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文化事業(yè)蓬勃發(fā)展背景下,國家在其中投入了大量的資源,推動群眾文化建設,旨在滿足群眾持續(xù)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群眾文化素養(yǎng),對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深遠的意義。而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如何高效組織群眾文化活動面臨著重重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和內容已經無法滿足新時期群眾文化需求,亟待融合新媒體技術來推動群眾文化活動創(chuàng)新,引導群眾主動參與其中,在享受活動帶來樂趣的同時,更進一步豐富群眾文化內涵。基于此,文章探討新媒體時代群眾文化活動創(chuàng)新策略,希望能夠為實際工作開展提供指導作用。
一、新媒體對群眾文化活動的積極影響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我國群眾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促進新媒體技術與群眾文化活動深度融合,可以改善群眾文化活動組織開展成效,對推動我國群眾文化事業(yè)高水平發(fā)展有積極影響。
其一,新媒體可以為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提供平臺。以往的群眾文化活動更多是線下文藝匯演、文藝創(chuàng)作等,形式單一,而新媒體時代,各類新媒體技術蓬勃涌現和應用,為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提供了多元化途徑。傳統(tǒng)媒體時代背景下,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往往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物力財力等進行準備工作。新媒體時代下基于網絡技術,能夠實現群眾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的在線化,群眾可以依據自身興趣、優(yōu)勢特長靈活選擇不同的群眾文化活動內容、形式以及具體參與方式,群眾參與更加便捷。而且由于新媒體具有信息即時性、資源海量等特點,為群眾文化活動高效開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其二,新媒體可以大幅度降低群眾文化活動參與門檻,降低活動成本。傳統(tǒng)媒體背景下,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受地域、時間等因素限制較大,活動組織開展有一定難度,很難吸引群眾主動參與其中。而新媒體時代下這一問題得到了有效改進,群眾可以借助電腦等工具在線交流互動,借助網絡參與各類線上組織的群眾文化活動,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同時,新媒體可以為線下活動提供服務,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借助新媒體平臺來傳播推送線下群眾文化活動開展信息,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形式。此種方式不僅可以降低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成本,還可以降低群眾參與門檻,滿足群眾多元精神文化需求。
其三,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信息生產模式與傳播模式有所轉變,傳播主體和傳播途徑逐漸多元化,大幅度加快了信息傳播速度,擴大了傳播范圍。在新媒體時代,群眾作為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體,無論是對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模式還是管理模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平臺優(yōu)勢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在帶給群眾更多便利服務的同時,進一步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而且借助新媒體平臺互動交流功能,可以切實提升青年群眾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熱情。
二、新媒體環(huán)境下群眾文化活動存在的問題
(一)對新媒體的作用認知不足
近些年來,群眾文化事業(yè)發(fā)展腳步逐漸加快,新媒體逐漸成為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主要載體和途徑。新媒體能夠為群眾文化活動提供豐富的素材和技術支持,增強群眾文化活動的地域性和時代性,在與群眾交互中改善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成效。但同時,目前部分文化機構理念較為陳舊,對群眾文化活動中新媒體的優(yōu)勢、作用缺乏正確認知,部分人員甚至將新媒體僅僅看作是信息傳播工具,只需要將群眾文化活動信息發(fā)布在新媒體上即可。這種錯誤的認知導致其忽視了新媒體對擴大群眾文化活動影響力、增強群眾參與主動性以及擴大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僅制約著新媒體優(yōu)勢的發(fā)揮,也會浪費資源,最終使群眾文化的活動效果偏離預期。由于錯誤認知,不僅無法滿足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還會導致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單一、枯燥,影響到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成效。
