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途
幾年來,我一直奮戰(zhàn)在基層一線,白天走看干,一路向前沖。及至晚上夜深人靜之時,反思日間種種,有所得,以幾段文字記錄自己這一段難得的人生旅途。
洋派水庫仲夏夜
星月光影朦朧,給天地萬物蒙上一層淡淡的輪廓,迷亂人的眼眸。
曾幾何時,自己也曾這般抬起眼眸,看著這月,在月下低低自語,祈禱著小小的憧憬。而今蒼穹下,那月下朦朧的洋派波紋自遠涌來,如同從時光中靜靜駛來的老綠皮火車,讓人不自覺地生出錯覺。
而今月色依舊如故,唯獨對岸的小小火爐怕是只能在心底才能找見一絲絲蹤跡了。
你看,這雙看月的眸子,已漸漸生出了老態(tài),再不似當初的明亮,或許是經(jīng)歷的太多,以至于這星月下的身影,也仿佛變成了一尊石頭。
洋派波濤涌來,輕撫著岸邊的石頭,輕輕地,輕輕地細語,低低的,低低的呢喃……
2022年婦女節(jié)
等待春天的玫瑰綻放,那種期待是很讓人越發(fā)熱愛生命的。
我是個學農(nóng)出身的人,曾經(jīng)觀察過玫瑰花生長的周期,從扦插、嫁接、剔除萌芽,從花芽到花蕾再到綻放。少年時的我是期待玫瑰完全綻放的,覺得那樣才美。那時總想要怒放的生命,擁有掙脫一切的力量。
但一百人就有一百種觀點。
國人講究花未全開月未圓是為最好。但花始終是要開的,月終究要圓了再缺然后才能再圓。而我們每個人的一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就比方每個人都要經(jīng)歷過花芽和花蕾的階段,然后在漫長的盛放中沉淀,如果熬得過每一個寒冬,那么你終將迎來再次、無數(shù)次的綻放。
其實做一朵盛放的玫瑰有什么不好?遺忘太多的不安和浮躁,不停地奔跑,一路追趕盛開的繁華,丟掉不該有的怯懦,用中年人該有的執(zhí)著去全力以赴,然后迎來下一次的綻放。
今天是國際勞動婦女節(jié),看到各村豐富多彩的婦女節(jié)慶?;顒樱X得頗受鼓舞,對自己常常萌發(fā)出來的對少年人的羨慕深感檢討。只要思想不老、人心不老,四十歲了又何妨、五十歲了又怎樣,昨天那個鮮衣怒馬的少年,今天、明天,不仍然還是少年的嗎?
謝謝你們給我的啟迪。祝各位女同胞青春永駐,眼角帶笑,歲月不染眉梢!
姚安永生花思緒
光祿的荷花已是謝了啊。
前些天,我還看見蜻蜓飛來,在荷尖上歇歇腳,在陽光下勇敢地沖向藍天。后來,還未等人們反應來,幾場陰雨天,再去走的時候,只剩下墨綠的荷葉上些許水滴映照出來月的碎影了。
我們總是滿懷希望,這青蔥的歲月永遠都充滿期待,這朋友相處的歡笑永遠都停留在盛夏的芳華。只是故事無法復制,時光不允漫溯,終是無可奈何花落去,唯有期待似曾相識燕歸來。
他們說人生,終究是相聚后的永別,你看,一轉(zhuǎn)身就是一輩子,一個擁抱就不能再見,人要隨遇而安、順應自然。
我是個相信命運但不屈服的性子。
我們總是喜歡拿“順其自然”來敷衍人生道路上的荊棘坎坷,卻很少承認,真正的順其自然,其實是竭盡所能之后的不強求,而非兩手一攤的不作為。
就像這花,只要你用心去呵護,它能讓你的心里迸發(fā)出勢不可擋的勇氣,在每一個寒冬用微溫驅(qū)散你的疲累。
這是可以保存幾十年的永生花,不說我也看不出來。這個產(chǎn)業(yè)好多年了,但如此精細的還未見過。你看出來了嗎?
深夜靜思
看到有一則網(wǎng)評,是按照《詠鵝》這首古詩改的:訛訛訛,曲項向天歌,大海沒加蓋,懸崖未設(shè)坡。
“訛”是什么意思?現(xiàn)代漢語辭典解釋:欺騙的,不正確的。
是啊,一方面,我們有時看到的、聽到的,不一定就是真的。不消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有時眼睛、耳朵都會欺騙人,所以任何時候,都不能偏聽偏信,更不能以訛傳訛,三人成虎。因而警醒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另一方面,《西游記》里吳承恩寫唐僧“肉體凡胎、步步該栽”,人生何不是如此呢?大海沒加蓋,懸崖未設(shè)坡,溫水煮蛙一樣,如果平時放松對自我的約束,或者底線松了,甚至膨脹了,等到懸崖邊上想剎住,一切都晚了,不可能了。因而隨時提醒自己,也提醒認識的和不認識的聽得進去的兄弟朋友。
當然,也不能因為明哲那什么不敢擔當,只要不為私欲,干錯了是我能力差,被擼了也不害羞。
最后,以上這些話太難聽了,放誰耳朵里都像刺一樣不舒服。但逆耳之言,還是要說,就當不是說給誰誰誰聽的,我是說給自己聽的、提醒自己的。我從不敢以自己的理解去要求任何人,誰都不要生氣!
