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那年夏天,我和家人進山避暑,早晨睡到日上三竿,夜晚游至明月當空,不亦樂乎。
直到有一天,我們隔壁住進一位老人,令我“幡然醒悟”:我早起出門,發(fā)現老人在走廊案幾處閱讀;我回房午睡,瞥見老人在走廊案幾處閱讀;我興盡晚歸,看見老人在走廊案幾處閱讀……女兒小聲說:“媽媽,為什么這位爺爺和平常看到的爺爺不一樣?”“哪兒不一樣?”“平??吹降臓敔敹际谴蚵閷?、玩手機、哄小孩,這位爺爺一直在讀書?!蔽殷@訝于女兒敏銳的觀察力,同時也有同樣的疑惑。一個嘩嘩下雨的午間,我們無法外出游玩,就和老人共坐走廊桌側——女兒玩著自己抓的小魚,我玩著手機但眼睛卻偷瞄向老人手里的書,是一本《外部空間設計》!老人放下書,沖我點頭微笑。閑聊中我解開了心中的疑惑:老人從事建筑工作,許多建筑作品出自他手,近到宇通的生產車間與展示大廳,遠到大漠的“又見敦煌”演藝廳,都出自他的設計,而閱讀是他一生的愛好。女兒聽著,收起小桶,找出帶來的繪本翻看起來。山間涼風習習,雨打在綠竹上沙沙作響。我若有所思:誠如梁實秋先生所言,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從那之后,閱讀成為我的必修課,生活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色彩:在《靜待花開》中,我感受到教育的真諦是尊重每一個生命,為它注入愛與自信的能力;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我明白教師的知情意行都蘊含著影響孩子一生的力量;在《非暴力溝通》中,我知道“贏得孩子比贏了孩子更重要”;在《做一個老練的新班主任》中,我發(fā)覺班主任的終極智慧是不停更新自己的能力庫;在《在遠遠的背后帶領》中,我懂得放手的教育能讓孩子收獲更多成長的力量。
閱讀,多么好的一件事。它的魅力在于,那些讀過的文字,不知不覺潛入你的心底——某個時間,它們會浮現腦海,讓你脫口而出;某段征途,它們會醞釀答案,讓你從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