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外衣下的真實
——《貓城記》導(dǎo)讀
我們所熟悉的老舍筆下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是在抗戰(zhàn)大背景下北平小羊圈胡同那一群普通人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是那個慘淡經(jīng)營、莫談國事的“裕泰茶館”,是一個外號“駱駝”名叫祥子的人力車夫的悲慘遭遇,是借寫“貓”展開對社會機械性思考的深刻……他用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夯實了他作為“人民藝術(shù)家”的根基。這樣一位聚焦于市民題材、北京題材的“人民藝術(shù)家”,我們大概很難想象,他曾經(jīng)寫出了《貓城記》這樣奇特的作品。
《貓城記》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架飛往火星的飛機墜毀了,只剩下“我”幸存下來,卻被一群長著貓臉的外星人帶到了他們的貓城,開始了艱難的外星生活。貓人也有歷史,擁有兩萬多年的文明,在古代他們也與外國打過仗,而且打勝過,可是在最近五百年中,自相殘殺的結(jié)果讓他們完全把打外國人的觀念忘掉,而一致的對內(nèi),導(dǎo)致文明的退化。上上下下都以“迷葉”為食。“我”親眼目睹了一場貓人與矮子兵的戰(zhàn)爭,以貓國全城覆沒而結(jié)束。
《貓城記》是一部科幻小說?!敦埑怯洝吠瓿捎?932年,在那個時代,人們所掌握的科技知識對于火星的了解還十分有限,對火星上是否存在高級生命也沒有定論,僅僅知道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而已。從這個角度來看,這部小說從主人公自救脫險,結(jié)識貓人朋友,到學(xué)習(xí)貓人語言,進入貓國都城歷險,等等諸多細節(jié),都是構(gòu)筑在一個科學(xué)幻想式的背景之上,符合科幻小說的基本要求。
然而,《貓城記》更是一部極具現(xiàn)實意義的作品。老舍先生從英國留學(xué)歸來,看到了滿目瘡痍的中華大地,當局不積極抵抗的事實,麻木不仁的人民,他悲痛莫名,憤然寫下了這樣一部作品。這里的“貓人”狂妄自大、貪婪成性、懶惰自私、混亂愚蠢,不愛勞動,不講衛(wèi)生,懼怕“外國人”,甚至于不喜歡吃飯,而是喜歡吃一種叫“迷葉”的“美食”。這種叫“迷葉”的美食,“吃少了讓人欲仙欲死,有精神但不愿干事,吃多了能干事,但不久便會氣絕身亡?!边@部小說可以說是將當時的情況活脫脫地描述出來了,是“我”在貓城的奇遇,更是那個時代的悲哀。
小說的結(jié)尾是這樣的:我在火星上又住了半年,后來遇到法國的一只探險的飛機,才能回到我的偉大的光明的自由的中國。“我”在目睹了貓國的滅亡之后,最終回到了“我的偉大的光明的自由的中國”,這是老舍先生無聲的吶喊與無限的希冀吧,讓那些變成“貓”的人變回“人”,讓那些陷入“迷葉”陷阱的人自己學(xué)會跳出來,讓我們的國家重回那昌明盛世,朗朗乾坤!
精彩展示
我看見一片灰的天空。不是陰天,這是一種灰色的空氣。陽關(guān)不能算不強,因為我覺得很熱; 但是它的熱力并不與光亮作正比,熱自管熱,并沒有奪目的光華。我似乎能摸到四圍的厚重,熱,密,沉悶的灰氣。也不是有塵土,遠處的東西看得很清楚,決不像有風(fēng)沙。陽光好像在這灰中折減了,而后散勻,所以處處是灰的,處處還有亮,一種銀灰的宇宙。中國北方在夏旱的時候,天上浮著層沒作用的灰云,把陽光遮減了一些,可是溫度還是極高,便有點與此地相似;不過此地的灰氣更暗淡一些,更低重一些,那灰重的云好像緊貼著我的臉。豆腐房在夜間儲滿了熱氣,只有一盞油燈在熱氣中散著點鬼光,便是這個宇宙的雛形。這種空氣使我覺著不自在。遠處有些小山,也是灰色的,比天空更深一些;因為不是沒有陽光,小山上是灰里帶著些淡紅,好像野鴿脖子上的彩閃。
灰色的國!我記得我這樣想,雖然我那時并不知道那里有國家沒有。
從遠處收回眼光,我看見一片平原,灰的!沒有樹,沒有房子,沒有田地,平,平; 平得討厭。地上有草,都擦著地皮長著,葉子很大,可是沒有豎立的梗子。土脈不見得不肥美,我想:為什么不種地呢?
寫作借鑒
這是“我”對“貓國”的最初印象:一個灰色的世界。從小說后面的敘述中我們了解了“貓國”的特點:國家骯臟,所有的清潔全靠雨;人民懶惰,靠吃迷葉維持生命;沒有思想,看見別人變革就完全照搬過來;沒有人格,敵人來犯的時候,爭先恐后地做第一個投降的人。我們可以設(shè)想一下,一個正常人,如果身處這樣的國度,怕是會覺得壓抑無比的,而“灰色”大概是最能夠表現(xiàn)這種情感體驗的顏色了,并且這“灰色”還厚重到了極點,完全不給人喘息的機會。老舍先生為了讀者能真切地感受這種“灰色”,他還舉到了地球上的霧霾,以及“夜間儲滿了熱氣,只有一盞油燈在熱氣中散著點鬼光”的豆腐房。不愧是“人民藝術(shù)家”,語言通俗、平白,讓讀者易于理解卻又頗有深度。
精彩展示
迷林很好看了:葉已長得比手掌還大一些,厚,深綠,葉緣上鑲著一圈金紅的邊; 那最肥美的葉起了些花斑,像一林各色的大花。 日光由銀灰的空中透過,使這些花葉的顏色更深厚靜美一些,沒有照眼的光澤,而是使人越看越愛看,越看心中越覺得舒適,好像是看一張舊的圖畫,顏色還很鮮明,可是紙上那層浮光已被年代給減除了去。
迷林的外邊一天到晚站著許多許多參觀的人。不,不是參觀的,因為他們?nèi)]著眼; 鼻子支出多遠,聞著那點濃美的葉味; 嘴張著,流涎最短的也有二尺來長。稍微有點風(fēng)的時候,大家全不轉(zhuǎn)身,只用脖子追那股小風(fēng),以便吸取風(fēng)中所含著的香味,好像些雨后的蝸牛輕慢地作著項部運動。偶爾落下一片熟透的大葉,大家雖然閉著眼,可是似乎能用鼻子聞到響聲——一片葉子落地的那點響聲——立刻全睜開眼,嘴唇一齊吧唧起來; 但是大蝎在他們決定過來拾起那片寶貝之前,總是一團毛似的趕到將它撿起來:四圍一聲怨鬼似的嘆息!
寫作借鑒
快要成熟的迷林,像罌粟一樣妖艷而美麗,然而在動植物界中,越是美麗的東西越有可能具備極大的殺傷力,迷林同樣具有這樣的特點。這美麗的迷林,吸引著懶惰又貪婪的貓人們在外圍一天到晚地參觀,他們閉著眼,張著嘴,流著涎水,用脖子追著帶著迷林味道的小風(fēng)……作者用一連串的動詞,將貓人癡迷于迷林的丑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能用鼻子聞到響聲”,更是運用通感的藝術(shù)技巧,將貓人們熟悉熟透的迷葉掉落地上的聲音這一特點精準地表現(xiàn)了出來。從描寫的角度來看,不可謂不精彩。
《學(xué)習(xí)方法報》讀寫拍檔高中版2024年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