大河口高速公路村莊拆遷
日灼熱,塵滿天,天空和大地的界線并不是很清晰,人像渾水里的浮頭魚,只有太陽在掙扎,一會被沙塵推走,一會又擠進來,在灰黃的天上瞇著眼睛。這沙子泥土攜長風,浩浩蕩蕩,讓人想起一句詩詞“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钡鹊斤L沙吹老了歲月,想來日子會好過一些吧。
紀律作風斷想
夜讀“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逼鋵崿F(xiàn)代人是不信神明的,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天道。可惜“神明”或天道,是約束不了所有的人的,但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紙里包不住火,正是所謂“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有多少人為自己的“無畏”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所以既知天道者無私(諸如道德經(jīng)里說,天地無所謂仁或不仁,可將“道”理解為自然規(guī)律),更要敬畏天道。
儒家提倡以良知為標準,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動。良知雖然無善無惡,但卻自發(fā)地去知善知惡,這是知的本體。但是有時候人的判斷會出現(xiàn)錯誤,不能正確地分辨善和惡,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那么他的良知也會出現(xiàn)錯誤,從而格物也會誤入歧途,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因為此時的心已經(jīng)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這時就要反求諸己。
什么是有理?誰能確保此理才是天理?“知行合一”,不欺心也。心中有天理,無私心,就好比世間有規(guī)矩、有規(guī)律,有規(guī)矩就能丈量世間萬物的方與圓。這規(guī)矩,便是法紀、良知。法紀是能約束人的外在因素,而良知(也可理解為人心)卻是遵守這些外在因素的根本判斷。因此我可以將天道粗淺地理解為天理,便是法、紀和良心。有時人會為了欲望而欺騙良心,慢慢不再敬畏良心,一旦嘗到甜頭,便會鋌而走險做出觸動律法的事,因此要慎初。有時,人在群體中因為羞恥之心會道貌岸然,一旦獨處的時候會讓這啊那的欲望似野草般瘋長,反正沒人知道,一旦形成心魔便會把良心甚至法紀的尺度放松,慢慢便可能產(chǎn)生慘重代價甚至失去自由,所以要慎獨。
讀這些,不是標榜自己什么什么,只為隨時警醒自己,常懷敬畏之心罷了。也隨時提醒自己,常思己所不欲事,去真正地尊重每個人。晚安。
夜讀《道德經(jīng)》第九章《持而盈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取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做什么事都不能過度,自驕自滿,鋒芒畢露都是不能長久的。譬如2017年第一次接觸光祿“攬不盈掌”“為而不爭”,如醍醐灌頂,驚為座右銘。又讀《馬退山茅亭記》,“每風止雨收,煙霞澄鮮,輒角巾鹿裘,率昆弟友生冠者五六人,步山椒而登焉。于是手揮絲桐,目送還云,西山爽氣,在我襟袖,以極萬類,攬不盈掌。”《淮南子》載:“天地之間,巧歷不能舉其數(shù),手微惚恍,不能攬其光也?!?/p>
于是回憶歷歷,前輩高人“要使之滅亡,必先使之瘋狂”的總結(jié)縈繞耳畔。
吾乃小輩也,不敢自視清高,卻時常忘了“攬不盈掌、為而不爭”之哲,甚至把其當成自己一味求穩(wěn)、性格懦弱的借口,實不應該。不爭,但為,是不能推脫的。
與眾兄弟姊妹們共勉。
今年從春節(jié)就沒有下雨了,姚安的天氣非常燥熱,我的心情也跟這天氣一樣煩躁。中午,媽媽打電話過來說下星期三是清明節(jié)了,你安排一下時間去上墳,昨天晚上又夢見你小叔了……我明顯感受到電話的那頭她已經(jīng)在流淚了。
清明節(jié)前兩天的周末,小叔的兒子也從西藏回來和我一起為他爹上墳。本以為見面會問我好多關(guān)于他爹的事情,先前我還在腦海里梳理一下咋個向他說。可一路上,我倆卻一句話也沒有,各自都有著自己的心事,本來不遠的路,卻總是看不到近頭。突然就下起了雨,都沒有傘和雨衣,只有細雨相隨。
姚安第一場清明雨就這樣來了。我的心情卻不能在雨中釋懷,我開口打破這個要死的寧靜,轉(zhuǎn)頭看見他臉上已經(jīng)全部是水了,也不知是雨水還是淚水,就這樣我倆又不說話繼續(xù)前行,一起傾聽雨兒的心聲,接受天空的洗禮。
在小叔墳前,他告訴他爹,當一名好軍人,是他從小就有的夢想,現(xiàn)在這條路上有好多的艱辛和功勛,這些沒有來得及跟你說,走得這樣匆忙,還有好多心里話和年底可以晉升更上一級士官喜悅也不能分享,想著在部隊揮灑青春,多立功,讓他過幾年好日子,現(xiàn)在面前只是一堆墳塋。當時他病重時多想回來看看,可是一名軍人,有自己的使命和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