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賢
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為人父母者義不容辭的職責。孟母三遷的故事,千古流傳。
明代蘇州知府況鐘是有名的清官,他寫過一首《勉子侄詩》:“存心立品貴無差,子孝臣忠兩盡嘉。惟有一經(jīng)堪裕后,任貽多寶總虛花?!彼鲝埐唤o兒孫遺留過多的財產(chǎn),而要兒孫多讀書,重要的是人品的修養(yǎng)。
宋朝著名學者朱熹,生活十分儉樸。有一次去女兒家,女兒一時難以拿出好的酒菜款待父親,就以蔥湯麥飯相待。女兒十分慚愧地說:“招待父親如此簡便,心中十分不安?!敝祆渎牶髧烂C地說:“儉樸度日,是我們的家風?!辈敿促x詩一首:“蔥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療饑。莫謂此中滋味薄,前村還有未炊時?!迸畠荷钍芙逃窀父嬲],一生儉樸度日。
明代有一個張總兵,他為了教育兒女自食其力,莫貪戀榮華富貴,寫了一首《戒子詩》:“銀燈剔盡自咨嗟,富貴榮華有幾家?紅日難消頭上雪,黃金盡是眼前花。時來言語風行草,運去田園水博沙。寄語兒曹須勉力,各自尋個活生涯?!?/p>
宋蘇軾有首《洗兒詩》:“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边@是蘇軾憤慨之作,其實他是盼兒女聰明的。明代楊廉反其意而作詩:“東坡但愿生兒蠢,只為聰明自占多。愧我生平愚且蠢,生兒何怕過東坡?!毕胱屪约旱膬号^蘇東坡。
陸游的《示子詩》更有寓意:“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彼逃齼号疅釔圩鎳?,促進統(tǒng)一。
古代有位老人對兒子的不孝非常憤慨,有次他隔窗望見兒子在喂孫子吃東西,即寫了一首《訓子詩》,詩云:“隔窗望見兒喂兒,想起當年我喂兒。我喂兒來兒餓我,當心你兒餓我兒?!边@既對不孝兒子是一種辛辣的嘲諷,也是對旁人一種善意的教誨。
近代學者王湘綺為孩子寫過一副語淺意深的佳聯(lián):“戳破窗紙容易補;敗壞道德最難修?!睈蹏鴮㈩I馮玉祥為赴抗日前線的侄兒親筆書寫一聯(lián):“孝子賢孫須先救國;志士仁人最重保民。”鼓勵侄兒奮勇殺敵。馮玉祥將軍還為兒子馮洪國寫過一聯(lián):“欲除煩惱須無我;歷盡艱難好作人。”勉勵和要求兒子忘我、無私,在艱難中把自己磨煉成一個好人。
俗話說得好:“遺子黃金滿籝,不如教子一經(jīng)?!痹杆袨槿烁改刚吲πХò桑?/p>
編輯/李園李