的引泉灌溉工程——北霍渠和南霍渠,可澆灌10萬余畝田地。唐貞元十六年(800年),這里形成以泉源工程、渠系工程、控制工程以及水能利用工程為主體的工程體系。元大德七年(1303年),受洪洞趙城8級大地震影響,霍泉灌溉工程遭到嚴重破壞。大地震之后,霍泉灌溉工程恢復重建,此后工程體系不斷完善,到清雍正三年(1725年),以霍泉泉源分水鐵柵的修建為標志,工程體系走向成熟。
二
在長期的開發(fā)利用實踐中,霍泉灌溉工程建立了以地畝為基礎、以水戶為單元、各渠相對獨立的水利自治管理制度以及以用水公平為核心的較為穩(wěn)定的渠冊和夫簿制度,通過政府、鄉(xiāng)紳與百姓對地方事務的參與、協(xié)商溝通,探索出基層管理中相對公平的原始水權制度,有效解決了人水紛爭。這一制度還被其他灌區(qū)參照使用,稱為“霍例水法”,在古代灌溉工程管理中獨樹一幟,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借鑒意義。
當?shù)亓鱾饕粋€民謠:“洪趙二縣人性硬,為爭澆地敢拼命。油鍋撈錢斷輸贏,分三分七也公平?!?/p>
相傳,自打霍泉水能澆灌田地以來,洪洞、趙城兩縣人常常因爭水而發(fā)生斗毆。
大唐貞觀年間,爭水格斗發(fā)展到頂峰。村連村,鄉(xiāng)連鄉(xiāng),刀子對長矛,扁擔對鎬把,仿佛史前的部落之戰(zhàn)。
一切都為了水源。
《山西通志》記載:“洪趙爭水,歲久,至二縣不相婚嫁。”唐初,兩縣百姓為霍泉水的肉搏鏖斗達到白熱化,官府多次調解和派兵彈壓均難平息。據(jù)說,在唐貞觀十六年 (642年),縣官采用了今天看來十分可笑的裁斷:在泉頭架一口油鍋,當油燒沸時,由洪洞和趙城的兩名代表各從鍋中撈銅錢,銅錢共10枚,撈得幾枚錢,便得幾份水。但見趙城擢拔出的硬漢,弩箭離弦似的沖至鍋邊,搶先猛地將手插進滾騰的油鍋,一下抓出銅錢7枚。壯漢的右手、右臂被油炸得焦爛。為趙城贏得霍泉7份水的漢子,被該縣視為澤被一方的英雄,并為之在水神廟一側建立了“好漢廟”的生祠。于是,泉水就按七、三分配,并且制成契約法令,特地在泉旁建造一座亭子,亭內的石碑正面刻有分水的方案,碑的背面刻了分水圖譜。此亭子也因此稱為分水亭。
但分水糾紛并未停止。清雍正三年(1725年),洪洞、趙城兩地的爭水官司打到平陽府。平陽知府劉登庸去平息此事。他做了一些調查,也了解了歷史情況,感覺到“古制立二渠以分水,恐未盡善也”。針對早先的分水不均、界限無定的弊病,他采用了一個新辦法:在渠口上留一丈許地方,仿照柵欄門樣子,鑄鐵柱11根,分為10個洞,洪三趙七,廣狹有別。鐵柱上下又橫貫鐵梁,使11柱連成一體,“則水底如畫,平衡不爽矣”。鐵柵還可以升高,“令水下如建筑,則緩急徐疾無不相同矣”。他的方案得到上司批準。于是,“秋七月起工,四年丙午春告竣”,水柵落成。
這就是被其他灌區(qū)參照的“霍例水法”。
1954年,洪洞、趙城兩縣并一縣,由于政府對霍泉灌溉工程綜合管理,百姓為爭奪水資源而打架的事一去不復返,分水亭成為當年科學分水的歷史見證。
“霍泉灌溉工程遺產(chǎn)的一大特色是歷史上形成并持續(xù)沿用嚴格的灌溉用水分配管理制度,并被其他灌區(qū)參照制定‘霍例水法,遺存了獨具特色的分水工程設施和豐富的用水管理制度碑刻、檔案,有著非常高的研究和傳承價值?!敝袊娍茖W研究院水利遺產(chǎn)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水利史研究所所長助理李云鵬說。
汩汩清泉,流淌千年。唐人李端在《霍泉》詩中寫道:“碧水映丹霞,濺濺度淺沙。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鼻迦酥茗Q鳳也有“沖風浪涌桃花碎,帶雨聲馳竹箭寒”的詩句留世。
如今,在霍泉源頭,只見泉池內碧波蕩漾,最大的5股泉水噴涌而出,朵朵浪花不斷向外翻滾,在水面上宛若5朵盛開的蓮花。泉源處,人們用青石砌成四方的水池,稱之為海場,將霍泉源頭圍護其中,水清澈見底,可直接飲用,水下綠草叢生,絲絲蔓蔓連成一片。
1300多年過去了,霍泉仍發(fā)揮著灌溉、供水、生態(tài)等功能,灌溉總面積達10.1萬畝,面積約占全縣總面積的12.2%,覆蓋洪洞縣廣勝寺、大槐樹、趙城、明姜、蘇堡5個鄉(xiāng)鎮(zhèn)。
霍泉灌溉工程,跨越千年,造福一方,澤被后世。這一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相信在新時代全方位的保護、傳承和利用之下,千年生生不息的霍泉,在這片土地上將會上演更加精彩的故事,福澤更多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