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慧
一
(一)語言文字運用I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題。
以《問李二司直所居云山》與《勘會賀蘭溪主》兩首詩為例,它們分別運用了四個問句,各自提出了四個不同的問題。它們所提問的問題的具體內(nèi)容顯然各不相同,但是,作為疑問句它們卻有著相同的一般結(jié)構(gòu):? ? ? A? ? ? 。所謂“問式”是指提問的方式,它包括問號和問詞。問號是用來標示疑問句的標點符號;? ? ? B? ? ? ,如一般問句中的“嗎”“呢”以及前述兩首詩中“何處”中的“何”,“幾度”“幾株”中的“幾”,“誰家”“誰與”中的“誰”等等。所謂“題設”是指問句中除了問式以外的其余部分。如“今天去圖書館嗎?”問句中的“今天去圖書館”,“你為什么不讀點古詩詞呢?”中的“你不讀點古詩詞”。用前述兩首詩的詩句來說,如“門外流水何處?”中的“門外流水”,“賀蘭溪上幾株松”中的“賀蘭溪上的松”等等。可見,題設可以是一個句子(如“今天去圖書館”),也可以是一個語詞(如“賀蘭溪上的松”)。
問式可以是各種各樣的。在同類問句中,其問式是相同的,因此,我們可以把問式看作是問句的“常項”;相對問式而言,? ? ? C? ? ? 。任何一個問句,都是由這兩部分所構(gòu)成的,這就是問句的一般邏輯結(jié)構(gòu)。按照這個結(jié)構(gòu),我們就可以對古詩詞中那些涉及問答的詩句,包括有問無答或有答無問的詩句作出分析,由問以推答或由答以推問,并對包括古詩詞在內(nèi)所運用的各種問句進行歸類,從而對之作出進一步的邏輯分析。
1. 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第二段中的引號用法與下列選項相同的一項是()
A. 很明顯,古詩中的“浮云”,大抵皆喻游子,且多屬自擬,具有正面的肯定意義。
B. “泥腿子專家”袁隆平又走進了安江農(nóng)校的稻田,去尋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C. 鐘揚的“暖”是有目共睹的,這更體現(xiàn)在他對學生的關(guān)愛上。
D. 但我們沒有人根據(jù)“禮尚往來”的儀節(jié),說道:拿來!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3~5題。
作為“經(jīng)”和作為“詩”區(qū)別甚大?!敖?jīng)”是維系中華文明的精神世界及其發(fā)展脈絡的基本文獻?!对娊?jīng)》作為“經(jīng)”在歷史上起的作用是培養(yǎng)人的? ? ? A? ? ? 的中正性情。它通過比喻、聯(lián)想等手段感發(fā)人的心志情意,使人從美的情感體驗上升到善的理性認知?!缎腥敗烽_頭“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方苞方體,維葉泥泥”四句,若只作修辭上的興看,便? ? ? B? ? ? ;若作“經(jīng)”看,則韻味濃郁?!睹姟氛J為,此段表達了“周家忠厚,仁及草木”的道德。古人把《詩經(jīng)》作為經(jīng),引申出“仁及草木”的哲學命題,把仁者“愛人”推進到了愛自然,這在中國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義是巨大的??墒?,這些豐富內(nèi)涵在現(xiàn)代詩學中是看不到的。
現(xiàn)代詩學問題出在何處?出在“文學”概念和世界觀上。中文中“文學”這個概念最早出現(xiàn)在《論語》,指的其實是文獻、文化。在西方文化中,文學也有文化的含義,如《共產(chǎn)黨宣言》中有“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的說法,其中“文學”的含義也是廣義的文化?,F(xiàn)代學科在西方分化出來以后,“文學”概念特指狹化的文學專業(yè)?!拔逅摹币詠淼脑妼W從現(xiàn)代“文學”概念出發(fā),把《詩經(jīng)》當作文學作品,自然反映不出《詩經(jīng)》在歷史上的作用。
3. 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某烧Z。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畫波浪線句子有怎樣的藝術(shù)效果?請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簡要概括《詩經(jīng)》作為“經(jīng)”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一)語言文字運用I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蘇州等城市恰如蘇作“雙面繡”:一城雙面,面面精彩。千百年來人文與經(jīng)濟的精巧調(diào)和、? ? ? A? ? ? ,造就了“蘇湖熟,天下足”的綿延發(fā)展傳奇。如果說人文是城市的腔調(diào),那么經(jīng)濟就是城市發(fā)展的基調(diào)。人文與經(jīng)濟協(xié)調(diào)共生,猶如腔調(diào)與基調(diào)的匹配融合,是成就優(yōu)美樂章的核心所在。
城市的發(fā)展基調(diào)至為重要,但城市的文化腔調(diào)也會反作用于經(jīng)濟發(fā)展基調(diào)。蘇杭為代表的江南地區(qū),長期活躍的經(jīng)濟促成了持續(xù)的文化繁榮,長久的文化積淀? ? ? B? ? ? 奠定了城市發(fā)展的風格特質(zhì)。精致、創(chuàng)新、內(nèi)涵等文化特質(zhì),也是蘇州等地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一貫堅持和內(nèi)在追求。文化影響人的創(chuàng)造,將腔調(diào)注入,融成獨特的物質(zhì)和精神發(fā)展成果。
城市的文化腔調(diào)越是醇厚鮮明,城市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基調(diào)就能更加深厚持久。小橋流水、絲綢刺繡、戲曲彈唱,蘇杭等江南城市匯聚在豐富的文化元素,既改造了千年文脈遺存和城市精神,更使得絲綢紡織等經(jīng)濟業(yè)態(tài)長盛不衰。歷史證明,獨特的文化中心更容易成為特色的產(chǎn)業(yè)聚落,堅韌的城市精神助推創(chuàng)業(yè)者深耕產(chǎn)業(yè)促成經(jīng)濟繁榮。城市也隨之不斷提升功能和品質(zhì),實現(xiàn)經(jīng)濟社會更高質(zhì)量的發(fā)展。
6. 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文中畫橫線句子表述不當,請恰當修改,可適當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特色鮮明,請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題。
音樂是思想的載體,因而音樂能傳達出樂章所包含的神韻。人們能與音樂中所蘊神韻互交,這一互動過程,可謂之樂能動神,神可感樂。恰如其分的音樂,? ? ? A? ? ? ,提振人的情緒,激發(fā)人的潛力。例如古代行軍作戰(zhàn),都備有戰(zhàn)鼓。臨戰(zhàn)時,鼓聲震天,士氣如虹。一首《義勇軍進行曲》,激勵了多少熱血志士奮發(fā)向前,每當我們行注目禮,目睹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耳聞雄壯的國歌徐徐奏響的時候,有誰能不心潮澎湃?有誰能不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堅定奮進?音樂能通過自身內(nèi)蘊催人奮進,這方面具體的例子,舉不勝舉。哪個時代都不乏這樣催人向前、催人奮進的音樂,它使得社會中有志之士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為了共同的目標拼搏不懈。這對于社會的發(fā)展、團結(jié)、和諧,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B? ? ? ,在于道德教化。中外諸多先賢,對此都有過深入分析、研究和論證。漢代《毛詩序》講道:“情發(fā)于聲,聲成文謂之音……以是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在古代,詩、樂、舞是合為一體,密不可分的。
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20個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請將文中畫橫線句子變?yōu)殚L句,可適當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見本期讀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