(二)群眾的新媒體知識和技能水平偏低
新媒體環(huán)境下群眾文化活動形式逐漸多元化,極大地增強了與群眾的互動性,但很多群眾卻由于自身的新媒體知識和技能水平偏低,無法有效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也無法享受新媒體帶來的便利服務。究其根本,是因為部分群眾技術水平不足,對新媒體技術的了解不夠,無法有效運用新媒體平臺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互動效果不足,影響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效果。新媒體時代下,信息量大規(guī)模增長,如何篩選和處理信息是群眾應具備的一項技能,但很多群眾在這方面略顯不足,難以精準判斷信息真?zhèn)魏蜐撛趦r值,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與此同時,很多群眾習慣了傳統(tǒng)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和內容,對于新媒體創(chuàng)新應用探索主動性不足,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新媒體和群眾文化活動的融合發(fā)展。
(三)群眾文化活動內容缺乏創(chuàng)新
群眾文化活動盡管在新媒體背景下有所創(chuàng)新,但部分地區(qū)所組織的群眾文化活動仍然存在創(chuàng)新不足的問題,無法有效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使其積極主動參與其中。根據調查,部分地區(qū)的群眾文化活動形式較為單一,仍停留在傳統(tǒng)歌舞表演、戲曲演出或是書法作品展示等方面,同新媒體技術的融合程度不高,即便這些傳統(tǒng)群眾文化活動具有一定文化價值,但卻難以吸引更多青年群體主動參與其中,甚至有些地區(qū)組織的群眾文化活動多為簡單復制或是模仿其他地區(qū)成功組織的群眾文化活動,對于區(qū)域特色文化挖掘和整合力度不足,本地群眾需求考慮不充分,活動內容個性化缺失,無法展現出新媒體特性,也會影響到特色品牌的建立與傳播。另外,由于群眾文化活動創(chuàng)新度不足,群眾參與度不高,有些活動即便引入了新媒體技術,但活動內容吸引力不足,也會影響到活動規(guī)模與效果,對新媒體技術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融合產生不利影響。
(四)專業(yè)人才不足
新媒體技術的推廣應用,需要具備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人才提供支持,當前很多群眾文化活動組織開展過程中,由于缺少新媒體技術應用專業(yè)人才支持,導致新媒體技術未能得到有效融合應用,影響了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效果以及整體的互動體驗。群眾文化活動的策劃、管理以及實施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具有較強組織能力、文化素養(yǎng)的專業(yè)人才,部分地區(qū)卻由于專業(yè)人員的匱乏,無法為群眾文化活動策劃、開展提供專業(yè)指導,這導致當地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在內容、形式等方面創(chuàng)新性不強,無形中限制了群眾的參與熱情。另外,關于群眾文化活動策劃管理以及新媒體技術專業(yè)的培訓缺失,也會導致基層文化機構工作人員以及志愿者的工作能力有所不足,在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時出現力不從心的現象,而且由于配套激勵機制的不健全,也在無形中限制了專業(yè)人員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
三、新媒體環(huán)境下群眾文化活動創(chuàng)新策略
(一)轉變思想認知,明確新媒體的優(yōu)勢作用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為了推動群眾文化活動創(chuàng)新,需要轉變思想認知,明確新媒體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優(yōu)勢作用,積極探索和創(chuàng)新群眾文化活動途徑。為此,首先應樹立正確認知,明確新媒體是支持群眾文化活動高效開展的工具手段,借助新媒體平臺可以實現信息的及時、廣泛的傳播,讓群眾能夠更加便捷地獲取活動信息,加深對群眾文化活動的參與興趣。其次,應提高新媒體技術應用重視程度,順應時代發(fā)展趨勢,促進新媒體與群眾文化活動的融合。最后,明確新媒體較之傳統(tǒng)媒體的優(yōu)勢,借助新媒體技術建立線上活動平臺,群眾可以隨時隨地參與其中,通過在線評論、分享與投票等方式,表達群眾的觀點和看法,提高其參與度。所以,只有深刻認識到群眾文化活動中新媒體的優(yōu)勢作用,轉變滯后、偏頗的思想認知,才能對新媒體加以利用,推動群眾文化活動創(chuàng)新發(fā)展,更好地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二)加強宣傳推廣,增強群眾參與興趣
宣傳推廣是群眾文化活動組織管理的一項關鍵環(huán)節(jié),有助于吸引更多群眾參與其中,擴大群眾文化活動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對此,可以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平臺覆蓋面廣、信息傳播快的優(yōu)勢進行宣傳,基于抖音、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平臺,傳播亮點和特色內容,并通過精心策劃的文案、圖片和視頻等形式呈現,有效集中觀眾注意力。新媒體平臺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因此還可以借此與群眾實時互動,反饋群眾的個性化需求,具體可以通過在線調查、問答以及投票等方式,鼓勵群眾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以此為依據來優(yōu)化群眾文化活動內容、形式,提高活動質量和群眾滿意度。此外,還可以借助虛擬現實技術組織線上體驗活動,讓群眾沉浸其中感受文化特色。也可以借助直播技術讓群眾直接了解群眾文化活動的具體籌備和開展情況,增強群眾文化活動趣味性。另外,推廣宣傳要面向不同群體選擇不同的方式,如對青少年可以選擇直播和短視頻等新媒體形式推廣宣傳,面向中老年群體可以通過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聯(lián)合宣傳,實現精準宣傳,提升宣傳效果。
(三)構建群眾文化活動平臺,推動文化載體創(chuàng)新優(yōu)化
構建群眾文化活動平臺,推動文化載體創(chuàng)新優(yōu)化對于提高群眾文化活動參與性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基層文化機構應借助新媒體技術建設線上文化活動平臺,為群眾獲取信息和交流互動提供平臺支持,實時發(fā)布活動信息,展示群眾文化活動的成果,并開通在線報名和評論等功能,增強群眾的參與感。構建線上平臺的同時,也要注重與線下活動有機結合,如借助抖音短視頻平臺的官方賬號發(fā)布線下活動預告、直播或是短視頻,為由于種種原因無法前往參加活動的群眾提供參與機會,進一步擴大活動的覆蓋面。在建設群眾文化活動平臺時要充分考慮不同地區(qū)和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打造貼近群眾實際需求、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平臺,以期為群眾提供更加優(yōu)質、便捷的文化服務。另外,還應加強文化平臺運營和管理,完善配套管理機制和制度,嚴格審核平臺發(fā)布內容,提升信息真實性和完整性,避免傳播不良信息,維護平臺的穩(wěn)定運轉。
(四)加強專業(yè)人員培養(yǎng),提升服務水平
適應新媒體時代發(fā)展要求,文化機構工作人員也需要持續(xù)提高自身專業(yè)水平,學習新媒體相關知識和技術,更好地運用新媒體技術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新媒體技術涉及網絡技術、數字化技術和移動媒體技術等,為了提升工作人員對此類技術的掌握能力,應組織系統(tǒng)化的培訓與學習。同時,注重培養(yǎng)工作人員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在實踐中逐步積累經驗,探索新的活動形式。群眾文化活動并不僅僅是展示技術的載體,也是文化傳承和保護的有效手段。這需要工作人員具備一定文化素養(yǎng),對傳統(tǒng)文化和現代文化等有一定認知了解,有著豐富的知識儲備,可以結合需求來組織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群眾文化活動,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群眾關注,提高群眾文化活動質量。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群眾文化活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相關文化機構工作人員需要加深對新媒體的認知和了解,結合實際工作需要促進新媒體與群眾文化活動不斷融合,發(fā)揮技術優(yōu)勢挖掘和整合豐富的活動素材,并創(chuàng)新活動形式和宣傳途徑,以此來提高群眾文化活動質量,更好地滿足群眾多元精神需求。
參考文獻:
[1]張瑩.在群眾文化開展視域中文化館普及推廣音樂的策略[J].戲劇之家,2022(29):111-113.
[2]許道杰.新媒體時代基于共同富裕的新居民文化生活現狀與對策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02):98-100.
[3]孫紅紅.非遺傳承保護與群眾文化工作相結合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牡丹,2023(24):99-101.
[4]沈與.淺談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管理和創(chuàng)新[J].中國民族博覽,2023(22):253-255.
[5]陳文娟.基于非遺傳承背景下的群眾文化發(fā)展路徑探索[J].中國民族博覽, 2023(20):60-62.
[6]李佳.群眾文化活動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中的地位和作用[J].民族音樂,2023(04):101-103.
[7]褚震.淺議聲樂藝術在群眾文化傳播中的發(fā)展與探索[J].明日風尚,2023(08):10-12.
[8]李穎.全媒體語境下群眾文化傳播的創(chuàng)新路徑研究——以山東文藝全媒體傳播實踐為例[J].山東藝術,2023(02):117-120.
[9]薛云喜.文化館如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增強群眾文化服務功能[J].中國文藝家,2023(02):
151-153.
(作者簡介:趙秀山,男,本科,太原市文化館lt;太原市文化旅游事業(yè)發(fā)展中心gt;,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